编者按:“困而知之”是“田园宰相”王憨山常用的一方印,是他勉励自己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通过反思和领悟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方式。正在湖南美术馆展出的“‘困而知之’——纪念王憨山诞辰100周年特展”,集中展出了王憨山生前创作的150余件美术精品和艺术文献,全面梳理、展示了画家的艺术历程和艺术风格。红网文艺同期推出系列名家评论,向老一辈艺术家致敬。
怀念憨山先生
——《王憨山画集》序
文丨杨新
王憨山作品,《多余图》。
前年初春,友人打电话问我:“你知不知道王憨山?”我回答:“略有所闻,不知其详。”记得在一本杂志上,有过一篇短短的报道,是介绍王憨山的,并附有一张黑白作品照片,印象中好像是学齐白石的,已是数年的事了,故如此回答。
友人又问:“愿不愿看看他的作品?老家的人。”显然友人是要求我看的,故如此说。过了几天,他果真跑了好几张憨山先生的作品来到我家。当我一张一张审视时,不禁脱口而出:“好啊!不完全是齐白石。”友人说:“我是外行,你给我解释。”我指着画说:“你看他画的虾,一个个是那么结实,有实体,有分量。特别是那只正面游过来的虾,很难画。从正面能看到整只虾的体积,没有深厚的功力是画不出来的。齐白石的虾用淡墨,表现虾在水中的透明感,非常神妙;憨山先生的虾,却敢于用重墨浓墨,也同样能表现出虾在水中游泳,而且有分量。这就是憨山与白石的同与不同。”
“你看这幅呢?”友人指着另一幅游鱼戏荷的画问。“这幅也好”,我回答:“这张画手法简练不可再简。你看这一条条游鱼只有一笔,你说这是鱼不是鱼?当然是鱼,不是别的。齐白石画鱼,还要点两个黑点表示两只眼睛呢!为什么你能看出是鱼而不是别的呢?这就是画的妙处。妙到不可多有不可无有,已经超出了白石老人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只在画的底端画了几只青蛙。我说:“这幅画好在大胆,空白之处并非无画,只是不着笔墨而已,你也别忘了,他边上还有题字呢!这手法前人也用过,如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画的《游鱼图》。憨山先生把它更加强化,画面更狭长,留的空间更阔大,这里多了一层趣味。”至于其他的画幅,充满洋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处处引人入胜,因此我是满口称赞。
“这画值不值得收藏?”友人突然将话锋一转问。“当然值得。”我脱口而出。我再逼问:“故宫博物院要不要收藏?”故宫作为全国最大的国家博物馆,近些年来正在突破以往的框框,也开始收藏当代著名书画家及其他工艺大师的作品,我当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是要有个条件,需画家本人愿意捐献。友人答应先联系。过了数月,憨山先生果然带着作品来到北京。我为他在紫禁城漱芳斋内举行了一个小型展览,并邀集了院内有关的专家进行观赏和品评。之后憨山先生挑出了几幅他认为满意的作品捐赠给了故宫,故宫则授予了他收藏荣誉证书。简单的仪式,气氛热烈而和谐,憨山先生也感到非常高兴。
憨山先生的绘画,的确主要吸收了齐白石的优良传统,当然还兼及其他名家,例如潘天寿和杨州八怪的另一画家金农。但是他又不是齐白石、潘天寿和和金农,而是他自己王憨山。这是因为有他自己强烈的个性表现。我很想对他进行一些研究,特别是我的两位老乡—白石老人和憨山先生进行对比研究。例如他们各自艺术道路的不同。白石老人是由民间艺人自学起家,然后寻师访友,而跻身文人画家之列。所以他的作品,是以文人画为主体,而自觉不自觉地保留民间艺术的一些痕迹。而憨山先生自幼读书习文,曾从师高希舜、潘天寿等著名画家,然后回到民间,是有意地吸收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白石老人为了求艺,当然也为了求生存获得名望,曾经五出五归,最后落脚北京。憨山先生则是由城市而转入乡村,几十年足不出乡里,当然也名不出乡里。他们的时代背景与社会交往,那就更不相同了。当然他们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热烈故乡,热爱农村和纯朴善良的普通人民的思想感情,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白石老人多采取回忆的形式,而憨山先生则是直接描写。为什么两位艺术家,在艺术的探求道路上会殊途同归而又同途异趣呢,如果将这些仔细的深入的研究,不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么?
当憨山先生扛着一麻袋画作走到长沙,为湖南省美术界所发现之前,在江西南昌出了个黄秋园,在美术界曾引起不少的震动。在中国美术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有名的隐逸画家。秋园先生不是美协会员,名不见经传,而在世人面前突然出现这么好的艺术作品,就不得不由人想起“隐士”来。有些人就干脆把他当成现代隐士。那么憨山先生的突然出现,又使人们大吃一惊,是不是又一个隐士呢?当时我的脑子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秋园先生早已故去,名声是身后才有的,无缘见面。而憨山先生却还健在,也不是我所想象的年高。及至我和憨山先生见了面,我才感觉到,当代哪有什么隐士!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只不过不是靠卖为生的画家,也就是说不是专业画家。但是,一个黄秋园的出现,有些惊世骇俗;再出现一个王憨山,就不足不怪。这是一个从时代、社会的变迁对一个艺术家进行研究探讨的又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鉴于上述的这些想法,我很想到憨山先生的故乡双峰县走一趟,了解他以往和现在的生活,和他多聊聊天,听听他对艺术的见解。憨山先生知道我这个想法非常高兴,欢迎我到他的故乡来。可是我因为职务在身,诸事烦扰,总脱不开身,一直未能成行。
去年十月,憨山先生再度来北京,他特地到故宫来告诉我,打算今年到中国美术馆举办一个较大一点的个人画展,同时还要出版个人画集,希望得到我的支持。他向我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故宫博物院能作为他个展的主办单位之一,另是希望我给画集写一篇序言。第一个要求,我当场答复可以办到,在征得其他院领导的同意之下,当即就盖了印章。第二个要求我也同意,只是时间要稍等。憨山先生回到家乡后,给我来了一封信,并寄来他将要出画集的作品照片。寻阳在催促我赶快动笔,看样子他是急于想看到我的序言。因为十二月初我要赴美国展出主持开幕式,前后一共费时两个月,只在春节前短暂地回到北京。正在这时憨山先生来电话,他那浑厚短凑的声音,是在询问稿子写好没有,希望能快点。因为我马上就要走,又未来得及写。等到我春节过回国时,却万万没想到,传来的是憨山先生已归道山的不幸消息。我真是后悔莫及,只怪自己办事拖拉,使憨山先生怀着遗憾离开了人世。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还在期待着他有更多的新作问世呢!这也是许许多多热爱憨山先生艺术的人的共同期待啊。
本来我是要按照前面所提到的一些思路来写这篇序言的,一则是时间来不及;另则是我必须先写这些话,以表示对憨山先生的歉意。我相信,他的绘画作品会被人们所珍爱的。王憨山先生精神不死,艺术长存。
来源:红网
作者:杨新
编辑:唐雨欣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