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本描绘湘西南山村生活的连环画
文/念琴
读肖凌之在《湖南文学》2024年10月号的散文《月塘的孩子》,我仿佛在翻看一本描绘湘西南山村生活的连环画——放牛砍柴打猪草,喂鸡喂鸭捉泥鳅,种菜守水捞虾米,薅田担粪钓青蛙,摘萢摘柿找山货,捡煤挑脚换零用,自立自强自探索……每一段文字,都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幕鲜活场景,虽然苦乐参半,却是作者对那个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作者对自然、人性、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和对家乡的深情回忆。随着作者飘絮般的思绪,我们也沉浸于这个新宁伢子独有的年少时光。
散文开篇便以“我出生的那个地方叫月塘”引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世界。作者通过对月塘自然环境的描写,如“一条南高北低的峡谷”和“层层梯田”,以及与之相伴的人文景观,构建出一个既具象又典型的湘西南山村背景。这样的开篇不仅为故事提供了场景,也为理解主人公的成长环境奠定了基础。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一家及山村邻里之间的互动,这些描述生动地勾勒出了湘西南山村的人际关系和经济状况。特别是对于当年“出工挣工分”和经济收入的描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我们感受到他成长过程的辛酸无奈和活泼天真,也见证了这个山村少年为摆脱“劳力者治于人”的命运,从顽皮捣蛋到发奋读书,最终走出大山的蜕变过程。
作者用自嘲和调侃、幽默的语调,把山里娃的童年生活描述得活色生香,趣味无穷——“我的非正式烟龄是从5岁开始计算的。”“一觉醒来,自己的脸黑成啥样自己是看不见的,但其实连鼻子和耳朵眼里都黑黢黢的。”“轮到我时,只剩下空中飘动的肉腥味,肉早已卖光了。”
日子虽然清苦,文中却不乏温情和充满趣味的时刻,尤其是山村孩子们的各种“土游戏”和农耕生活:放牛娃的自在、“偷”瓜果的野趣、“双抢”的酷热、忍耐蚂蟥两头叮的难受、被黄蜂蜇咬的惊悚、挨父亲打的酸楚、摘熟柿子的尴尬、掉进滚滚洪水的狼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质朴而真实的山村儿童生活画卷,既让读者会心一笑,也让人读出了那个年代穷山村孩子成长环境的艰难。
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回忆和捕捉,让我们体会到,即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勤劳智慧的人们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就像那文中一盏松油灯,哪怕周遭一片黑暗,只要心中有梦想,总能在手心捧着的书里,找到前行的路。
结尾部分,作者通过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表达了对家乡变化的感慨以及对个人成长历程的回顾。这种从个人经历出发,对更广泛社会变迁的反思,使得整篇文章不局限于为一段个人记忆的记录,更是对一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生活的如火洞察和思考。
契诃夫曾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肖家院落有个出地下水的岩洞,“总有桶身粗的一泓水潺潺流出,给肖姓人家带来生机与希望。”正是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留心记录,使得他的创作素材如同这口泉水一般,源源不断,取之不竭,多年来创作颇丰。写作应该根植于生活,真实反映生活,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感染力的作品。
在这一点上,肖凌之做到了。
念琴,湖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开福区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星辰在线
作者:念琴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