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味道
文/方雪梅
与人交往,能喊一声乳名的,必是亲近者。我管岳阳叫岳州、衡阳为衡州,是因为州字里面,有夯实的老岁月和影影绰绰的旧人事,透着一股子陈香味;古城古称,也像某个发小的乳名,喊着亲、听着顺,盛满了旧谊。最要紧的是,我这个岳州女,衡州孙,天然有一副“两州胃”,与两地山肤水豢有缘。岳州的河鲜,衡州的山珍,入口就像吞了春风,味蕾舒畅。
秋天肇始,炎热不辞。在南岳镇上小住,我实实在在当了回“酒足饭饱”的食客。日落时,微凉四起,无啸闹,无暮风,镇子的房舍,被绵长起伏的衡山山脊搂着,像黛青襁褓里的宠儿。街边的小饭馆里,饭菜香气与油烟呛味,从后厨流出,一波连着一波,似潮汐起落。四座人声,全无虚席。我尚未落座,欢喜心就已生长:这里肯定有正宗的衡州味道,那些入了人心、食典的土菜!
每到一地,我习惯了先从其餐桌上了解风土人情。咸淡鲜辣中,最能品出不同地域的集体性情。比如闽中人嗜火锅,性格麻辣;江浙地方,以甜为餐佐,故软语吴侬,多温开水性情;东北关外,地阔天寒,巷闾人家围炉时,好烈酒与烩炖,脾气也热气腾腾;湘人无辣不欢,历来有热辣儿女,壮怀激烈。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若以饮食的辣度为尺,在我眼里,人情温和的衡州,菜也是中庸的,有辣有酸有咸,却辣不猛烈,酸不蚀牙,咸不涩口,正好匹配我的“两州胃”。在甘旨肥浓前,我意志极为薄弱,完全忘了前贤李渔先生“酸多伤脾,咸多伤心,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的告戒,也将他“食不多味”之说丢到北冰洋去了。莫说大酒店的雕盘绮食,随便一个窄街陋店的便民小点,就可将我“诱拐”,这是大抵是童年少吃缺穿者的后遗症。往往手中的一双筷子,与桌上的七碟八盘五海碗相遇后,我就会对某地生出一份不舍的情肠。
南岳镇上的这间小饭馆不起眼,菜却很实诚。首先是碟大钵实,没虚头巴脑的花式摆设。店家端上来的第一钵菜,有料有汤,刚露脸,就让我见识了衡州地方待客的盛情,只见红枣、虎皮蛋、鱼丸燕饺、红薯丸子、黄雀肉、蛋片等食材,自下往上堆砌六层,状如佛塔。枣的殷红,蛋的焦黄,鱼丸燕饺的玉白,五色斑斓,码在大碗里,造型既美,又有隆重的仪式感。此六层,每种食材摆放十个,按顺序依次叠加,蒸得香气四溢,再浇上一层木耳炒肉或者鸡杂、猪肝等炒菜,唤作浇头,盖在正中间,此为第七层。这道待客大菜,食材足,看相好,味亦多,汤汁更是透鲜。众人举箸吃来,味口大好,谁都不怕长秋膘了。
布菜的女子,眉眼含笑,介绍说,这是衡阳最有名的一道菜,俗称“土头碗”,是本地人宴席上,撑场面的头碗菜,红白喜事少不得它。用料也蛮讲究:红枣要用糖水熬煮,“黄雀肉”与雀鸟无关,实则是用五花肉、香蕉、苹果、花生米、面粉等配伍,炸制而成;油炸红薯丸也不孤独,它是红薯、南瓜,面粉的合体。澄黄的蛋片,则是鸭蛋蒸制后,切成的漂亮薄片。鱼丸呢,也非形单影只的一种鱼,而是草鱼肉加上肥肉、生粉,做成菱形状,然后蒸熟,成品剔透糯软,琉璃般晶莹。
“土头碗”这三个字,有世俗的气息,让我想到灶台、炊烟、柴薪,想到良田肥地,与稼穑之事;想到柿上糖霜,稻饭鱼羹,芳醪鲜肉……总之,想到的都是满嘴衔香之物。
“土头碗”虽忝列土菜,流传民间,可它的“祖上”叫“宝塔香腰”“玉麟香腰”,是大有来历的。据说“宝塔香腰”最早见于唐代,是草书大家怀素钟爱的菜,因形似舍利塔,也有“怀素佛塔”之名。估计彼时的“宝塔香腰”,还是肉糜飘香,甚至油光厚腻的,毕竟曾引得这个法号叫藏真的僧人,在美食面前,不拘清规,一日九醉,才有了醉后狂草,才让中国书法有了美食气韵与烈酒劲道。乾隆五十二年(1787),衡山知县徐锦建崇文塔以纪念怀素,当地人则对怀素喜好的“香腰”进行改良,去荤腥,添枣蔬,做成头碗素菜,供给南来北往的僧侣和香客,以示恭迎与尊重。
“宝塔香腰”变成“玉麟香腰”,是衡州人津津乐道的一件趣事。清朝湘军水师创始人、兵部尚书彭玉麟,是地道的衡州子弟,最馋家乡的“宝塔香腰”,出仕后,仍念念不忘。他宴请朝廷官吏时,命家厨把家乡这道传统名菜的一众食材,以猪脚、整蛋、剁碎肉、橄榄丸、蛋包丸、滑肉等替代,层层叠叠抟于一碗,外形依旧如宝塔,寓意步步登高,光宗耀祖。菜品上桌后,一众炊金馔玉的达官贵人,纷纷点赞,询问其名。彭说:“此菜虽是我授意而作,却还不曾思其名称,不过还记得家乡有香腰一说”。后来,因此菜为彭授意,衡州人就以“玉麟香腰”命名。此后,彭玉麟又命家厨对“宝塔香腰”进行改进,增加腰花、锅烧丸、黄雀肉、鱼丸、蛋卷等食材,经过蒸、煮、炖、炒等繁复的烹饪工艺,使之味形更佳,成了一道典型的官府菜肴,又因出自高门大户,它的名字里似揉入了不少富贵气,为其乡人仰慕、承继。彭玉麟晚年回到衡州,居住在湘江东岸的退省庵,整日香腰对酒,看门外青山,听石上流水。因他被授太子太保衔,故内容丰盛、名字文雅的“玉麟香腰”,还有“宫保香腰”之称。
民间的“土头碗”,是“玉麟香腰”的简装版,食材稍有改良,更加朴素亲民一些。现在许多饭店也有缩小版的,仅有黄雀肉,鱼丸两种食材,称作“衡阳味道”。
南岳镇的黄昏,因土菜炊火,空气中的菜香味越来越浓。巷闾小店的菜,往往更代表地方滋味。当我的舌头触碰到辣爽的衡东脆肚,心里就跳出了这么一句:“呷货的天堂,衡州也!”离嘴半尺处,一团雾气轻晃,刚端上来的白色瓷碟里,红椒、黄贡椒与肚片,皆被切成寸余长的细丝,猛火爆炒后,红黄白三色分明,入口鲜酸,刀工精巧,经得看,经得嚼。脆肚是衡东县石湾、白莲、大桥、三樟一带的地方名菜,肚丝的刀工决定了它的口感,黄贡椒的酸辣更是其精髓。我这个南来衡州的食客,立马被这道土菜的香辣脆爽征服,吃得无比快意,心里袭卷着一种苏东坡在黄州以猪头肉下酒时的沉迷劲。
说到衡州的吃,鱼粉是绝对不可遗漏的。有人说,到衡阳不吃碗鱼粉,等于白来了。我在洞庭湖边出生,闻着鱼虾腥味长大,银鱼、毛花鱼、鲤鱼、桂花鱼、边鱼、鲢鱼……也都没少吃。从前岳州人吃鱼,多循着老祖宗的做法,不外乎煮汤、香煎、红烧、烟熏之类。我那时没听说过鱼粉,即便端到手中,也可能会哀梨蒸食。也实在没想到,连金圣叹先生都因鱼多剌,而引以为人间恨事,衡州人脑壳怎么就如此灵泛,不畏丛生之刺,能将新鲜的鱼肉和米粉撮合到一起,做成老少通吃,妇孺皆爱的早餐?而且,做到一粉鲜遍衡州,一粉名震三湘?
诗友刘阳,乃雁城人士,还是一个厉害的大厨,他向我透露了鱼粉的秘诀:首先,热锅冷油,将雄鱼或草鱼块,煎至两面金黄,再加入开水,放入姜片、蒜茸等,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使鱼汤变白;汤熬好后,加入盐、胡椒粉调味;将烫好的米粉淋上新鲜鱼汤,盖上鱼块或整条鱼,再撒上葱花、香菜等,鱼粉即成。他介绍,上好的鱼汤就是鱼粉的精髓,鱼汤的鲜劲钻入米粉中,米粉就会变得更加透鲜爽滑,入口更细腻软糯。
擅长把鱼和面拉到一个碗里,且吃得意气风发的,还有江苏镇江人,他们以刀鱼煮汤,以汤入面,就是汪曾祺先生笔下提及过的“刀鱼面”。镇江刀鱼面,绕不过刺的阻碍,只能取汤入味,这样看来,衡州鱼粉似比刀鱼面更豪壮、更有胆气些。呵呵,这打趣之言,只能说明国人在吃的事情上,各有巧思。
衡州还有一道很经典的美食,叫渣江假羊肉。它以猪肉、红薯淀粉为主要食材,经过衡州大厨之手后,落入食客口中,就有了一股羊肉独特的鲜香,让人仿若坐在草原人家,享受刚出锅的羊肉大餐,过足了嘴瘾。
衡州的味道,还藏在杨桥麸子肉、南岳豆腐煲、排楼汤圆、诗魔烧饼等美食里。这些土菜美食,都来自日常生活的最真处,没有官样文章的华贵堂皇,却有朴素实在的人间烟火气。
衡州这一片好地头上,除了美食让我掂念,还有一座南岳衡山,一张耒阳“蔡伦纸”,一阵把中国文学史搅动的雁翅的声响,让我回味无穷。
方雪梅,文创一级,中国作协会员,长沙市作协副主席,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出版诗集《结糖果的树》《疼痛的风》,散文集《伦敦玫瑰》《寂寞的香水》《谁在苍茫中》,报告文学集《时代微报告》,文艺评论集《闲品录》,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收入多种选本。
来源:红网
作者:方雪梅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