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水稻
文/廖静仁
沈从文先生说,美丽总是愁人的。我或者很快乐,却用的是发愁的字样。
——代题记
这是中秋节前的一个凌晨,天还没有全醒,水稻就已经醒了,她是被一群麻雀吵醒的。麻雀的兴奋来自阳台上摊着的一地谷子。她也想加入它们的生活,啄食被阳光和雨水洗礼过的金色的谷子。饱食后再轻轻跃上窗台,然后啁啾着把梦中的农人叫醒,该起床了,该起床收割稻子了!可是村里的农人却越来越少了。
水稻家在白驹村前的株溪桥头,是一栋只有两进两层的红砖小屋,第一层外间作了铺面,灶屋在里间,第二层两间住房,母子俩各一间,儿子陶绹虽然才上大学,但总归是要回来的。至于今后的发展,也就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小屋左边靠江还有三栋红砖房,右边傍溪也有三栋,但都比她家的房子高大。她家的房子比另外几家矮了一层,也少了一进,位置却处在正中心。还有一点也有别于另外的几家,那就是她家门店的左壁挂着一幅用三尺镜框框着的条幅,是刘禹锡的《陋室铭》,字迹端正娟秀,那是她自己书写的,有事没事她都会侧身回眸看一眼,然后在心里默念一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实则,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已!她抿嘴一笑说,本阿姨就是靠自我安慰走过来的。
她说的是真话,桥两端的少年都叫她水稻阿姨。这儿毕竟算得上是当地一处小小的交通口岸,从县城东坪有一条县道沿江而来,过了联株桥后就分岔成了两条道,一条继续沿江而下,至祠门口、一天门、百花塅等自然村落及清代名臣陶澍享堂并园陵,另一条左拐至白驹村。属于黄金地段。再说她只有孤儿寡母两人在家,自己开了一家小杂货店,还耕种了所分的责任田地,田里种的是水稻,只作了一季,她一人昨天收割了一天,估计还要两天就能收完;地里种了花生和黄豆还有各类时鲜蔬菜,终究是个家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人家有的我家里也得有!水稻看上去秀秀气气,斯文得比溪那边幼儿园的喻老师还更像老师,却是个出了名的贤妻良母,村人教育闺女时说,你长大能像水稻阿姨我就放心了。
水稻今年进48岁,属于徐娘半老的年纪,可她一点也不显老,尽管一个人既要守店面,又要忙了田里忙山里,却仍然还保持着几分知性女人的气质。不过也难怪,谁叫她是知青水龙吟一不小心留在白驹村的“上海种子”呢。
水龙吟是1969年5月到我们村的。在起初的那几年,村里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男女老幼见了他,都习惯性地随大队支书廖建中叫他阿拉。也有个别老人见这后生长得文文静静一脸书生相,就好奇地问他,你家在哪呢?他就笑笑地说,阿拉以前的家在上海陆家嘴,隶属于黄浦区,如今阿拉住在大队部公屋。
白驹村也只有秋娘才知道这些地名,她是一心想要报考上海复旦大学的。秋娘是廖岩山的闺女,家就在水龙吟口中所说的大队部公屋旁边,几乎是屋檐搭着屋檐。岩山前几年刚刚丧偶,两个儿子,一个读初小,一个读初中,正读高三的女儿秋娘,还差半年就可以参加高考了,却不得不中途辍学,回家帮父亲撑起了半边天。既当姐姐又当母亲的秋娘却心有不甘,一有空闲,就总喜欢往廖老爷在世时的老屋而如今的公屋里跑。父亲还刚说她几句,她却一肚子牢骚,嘟噜着嘴说,为了这个家,我廖秋娘已经牺牲得够多了,家务事都忙完了,想去找阿拉补习一下文化,未必你也不让我去?阿拉这两个字从她的口中溜出来,比平时叫爸爸妈妈还要黏皮黏骨,自叹命苦的岩山也就只好打落牙齿和血吞,心想女大不由人,也不中留,两人若真的相处得来,能找个上海阿拉也要得。
后来,秋娘跟阿拉决定去公社民政办扯结婚证的那一天,阿拉前脚还刚刚踏上株溪口的联株桥,远远地就听见上边江湾里轰隆一声响起了炸鱼声,在浦江边长大自小就有海碰子之称的阿拉,只回头跟秋娘说了一声,侬在桥头等阿拉吧!便如一支离弦箭射向了上边的婆婆崖江湾……然而,阿拉这一去就没有再回来,听同在江湾里捡鱼的人说,阿拉的潜水本领还真是一流,一个猛子扎下去能在江底下摸十多分钟,冒出水面时硬是嘴里叼一条鱼,手里抓两条鱼,可是第三次扎进江底时却……那人支支吾吾又说,他没准是不识婆婆崖江湾水底的暗礁和暗洞结构,一头钻进暗洞去了,所以才……
秋娘闻讯赶到婆婆崖江湾,声声阿拉哭得几乎气绝,说好了要侬在桥头等你的呀……眼泪哭干了,声音也哑了,还要下水去找阿拉,人们好不容易拉住了她。
父亲岩山亦无言。但日子还得往下过!不久秋娘就生了个女儿,取名水稻。
有了水稻后的秋娘又有说有笑了,经常抱着女儿去株溪口桥头望资江……
有人觉得水稻这名字怪怪的,就麻起胆子问秋娘,百家姓里会有姓水的吗?
当然有呀!秋娘十分肯定地说,她爸爸就姓水,叫水龙吟,却留在资江河里做龙太子去了,但我要让他的女儿留在江岸上,做一株江岸田垄里的美丽水稻!
不仅如此,她后来还在联珠桥头盖了这栋小屋,母女俩相依为命等阿拉回家。
(节选自廖静仁《美丽的水稻》,原载于“湖南生态文学”微信公众号)
廖静仁,国家文创一级,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得主,全国第三届青创会、第八、第九届文代会代表。著作有散文集《纤痕》《境界》《风翻动大地的书页》《湖湘百家文库散文方阵廖静仁卷》及《廖静仁散文选》(上下卷)和中短篇小说集《门虚掩》(上下卷)并长篇小说《白驹》等十余部。作品多篇被翻译成英、法文并入选文学大系和多种教材。
来源:红网
作者:廖静仁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