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丨陈善君:感时应物抒性灵,瘦体凝神致中和

来源:红网 作者:陈善君 编辑:施文 2025-08-19 20:20:22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微信图片_2025-08-19_143402_720.jpg

感时应物抒性灵,瘦体凝神致中和

——黄政德书法创作论

文/陈善君

近因机缘凑巧,得赏黄政德先生近200幅书法作品。通览之下,直觉简洁疏朗、清新雅致、美不可言。观后细省,觉其主要有三“美”在焉。

一在生生不息的“美”的观照。汉代扬雄曾言:“书,心画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他就是说,书法是用笔写的,更是用心写的。从一个人所写的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好坏。书正则人正,书美则心善。所以,古人多说书法之妙在心,而不在法。宋人晁补之在《鸡肋集》中就说,“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有。书工笔吏,竭精神于日夜,尽得古人点画之法而模之,浓纤横斜,毫发必似,而古今之妙处已亡,妙不在于法也。”他这是说,学书这门子事,哪怕尽得点画之法,也不一定就能得书法之妙。只有人好心善,才写得出一手好字。学书之妙不在法,而在人,在人心,更确切地说,是在于人的性情。清中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卷二《论书·述书下》就明确指出:“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他这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决定着一个人书道的成就。然而一个人的性情内蕴于心很难发现,然而通过他写的字却能见其端倪。故古人云,“字如其人”。字好人好,人好字好。

黄政德先生是“字如其人”。人好字也好。他的字好,是可以在纸上看到的,那“一手好字”在单位、社区、族群是出了名的,“形质当于目而有据”。那他的心、他的性情好不好呢?“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只能通过他写的字看出来。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他的字美不美。

字美包含形美和质美,即形态美和内容美。在纸上看到的是形态美,蕴含其中的意义是内容,也就是“文”。他的“文”美不美?这可以集中分析。

黄政德先生书写内容非常“广泛”。他写人写物写世界:《樵夫》《牧羊人》,《凌霄花》《千年古茶》,《晚霞牧归》《南渡北归》……他写一年四季时光变换:《华茂春松》《初夏荷香》《秋风凉》《秋月成诗 冬雪煮茶》……

黄政德先生书写内容富有“诗意”。他写的人是:《秋水伊人》《白发渔樵》……他写的景是:《松风水月》《枫丹白露》《碧纱沉烟》《南岳雨烟》《枯荷秋雨》《池塘枯柳》……他写的事是:《焚香听雨》《京口送别王四谊》……他写所见的:《春满楼》《秋风醉》《夕阳半落》《烟水空流》《雨涨秋池》《叶落惊秋》《雁子横秋》《月落参横》……他写所感的:《琼壶歌月》《岁月沉香》《梦里秋月》《梦里枫叶》《隐人尘烟》《醉入仙境》《故园神游》《茶香悠悠》《乐而忘忧》《卓尔不群》……他写所叹的:《新月湖畔柳风过有清香》《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何人借我一壶酒 醉到明年秋满楼》《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他也写古诗词:《洛神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雨疏风骤海棠依旧》……他更写今情怀:《翰墨寄仁心》《德不近佛者 不可为医》……

黄政德先生书写内容适合“美的分析”。黄政德先生写的内容虽然也离不开人间烟火、“碎银几两”,斗转星移、时过境迁等,然而他却并没有写诸如财源广进、四季平安之类俗言俗语。他写的“烟霞入诗卷”,他写的“文章含妙趣,笔翰显风神”……寥寥数字,脱俗入雅,从中可见“诗意”、见情怀、见境界。就算是再寻常不过的事物、景物、经过……一入他的笔下,就都变得“美”了。比如,他写“秋风”,后面再着一“凉”,就能让人的后背感觉“嗖嗖”,更不用说,他写“秋月成诗”,仿佛就在一望无际的夜幕挂上了那一轮皎洁的月亮,如诗如画……诸如此类,可见他的“文”美还是不美?唐张怀瓘《文字论》言:“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乃见其心。”由此可见,他的“文”美,是因为“心”美。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心中有“美”,眼里方有“美”;眼里有“美”,笔下方有“美”。人美、心美,才文美、字美。

黄政德先生书写内容带有“情感”。黄政德先生的品性修养、艺术素养于是可见一斑。最为普通的事物,一旦经过他的审美观照,就能熠熠生出辉来,这奠定了他文人书法的坚实底座。不唯如此,他还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和充分的艺术表达能力,所以他的书法内容不止具有“文”美,而且带有“情”美。他写《春满楼》《秋风醉》等,表达对时空的真切感受;他写《隐人尘烟》《醉入仙境》等,表达对世界的诗性感知;他写《新月湖畔柳风过有清香》《何人借我一壶酒 醉到明年秋满楼》等,表达对世事的喜怒哀乐;他写《翰墨寄仁心》《德不近佛者 不可为医》,表达对人事的悲悯情怀……凡此种种,政德先生所写,皆是他有所感、有所悟、有所用心的,带着他的体温,映射他的情怀,飞舞着他的性情和心情,笔底下写照的是另外一个“我”。政德先生的书写完全是感时应物的“独抒性灵”,而这是书法界尤其难以可贵的。古往今来,评价书法,不外乎两个标准。一曰见传统、二曰见性情。一般学书者,常病于见性情。字写得好,往往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好。尽管字写得龙飞凤舞,内容却千篇一律,或者空虚阙如。这样别人写的是“死”字,政德先生写的是“活”字。

文质彬彬,其人其字。政德先生的文人书法是书坛的一股清流。他不求书名、不为虚利,只求以书释怀、以书问道,不能说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但是他走的这条学书、创作道路无疑是最正确的。

二在先熟后生的“美”的历程。先熟后生是明末董其昌的书画美学主张。他在《容台别集》卷四《画旨》中说:“诗文书画,少而工,老而淡,淡胜工,不工亦何能淡。”诗文书画都有一个由“生”到“熟”再到“生”的学习、精通、形成自己风格个性的过程。他说的“工”,就是指学习、临摹别人、别法、别体,达到精致娴熟的地步。他所说的“淡”,是指“渐老渐熟”之后,又能在“离合之间”“合而不合、不合而合”,既能看到传承、又能看到个性,把师法和师心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他所主张的一种“淡”的境界,形成一种“淡雅萧散”的风格。这样就能以“生”破“熟”,摆脱一味承袭复古的俗套,而开出自己的“生面”。而能不能“淡”,却并不在“工”,虽然“淡”从“工”出,而更在“意”,在于学习者的“天性”“率性”如何。董其昌早年是拿自己与赵孟頫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他在《容台别集》卷二《书品》中,是这样说的:“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弗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当吾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者少耳。”董其昌早年认为,赵孟頫的书法太缺乏个性,所以跟他相比,至少差了两个档次。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的书法个性是鲜明的,是“得秀色”的。淡而秀矣,确是他的书法特色所在。不过晚年他对赵孟頫的看法发生了转变,认识到了赵氏书法之妙。

黄政德先生的书法创作,走的就是董其昌所谓的“熟而后生”这么一条“美”的历程。他的书法学习创作实践之路,源于“二王”,根系卫夫人,师奉董其昌,而终成为了他自己。虽没能自成一体,却也有自己个性、率性、真性。从其近二百幅书法作品来看,用笔、用墨、结字、章法、风格都比较成熟稳定了。有心学“二王”,无意入“董门”。这可能是对他书法之路的集中写照。他学习临摹“二王”其“工”也深,作品中若隐若现有卫夫人之影。而在书法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在创作历程和风格特色上却最像董其昌。然而,他的感时应物和独抒性灵所具有的时代内涵、个体特点,却是董其昌不可能拥有的。董其昌的明末文人气质和云间书派奠基人的艺术底气,黄政德先生也只能可望而不可及。董其昌是明末清初一代书画名家,黄政德先生是新中国千百万书家中之一员。不过,虽然成就和地位有别,然而其道路和风格相似。如果抛开外在的负荷不论,书法对于他们二人的养心悟艺却几乎是一致的。

三在生气弥漫的“美”的中和。黄政德先生学书、作字讲究人字合一、生熟耦合,故而他的作品天然地呈现出一种掩饰不住的中和之美。何谓书法的中和?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中和》中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礼过于节则严矣,乐纯乎和则淫矣。所以礼尚从容而不迫,乐戒夺伦而皦如,中和一致,位育可期,况乎翰墨者哉!”

天地之道在中和,中和更是千百年来书道的主流。黄政德先生的书法作品,追求的正是“圆转与方正的糅合、中正与欹斜的适配”的审美旨趣,体现的正是既不偏激也不固执,无不过也无不及的恰到好处的中和之美。他的用笔有轻有重、轻重适度,线条有粗有细、粗细结合;他的用墨不堆不枯、浓淡适宜;他的结字瘦长紧凑、自然婉转;他的章法疏密有致、布局匀称;他的风格简朗俊秀、清新优美。黄政德先生的书法作品,给人总的印象是以筋力见长,体瘦而神健,线实而势飞,文美而隽质,笔熟而气生,予人以书法的美感、质感和通感,予人线条艺术的视觉享受。项穆在《书法雅言·神化》中说:“人之于书,形质法度,端厚和平,参互错综,玲珑飞逸。诚能如是,可以语神矣。”不说语神,黄政德先生还是怀文抱质,逸兴壮思,身与书俱,与道日增了的。

清人朱和羹《临池心解》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故以道德事功文章著者,代不乏人,论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黄政德先生在书学道路上跋涉日久,已然登堂入室,然要登高望远,必当德学双修、倍力而前,熟而后生,熟外求熟,定能熟而不熟,开出生面,取得更大收获。然而首要的依旧是摆正心态和姿态,不要忘记学习米芾:“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乘兴而书,兴尽则止,意到笔到,意足笔放。也许如此,借以时日,不期人书而俱老,水到而渠成也。

微信图片_20241230151344.jpg

陈善君,男,汉族,1971年8月出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文艺学博士,文学编辑。1994年6月参加工作。湖南省文联主席团委员,湖南省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在《中国艺术报》《文艺报》《当代文坛》《湖湘论坛》《湖南日报》《理论与创作》等各级权威报刊发表理论研究与文艺批评文章近50篇。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级课题。

来源:红网

作者:陈善君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2/53/1521124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