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义盛章:梦回上甘棠

来源:红网 作者:义盛章 编辑:施文 2025-08-13 17:30:59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上甘棠村。易跃跃.jpg

上甘棠村。易跃跃/摄

梦回上甘棠

文/义盛章

人至中年,总想寻一处如马致远笔下“小桥流水人家”的地方来安放自己的灵魂,这个梦想竟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旅行中得以实现。江永上甘棠村便是这样一个村庄,村名取自《诗经·国风·召南》中的《甘棠》一诗:“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古老中带有一种别样的诗意,仿佛一阵惬意的秋风拂过心田。

初到上甘棠,是在一个微雨的午后。雨丝斜织着,将这座千年古村笼罩在一片朦胧里。青石板上泛着水光,倒映着两旁斑驳的马头墙,倒像是走进了一幅宋人的水墨画中,让人恍若隔世。这熟悉的气息中飘着柴火与炊烟的味道,混着泥土的芳香,竟让我想起儿时外婆家的味道。远处,潇贺古道蜿蜒在群山之间,像一条沉睡的巨龙,见证着千年来商旅往来的繁华与寂寥。古道两旁的古樟树盘根错节,树皮皲裂如青铜器上的纹饰,却依然枝繁叶茂,在细雨中撑起一片朦胧的绿云。

步瀛桥静静地横卧在谢沐河上,三拱相连,百年的青苔爬满了石缝。村中老人说,这桥又叫度仙桥,“步瀛”,取意举步皆瀛,意为所有走过这座桥的后代子孙,都能成为国家栋梁。据传,当年桥刚建成就被八仙中的铁拐李踩塌了半边。从此这座有神仙护持的桥每落下一块砖石,村里便会出一名七品以上的大官。建成至今,已落102块桥石,已出102名文武官员,其中京官18名,进士11名。现存一块濒落的桥石,已然成为了村民不灭的希望和梦想。我缓缓地蹲下身子,抚摸着那些被岁月磨圆的棱角,忽觉历史原不过是一块块会说话的石头。桥下的谢沐河水从容流淌,如同时光的脚步不疾不徐,水面上浮着几片落叶,打着旋儿,像是要诉说些什么,却又终究沉默地漂远了。步瀛桥建于宋靖康年间,算来已有几百年的沧桑。每一块石头都记录着一个故事,每一道缝隙都藏着一段传奇。当年铁拐李的预言,众人只当是疯言疯语,如今想来,竟是一语成谶。

谢沐河的传说如河水般流淌千年。阴阳交汇处,谢河为阳,沐河为阴,吸天地之精华,采日月之灵韵,饮此河水者多诞双胞。河水似有灵性,据说当年文天祥途经此地,河水突然暴涨,却在他面前分开一条路来;每逢月圆之夜,河面上会浮现出一幅完整的八卦图,阴阳鱼眼处会有双鲤跃出水面。村中老人信誓旦旦地说这是谢沐河显灵,年轻一辈却只当是传说。我俯身掬水,清凉沁心,恍惚看见水中倒映着儿时在小溪边嬉戏的身影。对岸几个妇人正在捶打衣物,木槌声在河谷间回荡,与流水声应和着,竟成了一种奇特的韵律。河底的鹅卵石被水流冲刷得圆润光滑,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我想,或许正是这些亦真亦幻的故事,才让这条普通的河流变得如此神秘而动人。

沿着潇贺古道漫步,脚下的青石板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古道两旁,古樟树散发着淡淡的木质幽香,树龄在数百年以上。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冠,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惚间,我仿佛听见了千年前商队的驼铃声,看见了挑夫们负重前行的身影。这条连接湘桂的商道,曾经商贾云集,如今却只剩下几处残存的驿站和茶亭,在夕阳下诉说着往日的辉煌。一处茶亭的柱子上,还依稀可见“一壶春茗待知音”的字样,笔力遒劲,想必是当年某位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咏。

文昌阁立于村东,木梯吱呀作响,散发着陈年檀香的气息。登楼四望,但见谢沐河蜿蜒如带,竟天然勾出一个八卦图形。阁中香火氤氲,缭绕如思绪,梁上悬着“文运天开”的旧匾,墨色已褪了大半。想当年周氏一族102名官员,大约都曾在此焚香祷告。阁内墙壁上密密麻麻刻着历代举子的名字,有些已经模糊难辨,有些却依然清晰可读。我用手轻轻抚过那些凹凸不平的刻痕,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寒窗苦读的岁月。角落里堆着几本残破的线装书,纸页泛黄,字迹却依然工整。一位驼背的老者正在整理香案,见我驻足,便絮絮叨叨说起当年阁前古柏下,总有三五学子吟诗作对的盛况。如今古柏犹在,只是再无人于其下诵读了。老人说着说着,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那神情让我想起外公生前讲述往事时的模样。

古道越过步瀛桥,顺水向西南行百十步,便到了月陂亭。月陂亭并不是人工修建的凉亭,而是由天然石壁构筑而成的弯月形状的“石亭”。漫步月陂亭石板古道,目光从布满文字的石壁扫过,仿佛在阅读一本徐徐打开的线装书——27方古石刻,绵延宋元明清,或诗文唱和,或描景励志,或记功颂德,或劝谕警示……从沧桑的石刻文字中,我们可以阅读到上甘棠村周氏家族在石壁上留下的一部千年石刻家谱。众多摩崖石刻群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当属文天祥的“忠孝廉节”四个榜书大字。这四个石刻大字,刻于乾隆年间,每个字宽1.3米,高1.8米,字迹苍劲有力,铁画银钩,力透纸背。据说是文天祥在任湖南提刑时,南下镇压广西叛乱,停留驻扎上甘棠村期间,亲笔赠题“忠孝廉节”四字给同朝为官的上甘棠村人周德源,周告老还乡时带回故里珍藏,村中周姓一族皆以此为铭。清乾隆时期,文天祥的粉丝县令王伟士,看到偶像墨宝,如获珍宝,命人临刻于月陂亭石壁上,以传后世。因年代久远,忠孝两字被风雨侵蚀,半边清晰半边模糊,天然印证了“自古忠孝难两全”的真谛。我站在石刻前细细端详,恍惚间似乎看见那个瘦削的身影,在流亡途中仍不忘以石为纸,以刀为笔,留下这掷地有声的箴言。也许在2000多名上甘棠村人眼中,“忠孝廉节”不单单是名人留下的一方石刻,也是一种儒家传统精神的鲜活传承,它让上甘棠村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一处静谧美丽的桃源美景,更是一方湖湘文化的寄托之地,一方体会精神活化的寻根之所。

穿过月陂亭,西南行五百米,一座古朴庄重的石砌驿亭立在田峒中,往来行人在此歇息和遮风挡雨。寿萱亭,顾名思义就是为母亲祝寿建的凉亭。亭中有一块著名的“八十一个他字歌”碑。他字歌全文533字,有81个“他”字,都是用大白话写成的劝世良言,如:“年高有德敬重他”“知书达理请教他”“得人恩情莫忘他”“人有患难要救全他”“退一步让他,转一念容他”……通俗易懂,把人际交往、言行举止、道德规范等等做人道理讲得明明白白,活脱脱的一篇浓缩的增广贤文。“他字歌”部分内容与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规范的内涵不谋而合,充分显示了中华道德文明的渊源,也是上甘棠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想,上甘棠既有来自庙堂之高的月陂亭“忠孝廉节”碑,又有处于江湖之远的寿萱亭“八十一个他字歌”碑,异曲同工,遥相呼应。千百年来,它们静静地矗立在上甘棠的原野上,共同诠释着上甘棠周氏悠远厚重的家族文化。难怪乎这个小小的村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相继走出了很多校长、教师、医生、工程师。正如步瀛桥所祝福的那样,走过这里的上甘棠读书人,一个接一个都成为了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黄昏时分,我来到村口的古戏台。台前的空地上散落着几个石凳,台柱上的彩绘已经斑驳,但依然能辨认出那些戏曲人物的轮廓。一位老妪正在台边扫地,见我感兴趣,便说起当年戏班来村时的盛况。“那时候啊,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戏,台上唱到三更天,台下掌声不断。”她的眼中闪着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闹的夜晚。如今戏台冷清,只有几只麻雀在梁上跳跃。夕阳将戏台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远处的稻田里。一阵风吹过,带来稻谷的清香,也带来了若有若无的锣鼓声,或许只是幻觉,却又那么真实。这让我想起儿时跟着父母去看社戏的场景,那时的戏台也是这般热闹,只是如今再也找不回那种纯粹的快乐了。

夜幕降临,我借宿在一户农家。木结构的房子冬暖夏凉,窗棂上贴着手工剪的窗花。主人热情地端出油茶和糍粑,说起村中“八十一个他字歌”老人的故事。那位智者终生不仕,却在乡间教化子弟,留下了“耕读传家”的传统。饭后,我坐在天井里乘凉,仰望星空,忽然明白为何这样一个偏僻的山村能孕育出如此多的才俊。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古树,每一条溪流,都在诉说着关于坚持、关于操守、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夜风送来远处稻田里的蛙鸣,还有偶尔的犬吠声,这声音如此熟悉,让我迷迷糊糊中回到了儿时的梦境。

次日清晨,我再次走过步瀛桥。晨雾中的古桥显得格外宁静,桥下的谢沐河水依然不紧不慢地流淌着。一位早起的老人正在桥头打太极,动作缓慢而沉稳。我忽然想起村中流传的一句话:“桥掉一块石,官多一份责。”102块石头,或许正是提醒为官者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阳光渐渐驱散晨雾,古村开始苏醒,炊烟袅袅升起,新的一天在这般宁静美好的清晨中又拉开了序幕。

离开上甘棠时,我恋恋不舍地回头望了一眼这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那些斑驳的墙壁,光滑的石板路,古老的桥梁,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上甘棠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丢失的东西。或许真正的文明,不在于高楼大厦,而在于这种代代相传的文化血脉,在于对历史的敬畏与守护。

车轮碾过村口的石板路,我忽然想起昨夜老人说的话:“上甘棠的美,不在眼里,而在脑里,在心里。”是啊,这座千年古村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建筑和秀丽风光,更在于它承载的那份文化记忆和精神传承。这些记忆如同谢沐河的水,静静流淌,永不干涸。而我的乡愁,也在这流淌的河水中,找到了归宿。

来源:红网

作者:义盛章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2/57/1519830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