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纪游
文/严柏洪
入伏之后,暑热如无形之蒸笼,空气黏稠得如一锅浓粥,逃无可逃,令人窒息。朋友相约去郴州莽山写生、避暑,入住海拔1600多米的观音古寺。听后大喜,6月29日一大早,收拾行装,从长沙出发,开车一路向南。奔赴梦里的莽山,以求画意清凉,亦为避人间之酷暑。
驱车近5个小时,终于抵达莽山游客中心,沿着莽山大峡谷向上蜿蜒前行。峡谷里,美丽的石头或立或卧,或俯或仰,形态各异,如同造物主随手抛下的棋子,布满谷底。一条清溪,宛如挣脱束缚的潜龙,在乱石丛中湍急穿行,撞出万千水花,如碎玉飞溅。游客们乘舟漂流,欢笑声、尖叫声、泼水嬉闹声此起彼伏,激荡在清冽的水雾里,热闹而鲜活。峡谷两岸苍峰秀立,树木阴阴,层层叠叠的绿意如屏障般裹挟了暑气,热浪在此悄然溃退。我关了空调,打开车窗,深吸一口这清凉气息,仿佛饮下冰泉,炎夏的苦热一下被驱散,清爽如溪水般涌来,浸润周身,只余下身心轻盈的快意。这真是一方能收容疲惫、安放燥热的清凉净土。
沿着峡谷继续上行,还没到半山腰,耳朵里便渐渐嗡鸣如蝉,天地间的声响也朦胧起来。这细微的身体之变,告诉我海拔在不断攀升。到达半山,我们将车停好,改乘景区扶梯,随着电梯的快速上升,两边的莽莽群山让人目不暇接,带人倏然进入另一层境界。
出得电梯,我们踏上石板铺就的窄窄山径,清幽扑面而来,石板被岁月和游客磨得光亮,脚步声显得格外清晰。走了约摸十多分钟,抬头便见一座古朴山门立于眼前,这便是观音古寺了。古寺静立于峰岭之上,依山势而筑,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光芒。据记载,始建于明末清初,后毁于匪患,2003年原址重建。
寺庙如一位沉默的老者,从容收纳着山间无尽流转的云烟和光阴。我们安排妥当后,迫不及待步出寺门,举目四望,奇峰如笔,耸立云端,青翠欲滴。清泉从石缝泠泠而出,淙淙流淌。鸟虫在树林深处低语,鸟鸣山更幽。一千多年的水青冈古树枝叶交错,筛下片片斑驳光影,仿佛凝固了时间。阵阵清风徐来,吹动衣襟,凉意直逼肺腑。连绵的高山杜鹃虽然花期已过,那高大茂盛的树枝让人浮想四五月份繁花如锦的盛况。
正看得入迷之际,忽然西边一大片云雾涌出,一下子遮住了阳光,也遮住了山峰,只余下白茫茫的世界,快得让人惊愕。
晚6时许,夜幕开始降临,我们准备做晚餐,做了丝瓜、苦瓜、红薯梗炒青椒、西红柿蛋汤等6个素菜,8人用餐,大家吃得开心快乐。吃了晚餐,将近7点,再走出寺院门,太阳竟然又从云层中露出来了,群峰层层叠叠,从云雾中显现,斜晖之下,何其壮美,让我们齐声惊叹。
夜深了,宿于这古寺之中,万籁俱寂,唯有疏落的磬声幽幽传来,如天外之音轻轻叩击心扉。松涛阵阵,宛若低沉而绵长的梵唱。窗外远山如黛,如同天幕,线条温柔地融入夜色,愈显得天地安宁。远离闹市的喧嚣,滤尽了人间烟火之燥热,心随之沉静下来,恍若身处尘世之外。夜色如水,浸润着我,亦洗涤着我,灵魂仿佛被松涛轻轻浣净,飘然睡去。
第二天清晨五时醒来,天还未亮透,看到窗子外面铺开一片橘红色的云霞。那光亮如无声的召唤,我一跃而起,沿着一条石径快走,直奔小天台山观景平台而去,只为捕捉莽山日出的那缕缕辉光。
五点半到达观景平台,山色空蒙,群峰之上浮着一层黛色的云气。黛色云雾之上,悬着一片被霞光浸染的红色云彩,正是之前从窗内所瞥见的那片红云。五指峰在逆光中显出幽深暗影,旁边的一座高大石峰如同静卧的巨人。平台上还有两人先我守候于此,他们的无人机如灵巧的飞鸟盘旋于空中,一架专业相机也早已支起,如虔诚的朝圣者,静候那神圣光明的降临。此时,万山磅礴,千岭绵延,百鸟的啼鸣在山谷间来回荡漾着,山山回应,仿佛群山在互相呼唤着那缕神光到来。
五点五十分,正前方天际两片墨色的浓云开始悄然变色,先是边缘镶上了金红,继而整个云身渐渐变亮,愈来愈红。我屏息凝望,心跳加快,太阳即将要出来了。果然,在黛青色的云幔里,轻轻拱出来小半个曙红色柔润的圆弧,如初生婴儿的头顶。很快,整个曙红色的圆球都露了出来,带着生命初始的赤诚。那圆球毫不迟疑地继续上升,挣脱云层之后,颜色竟成了明耀的橘红色,亮度也愈发灼灼,直视已觉刺目,眼睛下意识要眯起来。最后,它奋力一跃,终于完全挣脱了云层束缚,光芒霎时如金箭迸射,刺破晨空,逼得人再也无法抬眼直视,那神圣威严的金光,照射天地,万物为之臣服。
瞬息之间,五指峰旁高耸的峭壁被点亮了,嵌于岩壁之上半山腰的栈道栏杆也亮了起来,连层层叠叠的苍翠山林亦镀上了温暖金光。这光像水,无声地浸润过一切,更像火,瞬间点燃了莽山山山岭岭的魂魄。
我心中默然,面对这般光景,忘记了赞叹,整个身心都沐浴于莽山日出浩荡的洗礼之中。我明白那无可比拟的光华,是宇宙的恩赐,它如神谕,让心灵深深俯首,在无可言传中、在无我中,融化于巍巍群山永恒初生的朝晖里,大地万物刹那在晨光中复活。
西边的群峰间,云气袅袅,向着光,朝东移动。我伫立在平台之上,久久不忍归去。就在这时,突然有灰白的雾气弥漫而来,不知它们从哪里冒出?几分钟工夫,莽山又是茫茫一片,什么都消失了,看不见了,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真是奇妙。
在小天台观日出平台,我先后多次来看日出,每次体验都不一样。有时因天气原因,无法看到日出,有时日出是在层层云海中升起,尤为壮观。惋惜、期待、欢呼、惊叹,日出总也看不够。
下午五时许,我从观音古寺启程,踏上了暮登天台山之路。穿过一条石径,左侧的山边,万寿塔的对面,便是上山入口。栈道陡峭如悬梯,石阶曲折而上,宛如古藤缠绕山岚。我拾级攀援,不多久便觉得小腿酸软沉重,心跳如鼓。栈道之下,深谷如墨,我手扶冰凉的栏杆,步步艰难向上,山风入怀,凉意如寒泉般浸入,不禁使人微微战栗。
行至半山亭稍歇,耳边传来山泉之音,泠泠击石作响。循声望去,泉流自石缝中涌出,清冽如冰,在暮霭里闪着幽寂的光亮。再抬眼,层层叠叠的山峦如凝固的巨浪涌起,云雾缠绕峰峦之间,将蜿蜒而上的石阶遮蔽得时隐时现。举步愈难,我喘息着向上登攀,身畔山色渐染轻烟,而山风则一路相随,拂过耳际,似低语慰藉着故人。松声拂过青翠山林,在心底铺开一片宁静和安逸,人在山中行,心已然安静下来,这时感觉神气清爽,腿也不发软发抖了。
终于攀至顶峰,举目四望,夕阳浮沉于云海之上。远眺万寿塔与观音古寺,在余晖里熠熠生辉。七时许,太阳开始下坠,只一会,便落入西边的群山里,仅余满天斜晖,莽莽青山如染,在野阔的山岭之上,偶尔飞过几只归鸟,点点剪影,让暮色下的山岚生动起来。如此奇景,真让人心魂激动,只有静静凝望。
观景平台的另一侧,是望不到底的深谷和险壑,栈道缠绕于半峰,云气在静谷中流动,这里是中南第一险景点,确实名不虚传。
暮色渐浓,必须下山了,我选择顶峰另一侧栈道下行。天光迅速暗去,群山如巨大的暗影默默隐入无边幽深之中。石径变得不那么清晰,如山间一道若断若续的墨痕。钟声杳杳传来,清越而邈远。胸心如洗涤过一般,澄澈淡然。石径两旁的山林里,虫声低吟,如唱如诉,满耳清响。我慢慢踏行,抬头仰望,天空一钩弯月,顿感尘劳洗尽。
来莽山三天了,一直没着急去最核心最让人惊心的五指峰景区,外围的景点几乎都走遍了,今天决定去徒步五指峰栈道了。
吃过早餐,拿上登山杖,迎着熹微晨光,一行人兴冲冲出发迈向五指峰景区。购了门票进入景区,心情莫名地兴奋激动起来。栈道悬于绝壁之上,如巨大游龙缠绕盘桓陡壁之间。栈道分上下两层,上下层之间有数百米之距,由升降电梯和徒步道相连通,形成首尾相衔的徒步游览闭环。我选择从上层开始徒步体验。
栈道的外侧是深不见底的幽谷。遇到美景,倚着栏杆拍照,俯视之下,顿觉身体肌肉发紧,腿脚发软,竟兀自打起哆嗦来,实在是太高太险了。足下的深渊仿佛张着巨口,眼前的奇峰叠嶂则如凝固的碧绿波涛直逼天际,而云海涌来,如玉带环绕着峰峦,使得山峰也变得飘逸灵动。徒步在栈道之上,真可谓是一步一景,感觉步步都踏在险与美的刀锋上,让人始终处于高度惊喜刺激之中。凉爽的山风拂过,送来谷底草木的清冽气息,身体也似乎要随之飘摇起来。
徒步至金鞭神柱景点,虽说在景区外围的线路图和指示牌上,多次与这个名字打过照眼,对它颇为熟悉。但看到眼前实景,还是连连惊叹。莽山的峰峦以连绵起伏或险峻陡峭的山峰为主,在两边险绝的山谷之中,突然冒出根数百米高的擎天一柱,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它的高度需要仰望才能看全,它的岩石结构和张家界的岩层极为相似,难道是张家界的一根金鞭被莫名神力拨起,奋力一扬,落入莽山,从此与五指峰为伴?神柱似乎和两边的险峰不怎么搭界相称,而仔细观之,这一神来之笔,给景区带来无穷韵味,它把两边的绝壁衬托得更加雄奇,而绝壁也让夹在其中的神柱显得更加高大奇伟,它们岩层的肤色也都是赭色,看上去浑然一体,不可能是外来之物,应该是莽山在造山运动中独创的神韵之笔。
从不同角度反复拍完金鞭神柱,心跳依然无法平息。而在这时,一大片云气突然涌出,以极快的速度弥漫了整个山谷。神柱在云雾中只露出顶部淡淡的仙影,其他山峰也都淹没在云海里,白茫茫,如梦似幻。感觉自己也远离凡尘,置身仙界,心中先前的恐惧早已散尽。山风灌满胸膛,云海在脚下舒展,群峰如颗颗碧玉螺般浮在远处,原来那曾让我胆寒战栗的深渊,不知去向何方。
徒步至栈道尽头,可坐电梯下行,而我选择了那条如天梯般近乎垂直的石径。我的心又一次紧起来,左手握登山杖,右手扶着冰凉的栏杆,一步一步,不敢有任何的分心。若稍有不慎,一脚踏空,小则皮开肉绽,大则断手断脚断肋骨。在紧张恐惧和万分小心中,终于完成了这段胆寒之路,来到了下层栈道。回望上层栈道,它如一条缥缈的衣带,将人引向云霄的险处,引渡心灵俯瞰人间。
徒步在下层栈道,风光与上面看到的并不一样,能看清谷底的样貌,能听见溪涧的泠泠清音,也不再觉得恐慌。走到下层栈道的尽头,我依然没有乘上行电梯,而是攀爬走山径。抬眼一看,到达上层的小天台还有666级陡峭石梯,也顾不得腿软,硬撑着一级一级爬上了小天台观景平台,进入较为平缓的石板路,精神随之而来,一路轻松抵达古寺。
临别莽山,回望那云深雾绕的山峰,恍然悟得,山中避暑,避的何尝只是皮肉之苦热,更是在那一片苍翠与幽寂中,在松风与磬韵里,为尘心濯洗,觅得灵魂深处片刻的清凉。当世间的热浪再次扑来,心中自有凉如许,足以抵挡喧嚣,滋养精神。
严柏洪,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生态文学分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发表文学作品30多万字,出版个人散文随笔集《岁月留痕》。
来源:红网
作者:严柏洪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