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郃风度刘蕡胆
文/万汝青
一
唐大和二年(828年)三月,春暖花开。刘禹锡被唐文宗召回长安,结束了长达23年贬谪生涯。他重游玄都观,题诗感慨:“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也是这个时候,唐文宗李昂开制科选贤任官。制科,又称特科,是皇帝临时下诏设置科目选拔特殊人才的一种考试形式。参加制科考试者,可以是没有做官的“草泽之士”,也可以是已仕的官员和已获科举出身或其他出身尚未得任实官的人。
机会难得。大唐士人纷纷应诏长安。其间有刚在东都洛阳登进士第的诗人杜牧。他自信满满地往长安赶来,“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应试参考的还有湖南道州延唐(今宁远县)人李郃,他是大和元年丁未科状元。“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宝历二年(826年),20岁的李郃被乡贡荐举进士科考试。县试、州府试均名列前茅,礼部考试时因试题涉及家讳,他毅然放弃了考试。第二年,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李郃再次参加进士常科考试,廷试作《观民风赋》和《求友诗》,主考官以“条对详明,辞旨温雅,直使长官钦承,群小慑服,落落几千言,大有贾长沙、董江都之慨。”荐进唐文宗,被擢进士第一。
大和二年的制科设置科目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唐文宗李昂诏令参试者“必当箴主之阙,辨政之疵,明纲条之所紊,稽庶富之所急。”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宦官专权成为三大政治顽疾。至穆宗、敬宗两朝,皇帝沉湎酒色,朝政更为荒废。除此积弊,须待天时地利人和。思虑再三,李郃凝神静气,展卷援笔,文思泉涌,数千字策论工工整整跃然纸上。
放榜之日,裴休、李郃、李甘、杜牧、崔慎由等22人登第。李郃文章“寓褒贬于清河之中,阐忠义于词气之表”,被考官左散骑常侍冯宿、太常少卿贾悚、库部郎中庞严等评为第一等。二次登科的“小杜”赋诗《重登科》:“星汉离宫月出轮,满街含笑绮罗春。花前每被青蛾问,何事重来只一人?”诗中满是自矜之情。
二
与杜牧自鸣得意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榜上无名的宝历二年进士刘蕡。
刘蕡不登科,众口诵其策。放榜之前,刘蕡的策论已悄悄传遍长安城。文章洋洋洒洒五千余字,笔锋直指宦官擅权误国,“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天下将倾,四海将乱”,要彻底铲除宦官专权这一政治毒瘤,必须“居官唯其能,左左唯其贤”“揭国权以归其相,持兵柄以归其将”。刘蕡的侃侃宏论,让冯宿等考官也深为折服,以为汉之鼌(错)董(仲舒)无以过,但由于畏惧宦官的权势,担心触碰皇帝“逆麟”,将刘蕡的试卷摈斥在一甲御览名单之外。
刘蕡不第,舆论哗然。李郃明白,文人的笔尖远不及当权者的刀刃,当权宦官必欲将刘蕡除之而后快。刚被召回的刘禹锡不是最好的例子吗?元和十年春天,刘禹锡被唐宪宗从谪地朗州召回,游玄都观作赏花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入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诗被认为讽刺当权宦官和新贵,导致刘禹锡二度被贬14年。
解铃还须系铃人,制科诏令既为文宗皇帝发起,能护刘蕡周全的也只能是文宗皇帝。李郃第一时间给唐文宗李昂上书《让第刘蕡疏》,自谦自己的策论没能使皇帝“闻未闻之言,行未行之事”,忠直胆识不如刘蕡;赞扬刘蕡是“汉魏以来,无与蕡比”的政治人才;认为刘蕡的策论是依照皇帝的诏令直言作答,其忠直之心应得到褒奖。“以直言副陛下所问,所问虽讦必容,虽过当奖,书于史策,千古光明”。在此基础上,李郃恳请皇帝把授予他的功名收回,改授给刘蕡,以表彰刘蕡的正直无私。考虑到刘蕡的人身安全,李郃还提醒皇帝“万一蕡不幸死”,天下人一定认为是皇帝“阴杀谠直”,警示一定要保护刘蕡周全。
疏文有勇有谋,有利有节。甫登大位的唐文宗接到李郃的奏疏,指示不许李郃让第,不授刘蕡职务,不究刘蕡刑责。
三
刘蕡一鸣惊人,成了志士。
宋代陆游《读刘蕡策》怒赞,“志士仁人气薄云,唐家惟有一刘蕡。”毛泽东看完《新唐书·刘蕡传》也对刘蕡极尽赞誉:“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蕡。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世人把掌声都倾注给了刘蕡,唯独没人称道李郃的“鸣”与“让”。
李郃“鸣”“让”,纯粹道义,更为可贵。
先说“鸣”。在那样一个宦官当权的时代,同年举子崔慎由、裴休,这两位后来官居唐朝宰相的人沉默着;“把那春色带入关”的狂傲诗人杜牧兀自得意“重登科”;士人举子们只是嘴上为刘蕡叫屈,没有实际行动。大家都知道为刘蕡辩护可能触怒皇帝,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将会毁于一旦;大家更知道当下宦官强大专横,为刘蕡主持公道必定会得到报复。刘蕡是北京昌平人,与李郃非亲非故非友。这种情形下,李郃本也可明哲保身。但他没有!他以强烈的牺牲精神勇敢地站了出来,及时向皇帝上疏,维护刘蕡的策论,保护刘蕡的安全。客观而言,刘蕡之“鸣”,鸣得忠勇,体现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丈夫气概!但同时也还有以“鸣”登第的个人愿望。李郃之“鸣”,无私无畏。
再说“让”。刘蕡是宝历二年(826年)进士。李郃曾与之同年参加礼部考试,本可同登进士及第或有幸中状元,只是因为避讳而弃考。第二年常科考试,李郃文压群雄,擢进士第一。制科考试又被考官评为第一。虽然我们无从找到当年李郃的文章与刘蕡策论相较,但能够把裴休、李甘、杜牧等才俊文章比下去的李郃,才调自有高明之处。“刘蕡不第,我辈登科,能无厚颜?”李郃自谦“让第”,不是输才之“让”,而是护才之“让”。
这正是李郃的状元风度和文人风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相比当下,那些把名利看得高于一切,一丝一毫都不肯割舍,更不知“谦让”为何物的人,才是真正的“能无厚颜”。这也是我们应当反思,重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士子情怀和人文精神的根由所在。
还是家乡人靠谱。宋淳祐元年状元、湖南道州人吴必达及第后赋诗追慕先贤,“输忠敢罄刘蕡胆,擢第应同李郃肩”。
刘蕡下第、李郃上疏,大和二年这堂制科无疑坚定了唐文宗翦除宦官的决心。大和九年(835年)十月,唐文宗谋诛了权宦王守澄。后因谋事不周,遭宦官疯狂反扑,爆发了著名的“甘露之变”,志大才疏的唐文宗除宦失败,郁郁而终。
制科之后,李郃受到宦官集团排斥,授河南府参军,后来被远谪端州(今广东肇庆)员外司户。大和七年(833年),李郃任贺州刺史。在贺州,他毕举善政,世称良吏。
来源:红网
作者:万汝青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