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深流 知而后行
——评独幕剧《暮归》
文/廖维
我相信世界上有一个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我相信世界上有殉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相信暴风雨中的米兰达公主会遇到她的心上人裴迪南王子……
多么神秘而又浪漫的世界!多么坚贞不渝的情感!
独幕剧剧本《暮归》由翟延平先生、乔宗玉女士联袂创作,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退休教授李絮与文献学者桂芬跨越半生的纯真爱情。二人青年时因才学梁园结缘,钢琴与《梦幻曲》见证了他们的灵魂共振,却在特殊年代中遭暴力撕裂:李絮受尽折磨重伤失联,桂芬误信其亡而流落深山改嫁。暮年时,绝症迫使桂芬重返故园,与终生未娶的李絮在梁园重逢,枯槁的桂树重绽金黄,馥郁的桂花香气中,破碎的灵魂与现实终于和解。全剧文笔清新自然,充满诗意,带着属于上世纪90年代的记忆,创造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厚的文本。
三个主题叩问人生:爱,命运与团圆
剧本的第一个主题展现了爱的永恒与救赎。该剧以李絮与桂芬的爱情为轴线,展现了爱在极端历史语境下的坚韧与救赎力量。他们的情感始于梁园的纯粹与浪漫——钢琴《梦幻曲》不仅是爱情的象征,更隐喻知识分子对精神世界的诗意追求。然而,特殊年代的暴力撕裂了这份理想:李絮被拷打重伤,桂芬被迫逃亡,爱情被迫让位于生存本能。但剧本并未止步于苦难叙事,而是通过桂芬晚年直面绝症、重返故地的选择,赋予爱以超越性意义。
桂芬因“不再白璧无瑕”而自我放逐的执念,属于上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对精神纯粹性的苛求,也暴露了时代暴力对个体心灵的规训。这是属于上世纪知识分子的印记,对于当代的年轻观众而言,可能会有点不解,但她最终与李絮的重逢,总算是对这种执念的消解——爱在历经沧桑后褪去完美主义的光环,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接纳。这一过程表明,爱不仅是抵抗暴力的武器,更是救赎创伤的良药。
第二个主题涉及知识分子的命运:尊严、妥协与重生。李絮与桂芬的命运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创伤。李絮的肉体受刑与桂芬的深山流亡,既是暴力对知识分子的直接戕害,也隐喻其精神家园的崩塌。剧本虽用轻描淡写代替声声控诉,且最终赋予知识分子以复杂的现实重生。但我们是否依然可以提问:李絮的回归大学,是妥协还是坚守?桂芬的嫁人生存,是堕落还是救赎?编剧通过王大牙这一角色(帮助桂芬逃亡的青梅竹马的发小)暗示:知识分子的尊严未必体现于殉道般的刚烈,也可能存在于民间互助的温情中。最终,李絮的著作与桂芬的绝症形成互文——知识分子的价值既在于思想的传承,亦在直面生命脆弱时坦然的智慧。这一主题呼应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中“启蒙者到凡人”的转变。
剧本的第三个主题是团圆。团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主题,但该剧的“团圆”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它表达出一种双重性:和解的幻象与历史的痛点。表面的和解,充满着各种裂隙。李絮与桂芬的重逢,伴随着错位的时空(梁园与深山学校)、不对等的记忆(李絮的著作与桂芬的深山岁月)以及无法弥补的肉身创伤(被拷打的伤痕与绝症)。这种团圆不是对离散的终结,而是将历史的痛点赤裸呈现。桂芬觉得自己“终究不再白璧无瑕”的执念,阻止了两人的重逢,暴露了知识分子对“完整性”的病态迷恋,而这一心理正是历史暴力内化的结果。她的回归,实则是以死亡迫近为契机的自我赦免——通过直面破碎,她终于与李絮,也与自己达成和解。但编剧并未让这种和解沦为廉价温情,通过莎士比亚的诗歌升华了爱,通过桂树上桂花盛开后馥郁的清香,完成了精神的救赎。
该剧本通过爱情、知识分子命运与团圆的三重叙事,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历史暴力与个体苦难的夹缝中,人如何以破碎之躯重建生存的意义?李絮与桂芬用一生给出了答案——当启蒙理想被碾作尘埃时,唯有对爱的信仰、对知识的敬畏、对残缺自我的接纳,能让人在深渊之上起舞。
现实与理想的人物:精神鳏寡、角力与陪伴
本剧的人物关系简单明了,亲切自然,生动丰满。
李絮与桂芬的爱情贯穿全剧,既是时代悲剧的缩影,亦是人性韧性的见证。李絮为支持桂芬的爱好,倾尽积蓄从海外购回钢琴,一曲舒曼的《梦幻曲》成为他们理想主义爱情的象征。然而特殊年代浩劫彻底撕裂了这对灵魂伴侣:李絮因学术言论遭殴打身受重伤,桂芬在受迫害过程中被王大牙所救,却误信丈夫已死,为生存委身山民。多年后,李絮重返大学却终身未娶,以沉默治学祭奠逝去的爱情;桂芬则在丈夫意外身亡后,因自觉“不洁”而自我放逐,将余生寄托于深山校工的卑微身份。直至暮年绝症,她才敢直面残存的勇气,与李絮完成跨越半生的悲怆重逢。
围绕李絮与桂芬的情感漩涡,其他人物构成多重镜像关系:
1.守望者与闯入者:从角力变为陪伴
王大牙作为李絮的至交,与桂芬是青梅竹马的发小,他当着李絮的面坦荡承认,“我一直喜欢桂芬,估计这习惯这辈子改不了啦。”他既是特殊年代中冒死解救桂芬的恩人,又是暗藏半生情愫的“影子爱人”。其派出所所长身份赋予他权力庇护者的外壳,但面对桂芬时,始终是卑微的仰望者,最终选择以终身不婚成全对二人爱情的守护。
柳燕作为李絮的助教兼桂芬的表妹,被洪嫂视为填补桂芬空缺的理想人选。但她是因表姐的指点而来到李絮身边的,一方面仰慕李絮的学识风骨,另一方面又担心李絮的心理状态,极力撮合表姐桂芬回归梁园。
周兴旺作为桂芬的钢琴学生,其弹奏的《梦幻曲》完全传承了桂芬的风格。他因修复梁园旧钢琴与李絮产生交集。对柳燕的朦胧好感暗合着新一代知识分子对爱情与理想的重新定义,成为跨越代际的情感纽带。
2.世俗生活与精神殿堂的缓冲带
洪嫂是串联各方的枢纽。她按李絮的吩咐,以《随园食单》中的精致茶点滋养李絮的肉身,却始终无法治愈其精神创伤。作为桂芬旧事的知情者,她既心疼桂芬的不知所踪,又试图通过撮合柳燕与李絮构建替代性圆满,这种矛盾折射出市井智慧对知识分子执念的不解与妥协。
桂芬与李絮的关系本质是一场未完成的对话:桂芬将深山里的校工服视为赎罪的袈裟,李絮则把学术著作写成迟到的情书,希望帮助桂芬实现完成莎士比亚译著的愿望。
剧本通过六位“单身者”构筑起环形叙事:李絮与桂芬因历史创伤成为精神鳏寡,王大牙、柳燕、周兴旺、洪嫂则因不同缘由保持独身,共同构成情感孤岛的群像。
“慢”风格自然呈现:20世纪90年代,文学与记忆
剧本中以无数20世纪90年代的诗性意象形成了独有的文风,通篇细节,用心设计,回忆满满,自然朴素,真心真情,毫不扭捏做作。
当下的中国人的生活物质普遍较为富足,但却有时过得很辛苦,所以我们常常听人讲,希望生活慢下来,追求灵魂的安宁,希望“后半生,有个院子,慢慢过日子”,怀念“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人们渴望回到那个可以慢慢享受生活、慢慢去爱的时代,内心渴望从浮躁回归宁静,从欲望回归节制,从人群回归内心。《暮归》正刻画了20世纪90年代这样的一份慢生活,将“慢”升华为一种美学精神,在时代的褶皱中织就一幅破碎又隽永的文人画卷。李絮之名如风中柳絮,既暗含知识分子漂泊无依的命运——他的博学与清高如同悬于枝头的飞絮,终究被历史的飓风撕扯离散;桂芬之名,可理解为高贵芬芳的桂花,虽脆弱易凋零,却又生命力顽强,坚守绽放的使命,月月年年芳香馥郁;梁园之约,暗含双重隐喻:唐代诗人笔下“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宿命感,与“良缘”同音解读下反讽的悲剧性,让这对眷侣的离合成为时代裂变的缩影。剧中反复出现的桂树意象,从枯槁到重绽金黄,既是李絮灵魂复苏的隐喻,更暗示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试图重建精神家园的挣扎——那些被摧折的枝干如同被特殊年代碾碎的理想主义,而迟开的花簇则是对“慢”的深情挽歌。
《随园食单》中“先知后行”的饮食哲学,被洪嫂化作苏式酥皮桂花月饼的香甜,在厨房与书房间架起桥梁。这种将学问降维至烟火气的处理,恰是剧本的高妙之处:李絮书房里的莎翁十四行诗,王大牙随身别着的手铐、周兴旺调试的走音钢琴与洪嫂煮出的咖啡,共同构成雅俗互文的力场。而“流放苏伯利亚”的戏谑改写,既是对苏联文学苦难叙事的致敬,亦暗含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在商业社会中自我流放的心境。剧本以诗化语言消解宏大历史的狰狞,让柳絮、桂香、琴音这些微小意象承载时代重量。
在快餐文化横冲直撞的当下,该剧以“慢”为手术刀,剖开一代人的精神肌理。李絮与桂芬代表雅文化的至纯之境:他们的爱情萌芽于莎翁诗行与舒曼琴键,离散于人祸的暴风雪,重逢于绝症的阴影下,却始终保持着知识贵族式的精神洁癖。而洪嫂烹煮技艺、王大牙的市井智慧、周兴旺对钢琴校音的满足,则构成俗世生活的韧性基底——当雅者在历史断层中坠入虚无时,正是这些俗常的温暖托住了下坠的灵魂。
剧中,洪嫂的女儿名叫“英子”,是对林海音《城南旧事》的致敬,将20世纪90年代的精神焦虑与民国文人传统隐秘勾连:李絮言语中的“鄙人”与王大牙自称“牙叔”(沪语“爷叔”)的烟火气,莎士比亚诗歌、钢琴《梦幻曲》与洪嫂口中哼唱的京剧《贵妃醉酒》,形成新启蒙时代特有的复调结构。剧本通过“慢”的叙事策略,让雅者适应在俗世中呼吸,让俗者可以触碰到星光——正如袁枚所言“做到极致便是永恒”,李絮的学术坚守、桂芬的深山独行、洪嫂的桂花月饼,都在微小中抵达崇高。
最终,这些20世纪90年代的精神印记,在时代转型的裂缝中完成了一场静默的革命:当市场经济将所有人推向快车道时,他们用柳絮般的轻盈抵抗沉重,用桂香的幽微对抗浮华,证明真正的文学性不在宏大的史诗叙事,而在那些被慢火熬煮的、充满人性皱褶的瞬间。
此外,提出一点小小思考,在人物塑造的内心转换上可否进行更细腻地刻画?比如当李絮得知桂芬与大刚(桂芬丈夫)的事,作为男人本能的一面,他不会毫无心理障碍地去接受桂芬,他的内心也会有波澜,这个转换是人性最真实、最可爱的一面。他一定是克服了内心剧烈的冲突,才会接受桂芬改嫁的事实,就像《雷雨》中周朴园得知鲁侍萍改嫁过两次,他的第一反应是,“哦,以后她又嫁过两次?”这句话里面,包含了一个男人的不甘、不悦,类似于自己的私人物品被他人占有,体现了人类本能的自私。仅供参考。
最后,因为作者对于舞台的稔熟,让我们很期待,搬上舞台的《暮归》是带有曹禺《雷雨》的气质,还是带着《城南旧事》的纯真,抑或带着汪曾祺的人间烟火味儿?期待它搬上舞台,通过演员们具有情感张力的表演,将一部诗意的画卷展现在观众面前。
(原载于《影剧新作》2025年第2期)
廖维,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副研究员,常年从事舞台艺术实践管理,《中华美德故事汇》系列舞台短剧9辑39部的制作人。
来源:红网
作者:廖维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