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生态文学丨肖林海:致敬一棵乌桕树

来源:红网 作者:肖林海 编辑:施文 2025-10-02 10:13:49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03D07455_副本.jpg

致敬一棵乌桕树

文/肖林海

“水泉,来搭把手把水倒进缸里。”奶奶站在厨房里喊我。

“水奶奶,我来!”一个风一般的少年应声奔来,只听“哗——”的一声,甘洌的泉水溅起白色的浪花,在大水缸里转着圈儿漾起。“水奶奶,我再去挑一担,把水缸装满。”丁咚这小子不等奶奶回应,挑着水桶出门了。

这眼泉水在屋后的大乌桕树下,看不到涓涓水流,但是一年四季这泉水都是满满的,恰到好处,似乎从不曾少一滴、多一滴。爷爷用烟砖把泉水四周砌成六边形,碧绿的青苔长满泉眼四周,看似碧绿的水,一舀起来却是白亮亮的。这泉水冬暖夏凉,夏天沁凉甘甜,比人家的蜂蜜水还好喝;冬天,冒着白乎乎的热气,带给我们温暖而浪漫的气息。

我是家里长孙女,奶奶说,女儿家要像水一样纯净、聪明。于是给我取名泉。丁奶奶家大孙子——丁咚小我两岁,父母都外出打工了,我们俩在奶奶们的交情中,不是亲姐弟,却胜似一母同胞的姐弟,感情深厚着呢。我们是被这甘冽的泉水滋养长大的孩子。

这泉水上方是一棵高大的乌桕树,以宠溺的姿态包裹着泉水。它生命力极强,树干粗壮,雄浑厚重;枝丫纤细,瘦硬挺拔。远看,有一股清逸的温婉之风;近观之,树干的圆浑厚重与枝丫的纤细错盘,尽显生命张力。每每仰望,心生敬意:乌桕树为自己生长,更多的是造福他人。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上学时读到《西洲曲》,才知道乌桕树就是奶奶口中的木子树,在我的家乡随处可见。但,我家屋后的这棵乌桕树有着传奇一般的故事。听奶奶讲,这棵乌桕树是洪武二十八年,祖先从江西老家带到这湘北大地上插旗定居时种下的。期间历经五百多年,几经风雨,惨遭雷劈,枯死,再生发枝,蓬勃生长,至今依旧挺立巍然。它厚重而神秘,如一位仁慈的智者,和泉水一同守护着山坳里的两户人家——丁奶奶家和我们家。

乌桕树浑身是宝。每到冬季,我们两家聚集在这片乌桕树下:折下乌桕枝柯,再整整齐齐码在两家厨房的台阶上。每每看到这一幕,奶奶和丁奶奶满脸的菊花绽放,笑意盈盈,仿佛看到灶膛里燃烧的火苗。

“乌桕籽榨的油,能点三冬的灯。以前我们摘乌桕籽做蜡烛时,会留一些在枝头,这乌桕籽还是鸟儿冬粮……”当我们摘乌桕籽玩耍时,奶奶规劝的声音带着梦幻般的回忆。在奶奶温软的声音里,我仿佛看到,20世纪20年代的乌桕作坊里,铁制榨槽的榫卯接缝处,凝结着经年累月的暗褐色油垢,似乎记录着三十六道工序的循环。太爷爷的虎口茧如铜钱,印记石杵的硬度。榨床渗出的清油,沿凹槽蜿蜒而下,流动着蜡烛的前世。

20世纪90年代,打工潮起时,村里年轻人像候鸟往南飞。与奶奶相依为伴的是丁家奶奶和这棵乌桕树。

“水娭毑,谷雨茶明早一起去采。”丁家奶奶端着粗瓷碗从竹林转出来,布鞋帮上沾着新落的乌桕叶。两个老姊妹挨着坐下,看朝阳给每片叶子镶金边。林子里飘着她们俩昨天一起腌雪里蕻的旧坛子味。

这日子悠长而有趣。一有空闲时间,我们两家就聚在一起。我家奶奶最擅长讲狐仙鬼故事。每每夏天,早早吃过晚饭,洗完澡,我和丁咚就迫不及待地搬一个凉铺摆在乌桕树下,等奶奶给我们讲故事,丁奶奶则坐在一旁帮我们扇扇子,赶蚊虫。每每听到吓人处,丁咚就缩在我背后大气不敢出。更多的时候,我们赖在奶奶床上还要听故事,这样不用摸黑回家,不用害怕那个故事里的狐仙化作美女或黑脸大汉抓走我们。

这小子晚上怕黑,白天可胆子大着呢!常常去捉乌桕树上的毛毛虫吓人。有一次,我们俩快迟到了,被值日生拦在门口。我急得快哭了,值日生依旧不依不饶地要检查校徽和团徽。第二天,值日生被口袋里两条肉肉的毛毛虫吓哭了。听同桌描述,那毛毛虫的模样是我见过乌桕树上的藿嘎子。我就知道这事肯定跟丁咚这小子脱不了干系。

“乌桕树可是一棵宝树。屋后种乌桕树,家族就多子多福呢!”奶奶常念叨。六十年前她和丁家奶奶嫁过来时,拿煮过的茜草水染的布,约好了每添个孙子就系一条。

飘荡的红布条,印记着十年前那个惊恐又温暖的夏天。

蝉鸣撕开闷热的空气。我蹲在野草丛生的田埂边,手指刚触到湿漉漉的泥巴,脚踝突然传来烧红的钉子扎进皮肉的剧痛。烫,烫得要命。血管里像钻进了火蚂蚁,灼痛顺着小腿直往膝盖上爬。那条黄褐相间的影子溜得极快,只留鳞片蹭过草叶的沙沙声。右腿像被抽了筋似的发软,伤口鼓起两粒浑圆的血珠。树影在眼前摇晃,每片叶子都幻化成吐信的蛇头。我张着嘴发不出声,直到看见蓝布衫晃进视线——是正在摘茄子的丁家奶奶。

“哎哟!”丁奶奶看到我裸露的脚,立马明白了。她踮脚揪下乌桕嫩叶,在石臼里捣出青汁,帮我敷上。在那一瞬间,我闻到草木腥气混着乳白浆液的苦涩,滚烫的疼痛突然有了形状,化作号啕大哭震落乌桕树上的白籽,惊飞了满树的鸟儿。闻讯赶来的父亲谢过丁奶奶抱着我往卫生所跑。

事后,奶奶送去十个鸡蛋,带回来的不仅有鸡蛋,还有青青的豌豆米,豌豆米在这样的夏天,可是农家的美味食品。丁奶奶说我要补补。多年后,在《中国药典》上看到:乌桕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杀虫之功效。

“石羊寨要开发成森林公园了!我们这片山要征收了!”爸爸在视频里高兴地传递这喜讯。

“乌桕树要砍掉?”放下手机,奶奶的眼神迷茫中透着忧伤。

推土机进山坳那天,寒露刚过。村里的干部根据土地划分,补偿款两家各一半。丁家奶奶攥着补偿协议在晒谷场转了三圈,终究没敢看奶奶的眼睛。奶奶的心思在我身上,补偿款留给我攒嫁妆。丁奶奶的心思在她外出务工的儿子身上,补偿款可以缓一缓压在儿子肩上的房贷。乌桕树一棵棵被伐倒。唯独,这棵老乌桕树存活下来。那是奶奶拿着镰刀守在树底下一天一夜,才保住的。虽然,老乌桕树保住了,可两位奶奶再也不来往了。

静夜,乌桕树站成一团黑影,笼罩在窗前。白天,再也听不到两位奶奶的叨叨絮语了。整个山坳寂静又孤单。

前几年,我大学毕业选调考回家乡,成为一名镇办工作人员。我常常抽空陪伴奶奶,也时时关照丁奶奶。奶奶偶尔颇有微词。丁咚本科毕业到他父亲工作的大湾区,成为一名互联网程序员。我们姐弟俩的情谊一如小时候,微信分享、视频聊天是我们的日常。

乌桕树开花了,青色的花穗像一串串风铃,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又像一支支蜡烛,点亮一段段往事。背驼成虾米的奶奶常常在饭后站在乌桕树下喃喃絮叨,似乎在自言自语,又似乎在和乌桕树说体己话。

2020年的清明雨落得细又愁。爸爸牵着奶奶,我提着装有两色青团的篮子给爷爷挂清明。荠菜馅的摆给爷爷,芝麻糖的搁在丁爷爷坟头。突然,转角处转出个戴口罩的小伙子,是丁咚。他手里拿着的两串清明花凝着水珠,倒像十月里火红的乌桕叶。

春末夏初,老乌桕树旁又冒出几株新芽。奶奶把碎瓷片拢成个小花坛,丁家奶奶悄悄往里头撒了把凤仙花籽。晨雾里飘来腌雪里蕻的香气,在屋前堂后缠缠绕绕分不清。

夕阳把影子揉成一团泼在青石板上。乌桕树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带着淡淡的甜味,像极了记忆里那个遥远的夏天。

转眼中秋节到了,我正在乌桕树下静坐,手机“嘟嘟嘟”地欢叫起来,是丁咚:“泉姐,家乡有好的项目吗?我爸被公司裁员了,我想跟着我爸一起回来创业。”

“家乡土地宽广而肥沃,项目多着呢!”

“说说有什么项目?”

“你擅长什么?”我想掏掏他的真实想法。

“你知道,我做互联网几年了,特别是今年AI发展挺快的。我也想利用这点长处,发展家乡的特色产业。”丁咚言辞诚恳。

“刚好,前两天镇里组织我们到张家镇参观美丽经济。他们以‘栽菊花+养梅花鹿’的形式构建‘世外菊园’,很受游客欢迎。”

“什么是美丽经济?姐,给我普及普及。”丁咚的声音让我回到小时候求奶奶讲故事的场景。

“就是将自然生态资源、人文民俗景观等有形或无形的美丽资源产业化、资本化,实现‘多美融合’,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我们村里有片空山可以承包。我们家乡的烟茶、茶油都是特色产品。现在生态好起来,鸟儿,山鸡,野猪、野兔、麂都活跃在山坳里。现在家乡的旅游业也发展得很好呢!”我热忱又详细地介绍。

“我想种树。你忘了,我本科修的是双专业——林业和计算机。”这小子的脑子永远游离于别人的思维之上,你讲东,他想西。

“还记得,你家屋后的乌桕树吗?我办公楼对面的公园里就好多棵。每每工作累了,我就去那走走,有两次恍若回到小时候。”听着他抒情般的声音,我知道,这小子主意已定。

“种乌桕树?”我猜测。

“对!”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那份喜悦,“乌桕树是生态友好型树种,在生态修复、城市绿化等领域的需求都会大大增加。另外,在工业方面,随着对天然、可再生原料的青睐,乌桕在化工原料市场也有一定潜力。正如,清代诗人周锡所云:‘山村富乌桕,枝丫蔽田野。榨油燃灯火,灿若火珠泻。上烛公卿座,下照耕织者。嗟尔寒乞材,光辉满天下’。”这小子一激动还吟起诗来。

“乌桕还是一种寓意非常好的树,寓意多子多福、长寿繁荣;乌桕木材坚硬,可做家具、纸浆;乌桕叶可入药,有清凉祛湿、凉血止血功效,简直浑身是宝;哦,对了!乌桕树上的毛毛虫可是一味难得的中药。在大湾区造药厂上班的表弟说好几家公司问能不能帮他找到药材源头。”这小子话匣子一打开,就哗啦啦似流水。

“家乡旅游也好,正如你说的还可以开启‘林下养麂养山鸡’+民宿等模式。利用AI数字人开直播,卖正宗土特产。你的一句美丽经济,激发了我深思许久的创业思路。”这小子,意识到自己一个人在侃侃而谈,吐了吐舌头。

“那什么时候回来?我和你一起来实现你的梦想!”我也被他说得心动了。

“尽快!现在就订高铁票。”

挂上电话,我望着眼前的乌桕树,想起一句诗来“江边枫落乌桕红,恰似二月花满丛”。的确,这秋天的乌桕树美得不像话。满树翻飞的红叶远看像是梵高泼洒的调色盘,又像是落到人间的彩霞,配上不远处绿茵茵的梯田式的茶山,耳边鸟儿啾啾,感受着和风惠畅,我仿佛看到一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美丽画卷,看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美丽经济图景。

肖林海,教育工作者,岳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图片

来源:红网

作者:肖林海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3/63/153221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