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义盛章:岁月深处的讲台

来源:红网 作者:义盛章 编辑:施文 2025-09-09 17:51:21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千库网_室内窗户阳光唯美摄影照片_摄影图编号20693361_副本.jpg

岁月深处的讲台

文/义盛章

时光如一条静静流淌的河,三十载春秋倏忽而过,然而那三年的讲台岁月,却如河床中最温润的玉石,被记忆的流水冲刷得愈发莹亮。每逢教师节,心潮便泛起难以平息的涟漪——那是青春未尽的激情,是对恩师深深的感激,亦是对教育生涯的一缕甜蜜怅惘。这份情感穿越时间的长廊,在每年的九月被重新唤醒,如同秋日里不肯凋零的栀子花,固执地散发着经年的芬芳。

记得1993年的夏天,我怀揣师专毕业的荣耀——全系前茅的成绩、三好学生、共产党员身份、自考本科证书,却因两千元培养费与省城中学失之交臂。当母亲为这笔“巨款”黯然神伤时,我初次体会到现实的凛冽。那个闷热的午后,我看着母亲粗糙的双手反复清点从亲戚那里借来的一张张皱巴巴的纸币,泪水在她刻满岁月痕迹的脸上蜿蜒成河,最终我只能将梦想折叠进记忆的抽屉。幸而,江华瑶族自治县第四中学的刘校长如伯乐般出现,他风尘仆仆地来到学校里的寝室,用坚定的语气说:“我在你的成绩单里看到了火花,我们需要这样的火花来点燃孩子们的眼睛。”于是,我便开始了三年的教书生涯,那些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少年,眼中掩藏的不只是迷茫,更有被忽视的渴望与未被发掘的闪光。

我所面对的学生,多是历经一中、二中层层筛选后的“留守者”。高一时的两百余人,至高三仅余百人。但我深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尚未被点燃的心灵。每日拂晓守早自习,深夜候至就寝铃响。教室前的梧桐树见证了我与星辰同行的身影,那些清晨的薄雾与夜间的露水,都曾浸润过我年轻的衣衫。记得有个冬夜,我为几个基础薄弱的学生补课,窗外飘着罕见的雪花,教室内煤炉的火光映照着一张张专注的脸庞,那一刻,我仿佛看到知识的种子在严寒中悄然发芽。

在教辅资料匮乏的年代,我夜夜埋首刻写蜡纸。中指第一节的老茧,是两三页蜡纸日复一日刻写的印记。刻蜡纸的力度须恰到好处——轻则字迹模糊,重则蜡破墨溢。手工推滚墨筒时,必须单向匀速运动,否则蜡纸起皱便前功尽弃。那些油墨香混杂着汗水味的夜晚,成了青春最深刻的注脚。有一次为赶印期中试卷,我彻夜未眠,当黎明来临,我的双手已被油墨染得漆黑,然而看着一沓沓整齐的试卷,心中涌起的成就感足以抵消所有疲惫。

当众人奉行应试教育理念时,我却独守“大语文”天地,自费订阅《语文报》《读者》等刊物,创办班级读书角。组织剪报展、手抄报比赛,让文字与想象在闭塞的山乡教室自由飞翔。记得第一次举办“诗歌之夜”活动,学生们羞涩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烛光下那些稚嫩而真诚的文字,如同初绽的蓓蕾,让我看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唤醒与情感的共鸣。

尽管生源薄弱,但我们终究实现了高考“零的突破”,两名学生金榜题名,十余位委培生成功上线。我执教的两个班级语文成绩,竟位列全县应届生之首,真正实现了“低进高出”的教育奇迹。最让我欣慰的不是成绩单上的数字,而是那些悄然发生的改变:曾经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课堂上勇敢发言,曾经厌恶作文的学生开始用文字记录生活,曾经对未来迷茫的孩子眼中有了光。教育的神奇不在于立竿见影的蜕变,而在于这些细微却深刻的瞬间,它们如涓涓细流,终将汇成江河,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高考捷报传来时,家道变故却悄然降临。为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我不得不调回故乡。恰逢教委秘书招考,我应试中榜,从此转身仕途。告别讲台的那天,我在空荡荡的教室坐了许久,夕阳透过斑驳的玻璃窗,在黑板上投下温暖的光影,那些与学生们共度的日夜如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

教书是人生路上的一场修行,也是一种取舍。教书是身累心净,虽囊中羞涩,却享精神丰盈。守着一方净土,与少年们共赴知识星海,心无旁骛。每个夜晚批改作业时的孤灯,每次课堂上思想碰撞的火花,都成为灵魂深处不可磨灭的印记。那种纯粹的快乐,源于见证成长的喜悦,源于知识传承的庄严。而从政是心累魂困,虽衣食渐丰,却陷名利之网。常在杯盏之间,忆起那些纯粹明亮的课堂时光。宦海沉浮中,越发怀念讲台上的清澈眼神与真诚笑脸,那些从大瑶山里走出、未经世俗沾染的心灵,恰似山间清泉,涤荡着日益疲惫的灵魂。

辗转七八个单位,品过各类香茗,最回味无穷的仍是教书时那杯粗茶。那三年光阴如一枚被岁月包浆的琥珀——短暂却永恒,三年不过生命长卷一隅,却构筑了我精神的根基;清苦却丰盈,微薄薪金需精打细算,但那些少年眼中的星光,那些共同探索的文字世界,让灵魂无比富足。我记得学生悄悄放在讲台上的野菊花,记得他们用稚嫩笔迹写下的祝福卡片,这些微不足道的馈赠,却比任何荣誉都更珍贵。

三十年的时空距离,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的相互滋养。那些看似我在教导学生的日子,何尝不是他们在治愈我、完善我?他们用青春的热情点燃我的理想,用质朴的信任坚定我的选择,用点滴的进步印证我的价值。真正的教育成果,从来不是立即显现的分数与榜单,而是数年后,当一个曾经的学生告诉你:“老师,您当年说的那句话,让我在迷茫时找到了方向”;当一个平凡的孩子成长为正直善良的普通人,用您传递的价值经营着自己的人生。这种延迟性的回报,正是教育最神奇而美丽之处。

在这个日益功利化的时代,教育的本质更需要被重申与坚守。它应当如明灯,照亮心灵;如清泉,滋润心田;如沃土,培育生命的无限可能。教师的价值,不在于培养多少顶尖人才,而在于能否守护每个生命的独特性,能否给予每个孩子真诚的关注与平等的爱。

那些年留下的汗与泪、伤与痛、彷徨与收获,皆随岁月沉淀为生命的底色。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我幸曾为执火者,见证那些火焰如何照亮少年们的眼眸。正如一位诗人所言:“你点亮一盏灯,而我得到整个星空。”这大约就是对教师生涯最美的诠释。事实上,在点亮他人的过程中,我自己的生命也被照得通明。那些年轻的生命如镜,让我照见自己的不足;如烛,温暖我偶尔寒冷的心;如钟,提醒我勿忘初心。

三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能闻到那些夏天教室里飘散的栀子花香,依然能听到那些冬日晨读时清脆的书声。这些记忆如星星点点的灯火,在我人生的夜空中恒久闪烁,提醒着我:曾经有过那样纯粹的三年,我以教师的名义,与一群少年共同成长,彼此照亮。如果说故乡是地理意义上的根,教书便是我的职业之根与精神原乡。如今虽远离讲台,却常怀“讲台乡愁”,如秋日薄雾般弥漫心间。这种乡愁,是对一种纯粹生活状态的怀念,是对一种有意义存在的追寻,更是对那个曾经全身心投入的自己的深情回望。

而今,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那方三尺讲台——那里不仅留存着青春的足迹,更安放着教育的灵魂。它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着知识的传递与生命的交融。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坚持,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漫长旅程。纵然岁月变迁,那讲台上点燃的灯火,将永远在记忆深处摇曳生辉,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路。多希望时光能够倒流,让我再次站上那方讲台,听那一声“老师好”在晨光中响起,看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睛如星辰般亮起——这大约便是一个教书人最深切的眷恋与最永恒的期许。

来源:红网

作者:义盛章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3/91/152675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