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供图
山月映师心:教师节致那片深山中的坚守
文/刘军麒
又逢教师节,心底的思念如潮般涌来,不自觉就想起了安化县原苍场中学——藏在雪峰山脉北麓,地处安化、沅陵、桃源三县交界深山里的学校。上世纪80年代初,我作为支援偏远乡镇的理科骨干教师,有幸在那里工作了四年。那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淳朴乡亲,还有那群眼里闪着光、勤奋好学的孩子们,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滚烫、最温暖的记忆。
还记得初到苍场时,那台手扶拖拉机在崎岖山路上颠簸两小时的震颤,至今仍清晰可感。但一踏入学校,所有的疲惫都被眼前的热闹驱散:我们的同事,都是来自安化多地乡镇和本地的年轻人,一群怀揣着教育热忱的身影,围着教室里“嗷嗷待哺”的学子打转。那时的学校规模不大,地处偏远,可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书教好,让山里的孩子多学些知识。
我们一起备课到深夜,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一起顶着晨雾去家访,踩着泥路走遍村里的家家户户;带着学生上山打柴、采摘茶叶;谁的课上得好,大家就围过来听,课后争着讨教经验;遇到调皮的学生,一群人凑在一起想办法,不是批评指责,而是耐心引导。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扎实:批改作业时逐字逐句圈画,讲解难题时换着法子举例,学生家里有困难,大家凑钱凑物也要帮衬。就这样,短短四年,我们这群年轻教师,竟在这个不起眼的小乡镇,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后来,他们中有人走进了县、市乃至省里的政府机关,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有人成了国家建设的栋梁。每当想起这些,身为曾经的教师,心中的自豪与感动便久久不散。
岁月流转,当年的同事们陆续因抽调、调动离开了苍场中学,唯有两人始终坚守在那片深山,让我牵挂至今,也敬重至今——一位是苍场本地的邓书阶老师,另一位是后来进入苍场扎根35年的邓迪华老师。
邓书阶老师是土生土长的苍场人,我到学校时,他已是那群年轻同事里踏实肯干的一员。后来我离开苍场,他却选择了留下,从一名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为学校的管理者,直至退休,几十年如一日,从未离开过母校。这些年,我常从乡邻和校友口中听闻他的故事:他守着学校,像守着自己的家,校舍翻新、设施改善,他跑前跑后;师资短缺,他既当管理者,又兼着教学任务;他懂苍场的孩子,更懂山里教育的不易,始终把“让学校越来越好”放在心上。在他的打理下,苍场学校一年一个样,一年一个台阶,校园更整洁了,教学质量更稳了,走出大山的孩子也更多了。他把一辈子都交给了家乡的教育,用坚守书写了最动人的“本土情怀”。
而邓迪华老师,是我离开苍场四年后,于1990年中师毕业来到苍场的。他不是本地人,却把他乡当故乡,一扎就是35年。35年里,他陪着学校从联校到九年一贯制,再到完全小学;为了争取教育资源,他在崎岖山路上往返县城无数次;教学上,他挤时间自学拿下专科文凭,20余篇教育论文获奖,主持的课题多次斩获安化县一等奖,还手把手带年轻教师成长;对学生,他更是倾尽全力:自掏腰包资助15名贫困生,联络社会力量帮扶20名困境学子,牵头成立100万元教育基金,让每个孩子都能安心读书。如今,他已是湖南省优秀教师、徐特立教育基金获得者,可在苍场孩子眼里,他还是那个“能帮他们圆梦”的邓老师。
如今我虽在省城长沙安身,可苍场的山山水水、淳朴百姓,还有那群曾并肩的同事、求知若渴的学生,从未从记忆里淡去。这个教师节,我既怀念那段在苍场中学教书育人的岁月,为自己曾是一名乡村教师而自豪,更要向邓书阶、邓迪华两位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与感恩。
谢谢你们,用一辈子的坚守,在深山里点亮了教育的灯;谢谢你们,让苍场的孩子有了走出大山的希望。你们是教育的楷模,是苍场的骄傲,更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愿这份深山里的师情,永远被时光铭记;愿两位老师,平安康健,喜乐常伴!
刘军麒,安化县人,生于上世纪50年代。1974年参加工作,先于安化执教三十余载,后投身省城长沙新闻媒体行业。从业近五十载,笔耕不辍,30余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奖项,摄影作品与新闻报道也屡获嘉奖。
来源:红网
作者:刘军麒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