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假期,全国各地,传统民俗、年俗活动竞相绽放,每一处都是文化中国的生动展现,传递着浓厚的年味与文化韵味。即日起,红网文化推出《文化中国行——年俗文化》专栏,聚焦新春走基层、文化中国年。
儿时美味记忆:过年粑粑
文/楚国良
古话说得好:小孩盼过年。过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就到了年跟前。
在岁末年初的温馨时光里,有一种食物总能勾起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那就是小时候过年吃的粑粑。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承载着浓厚年味与乡愁的传统符号。
(一)
粑(糕)的历史由来已久,古称饵、糍。《周礼·天官》说:“羞笾之食,糗饵粉糍”,汉代郑玄注:“糍糕”。可见,糕(粑)作为一种方便可口的干粮,在周朝已较普遍。到了汉代,才正式称为糕,也就是粑。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当时南方的糕(粑)有19种之多。
过年粑粑,就是用糯米制作的叫粑,也有叫年糕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久,实现了自己的宏愿,伍子胥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此后,伍子胥受封申地。
有一次,吴王令伍子胥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后,吴王大喜。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自知自己结怨甚多,恐日后有人难以容他。回营后,便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也。”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多次拒绝伍子胥的忠告,竟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
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后不久,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
在这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
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
后来,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每年春节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将糍粑制作成圆形,有大有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地方又称为年糕,寓意吉祥如意、年丰寿高。
(二)
做过年粑粑的原料,离不开糯米。糯米是糯稻脱壳的米,富含B族维生素,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自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糯米又有白紫之别,白糯米分为长糯米和圆糯米,长糯米长在南方,圆糯米长在北方,而紫糯米是较珍贵的糯米品种,又称黑糯米、血糯米,仅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有少量栽培,以云南墨江最为出名。做炊饭采用的是圆糯米,因其形状圆短,白色不透明,口感甜腻,香糯粘滑,很适合做粽子、酒酿、汤圆、米饭等等。用糯米磨制而成的糯米粉常被湘潭人用以制成年糕、汤圆等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
记忆中,在那个集体化年代,在早稻收割后,生产队还得种少量糯谷,收割、晒干后,分给社员们用。也因为少,更显得珍贵。
糯稻种植有句俗语:七成黄、十成熟,十成黄、两头丢。这意味着糯稻一熟就得抓紧收割不然稻谷就会散落田间。
糯谷与普通稻谷不同的是,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特有的香气,香气随秋风吹拂,沁入心扉,有种说不出的怡然与愉悦。那时年幼,晓不得诗和远方的涵义。如今年过半百,常常静下心来回想慢忆这些遥远的景象和物事,灵魂深处的缕缕芬芳犹在,可现实的田野,糯谷早已不见。蚂蚱蜻蜓蝴蝶几近灭绝。曾经伸手可掬的乡愁,何处寻觅?
数十年前,准确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故乡的田野上,烟岚有无,鸟儿鸣枝。秋高气爽,景色如画。那一株株超过一米四五的糯谷秆,挂满了一长串成熟的稻穗。掩映在依然翠绿,婆娑起舞的叶片间,十分惹眼。人一走近,和其他普通稻田一样,蚂蚱以及其他不知名的昆虫腾挪闪跃,瞬间稻叶簌簌作响,此起彼伏。平添几分本来就浓郁的秋趣韵味,饶有情致。
(三)
我们老家常见的是圆式磨石磨,磨是平面的两层,上下两层的结合面都有纹路。石磨下层是固定的,圆盘比上层大,带有溜槽,上层是转盘,中间有添加粮食的入口,旁边有个磨耳,磨耳上挂上磨钩,磨钩的把手用绳子栓在梁上,大体齐肩高,方便用手来回推动。
做粑粑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也包含着很多朴素的智慧。腊月二十左右,母亲选用上好的糯米和粳米按照精准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用木桶浸泡着。三四天以后,等到米泡得软软的时候,母亲就用清水淘洗得干干净净。用木桶装着,担到村里的嫂子家去磨。这个时侯,我总是想抢过母亲身上的扁担,想试试担水桶的滋味,由于我个子矮,水桶高,走起来踉踉跄跄的,母亲就会在背后说:“担猴扁担,小心倒了我的米!”
那时村里只叔伯嫂子刘义元家才有石磨,一到过年,嫂子家就变得热闹起来了。磨米也得排队,等待的时候,慈祥的总会拿出舍不得吃的红薯片子塞给我一些。轮到我们磨米了,母亲左手把米掺着少许水放进上面石磨的眼洞里,右手拿着一个木柄顺时针推动着石磨,一眨眼功夫,雪白而粘稠的米浆就顺着两扇石磨的中间流了出来,先是一滴一滴地落到下面的木盆里,接着就是像千百条小白线挂下来。石磨飞转,母亲的左右手配合得天衣无缝,桶子里的米渐渐少了,木盆里的米浆渐渐多了起来。
米浆磨好了,母亲会让我把事先准备好的白色布袋撑开,把米浆灌到袋子里,用粗布绳扎得紧紧的。就这样,一头挑着用布袋装着的米浆,一头盛着些清水,挑着回家了。
回到家头一件事情就是把米浆袋放到板凳上,然后在袋子放上砧板,再在最上面压上个大石头,以便更快地把米浆里多余的水分挤压出来。
一到傍晚,米浆里多余的水分就压出来了,母亲把袋子搬到厨房,把米浆粉子倒到盆里,用手轻轻地揉,雪白的米浆粉就像听话的孩子在盆里变化着各种形态。揉好了,开始做粑粑了,母亲先准备一个圆圆的筛子,上面铺上打湿的纱布。接着把米浆粉搓成圆饼状,一个一个地摆在纱布上。很快,筛子上就摆满了白月亮似的粑粑了。
锅里放上些水,再放进去筛子,盖上锅盖,四周用毛巾把各条缝隙塞满,就开始蒸粑粑了,灶膛里的柴火烧得旺旺的,厨房里渐渐弥漫着粑粑特有的米香,先是一丝一缕的,接着越来越浓郁,在外面玩耍的我隔几分钟就跑进来看粑粑熟了没有,肚子里的馋虫此时已经爬到了嘴边,就差口水流出来了。
母亲的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终于,粑粑蒸好了,揭开锅盖,整个厨房都变成了白色的蒸汽世界,我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起一个粑粑,放进碗里,撒上点白糖,就往嘴里送,糯软而充满米香的粑粑混合着甜甜的味道,充斥着舌尖上的每一个味蕾,很快,一个吃完了,接着来第二个,第三个……
所有的粑粑蒸好了,母亲会让它们自然冷却,用个竹篮装着,挂在堂屋当中的钩子上,要吃的时候就取几个,这道奇特的美食会从年前吃到元宵节。
母亲做的这过年粑粑堪称“全能选手”,蒸、煮、烤、炸样样在行,甚至还能入汤打火锅,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的美味吃法。
在众多做法里,我最钟情的还是烤着吃。小时候过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烤着火,一边把年粑粑放在火边慢慢烤。这可不只是在制作美食,更是在编织童年最温暖的回忆。
看着过年粑粑在火上渐渐变得两面金黄,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气息,迫不及待地夹起来,沾上本地特有的黄糖粒粒。一口咬下去,外酥里嫩,“嘎嘣”一声,香甜的味道瞬间在口中绽放,那滋味,简直绝了!它可是小时候过年时最好吃的零食和夜宵之一 。
如今过年,美食应有尽有,儿孙们各有所爱。而我,独爱儿时母亲做的“过年粑粑”。
来源:红网
作者:楚国良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