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年味非遗丨“纯叶派”的她用棕叶编织春天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施文 张强 阳艳 编辑:唐雨欣 2025-02-10 16:01:44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210150502.pn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袁思蕾 施文 张强 阳艳 长沙报道

蛇年新启,春寒料峭,王文定的家中却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条大“蛇”,吐着信子,盘旋着身体昂头而出,旁边还一条身着“条纹衫”的小“蛇”,也正昂首蜿蜒前进;“企鹅”一家排排站,“企鹅妈妈”带着孩子们向同一个方向眺望,大概是在等候捕食归来的“企鹅爸爸”;“丹顶鹤”夫妇优雅站立一旁,正欲翩翩起舞;一只“孔雀”伸展着羽毛,来了个完美的开屏亮相……

王文定打造的长沙棕叶编版“动物世界”。

这里并不是动物园,而是王文定用巧手和妙思打造出的长沙棕叶编版“动物世界”。

从14岁起,王文定就与长沙棕叶编结缘,跟着哥哥学习用棕叶编织蚱蜢。近60年后,她不仅仍在每天用棕叶创造生机勃勃的世界,还在孜孜不倦地传授技艺,不断拓展棕编艺术的边界。

一只“蚱蜢”开启传承之路

长沙棕叶编,是湖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关于棕编的历史,可以从生活用品棕编和工艺美术棕编两条传承发展脉络来了解。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长沙棕叶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文定。

生活用品棕编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的《诗·小雅·无羊》对身着棕编蓑衣的牧羊人,就有“何蓑何笠”的描写,直到今天,棕编物品也存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而工艺美术棕编,相传起始于三国时代,同样源远流长,主要在以长沙为代表的棕树生长茂密之地流传。

在漫长的历史中,工艺美术棕编逐渐发展为“纯叶派”和“全棕派”。王文定就是“纯叶派”传人。相较于“全棕派”利用棕树的各个部位编制工艺美术品,“纯叶派”只使用棕叶。

王文定创作的长沙棕叶编作品。

“你看,这是蚱蜢子。”王文定从满满一茶几的棕编制品中挑选了一只“蚱蜢”,用长沙话向记者介绍,编制“蚱蜢”运用的是“单肚皮”法,一片长长的棕叶就能编出一只“蚱蜢”,这是长沙棕叶编最基础的编法。

细看这“蚱蜢”,通体呈草黄色,全身构造栩栩如生:四足稳健有力,头顶触角在空气流动下微微颤动,仿佛即将一跃而起。当年,就是从编制“蚱蜢”开始,王文定走上了传承和发展长沙棕叶编的人生路。

在热爱中前行

1972年,20岁的王文定进入长沙湘绣厂工作,分配在新开办的棕编车间。当时,海外对棕编工艺品需求量很大,车间人手少,产能跟不上,她就和同事们下到长沙周边的村子里,培训村里的人一起制作。后来,棕编工艺品市场逐渐萎缩,很多原来从事棕编行业的人都退出了,王文定却一直在热爱中前行。

几十年中,王文定一路创新发展着长沙棕叶编。她将“单肚皮”法改进为“双肚皮”法,让棕编工艺品更立体;开创性地用头发丝粗细的棕丝,编出不到指甲盖大小的棕叶微编工艺品,令人啧啧称奇;在棕编动物造型方面,突破性加入美学元素,适当采取夸张和变形,使作品更有神韵……“艺术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嘞!”

王文定创作的长沙棕叶编作品。

采访中,王文定搬出了一个玫红色的、使用痕迹十分明显的异形盒子,“这个盒子跟着我走了好多地方哒!”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台湾、香港、澳门,2010年上海世博会……很多年里,王文定用这个盒子装着她制作的棕编“孔雀”,连带其他棕编作品,在全世界推广长沙棕叶编,传播中国文化。

“那些外国人好喜欢这些(棕编工艺品),他们想不到棕叶工艺品这样精美,觉得很神奇。”说起之前随国内文化交流团出访海外的经历,王文定笑得十分自信,“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真的是世界独有。”

很多年前开始,王文定就以授课形式,向人们普及长沙棕叶编相关知识,并以这种形式传承长沙棕叶编。在她传授的人群中,既有乡村、社区居民,也有大学老师、中小学生,不一而足。

传得下去的长沙棕叶编

“您是否担心长沙棕叶编后继无人?”听到这个问题,王文定十分肯定地说“不担心”,并指了指自己的女儿,“她可以传下去。”

王文定创作的长沙棕叶编作品。(受访者供图)

熊莎是王文定的女儿,也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与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棕编、绘画、剪纸等等和手工艺术有关的事物。在她的记忆中,母亲的言传身教,让长沙棕叶编技艺在她心里扎了根、发了芽。现在,她通过创设工作坊、带学生参加比赛等形式,让长沙棕叶编技艺发扬光大。2024年初,由她指导设计的作品《长沙棕叶编——壁虎》在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她也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我觉得,当下传承和发展长沙棕叶编大致有两条路,一条是往高端艺术品方向进行制作,提高其收藏价值;另一条是结合大众的审美和实用需求,制作性价比高的棕编制品,让长沙棕叶编走入更多人的生活。”熊莎说。

王文定创作的长沙棕叶编作品。(受访者供图)

“把这门技艺传授给职业是教师的人,是最好的。”王文定认为,非遗传承要有人,教师既有专业做支撑,又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可以更好地传播和传承非遗。除了自己当大学教师的女儿外,她的得意门生还有湖南女子学院教师王仲平等。此外,喜爱观察动物、有绘画造型基础的外孙黄敬轩,也让王文定对长沙棕叶编的未来充满信心。

她说:“要吃得苦,要耐得烦,保持一份匠心,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才能传承好原滋原味的长沙棕叶编。”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施文 张强 阳艳

编辑:唐雨欣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6/54/1469170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