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春走基层·年味非遗|全班大多转行 我在戏班抡起祖传鼓槌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雅如 龚子杰 汤芸萱 编辑:周怡琳 2025-02-12 18:12:59
时刻新闻
—分享—

0f152b03c825bc90b75ec63e46b2cfe.jp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雅如 摄影 龚子杰 设计 汤芸瑄 长沙报道

“哒哒哒哒哒……”清晨七点,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业务楼里,传来节奏鲜明的鼓声。宽敞的练习室里,只有司鼓演奏员隆寄玲一人。2000年出生的她,正随着手机播放的流行摇滚乐节奏,练习着传统戏曲司鼓,别具一番“反差萌”。

什么是司鼓?在戏曲乐团里,这可不是普通的鼓手。走进乐池,你会发现司鼓的位置居中且略高,等同于指挥的角色。节目单上,会特别注明司鼓的名字,可见其重要性。小小年纪,堪当重任,由她担任司鼓的《夫子正传》《状元与乞丐》《老表轶事》等剧目,深受戏迷喜爱。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隆寄玲而言,早起练习已成习惯:“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朋友知道,三天不练,观众就该知道了。咱们吃的就是‘业务饭’,演不好,怎么对得起买票的观众?”

戏台之上,人生一场。

学戏,自古便是童子功。别看隆寄玲年纪轻轻,这已是她踏上工作岗位的第六年。

隆寄玲的父亲隆才轩是宁乡颇有名气的民间鼓师。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隆寄玲从小便展现出打鼓的天赋,11岁时便被送入湖南艺术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表演专业,开始了她的学艺之路。

这所学校培养了全省诸多优秀花鼓戏从业人员,内部高手如云。刚入学时,隆寄玲自觉基础薄弱,心理压力不小,夜里偷偷流下不少眼泪。五年大专、二年高职,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持练习。枯燥,但有梦。

毕业后,隆寄玲顺利考进全国花鼓戏最高殿堂——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多年的坚持和努力,终于迎来硕果。

鼓,已经融入隆寄玲的生活。

在抖音上搜索隆寄玲的名字,戏迷们自发拍摄和传播的高流量视频下,不乏“天才”“优秀”“后继有人”等评论。但其实,更贴合她的词语是“坚持”。

“入学时,器乐班有30多个同学。毕业时,只剩下4个,最终留在剧团演出的只剩两个。”隆寄玲坦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她尊重同学们的选择,“做这行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对年轻人来说,非常考验耐性。但只要还在岗位上,我一定会尽力把他做到最好。”

刚加入剧团时,隆寄玲在哥哥姐姐们中还略显稚嫩。如今,越来越多的00后加入了剧团,并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份工作,凭借出色的表现打破对年轻人的偏见。“我们这代人思想活跃,虽然看上去可能不靠谱,但正是这种跳脱的思维,给传统艺术带来新鲜灵感。”

戏台之下,是整个乐团的支撑。

新春伊始,湖南花鼓戏剧保护传承中心的开年大戏《火宫殿》于大年初五上演。这场戏的司鼓由经验更加丰富的师哥担当,而隆寄玲在小锣的位置上司其职。长达两小时的演出,她丝毫不敢懈怠。

剧目开始前的30分钟,隆寄玲与我们交谈时说:“小时候,我不能理解爸爸为什么要坚守花鼓戏,为什么要传承这些传统。长大后,我越来越能理解他,也希望能通过努力,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讲给更多人听。”

大戏落幕,掌声雷动,演员们在台上鞠躬谢幕。台下乐池里,隆寄玲放下鼓槌,转身离去,继续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那一刻,好似一个背负无形剑的侠。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雅如 龚子杰 汤芸萱

编辑:周怡琳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6/56/1469833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