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不二”
文/万汝青
近日,花五十元淘得两个志野烧盛钵,盛钵沿口约十四厘米,底款“不二”,据称是日本昭和中期的。志野烧源于我国宋代黑釉瓷器的工艺,因在日本一个叫志野的地方烧制,故而得名。至于“不二”器,让我联想到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的书法家、艺术家本阿弥光悦,光悦为女儿出嫁时制作的茶碗“不二山”,至今仍被视为无价之宝。
盛钵便宜不值一提,“不二”寓深却想说说。
“不二”,字面意思是没有两样,一致、专一。如《韩非子·难三》:“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讲的是“君主的命令说一不二”。《文选·潘岳》:“悠悠烈将,覆军丧器,戎释我徒,显诛我帅,以生易死,畴克不二。”说的是“在生与死之间转换,做到忠诚无二心。”等等。
南怀瑾先生认为“不二”这个观念是从《中庸》来的,“不‘二’就是‘一’”。说《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造字者衷情于“一”,却不耻于“二”。如《道德经》强调的“守中”之“中”字,被认为由“0”与“1”组成,0为“中”道之体,即道德、修养; “1”为中道之用,即才识、能力。一个人有体有用才符合中道,即德才兼备才能称为“中”。
反之,“二”多以贬义出现。1776年,乾隆帝亲自下诏编撰了《贰臣传》,将明末清初那些背叛明朝投靠清朝的官员和武将120余人定义为“贰臣”,钉在耻辱架上。现在不少方言提及“二”皆不中听。如东北方言中,“二”描述行事欠考虑或愚蠢的人,强烈表达时用“二比”。四川方言中频繁使用“二”,形容性格古怪,如“二碗”。北京及北方话中,“二半吊子”用以形容人半智半愚,头脑简单。
《左传·哀公六年》一语中的:“君异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匮,君二多难。”诚如斯也!
(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
来源:红网
作者:万汝青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