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假期,全国各地,传统民俗、年俗活动竞相绽放,每一处都是文化中国的生动展现,传递着浓厚的年味与文化韵味。即日起,红网文化推出《文化中国行——年俗文化》专栏,聚焦新春走基层、文化中国年。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莫楚宁 邵阳报道
邵阳人年夜饭的餐桌上,少不了一道猪血丸子。我童年记忆里的年味,就是家家户户熏制猪血丸子的焦香。
一个个颇有历史、熏得黑黑的铁皮桶,里头生起柴火,上面摆放铁架,圆滚滚的猪血丸子们整齐地码放在上。
过年前一两个星期,眼见着它们一个个从嫩粉色变成暗红色,再冷却下来变成黑色,这时候就可以拿进厨房,切成薄片或丝状,或煎炒、或蒸煮,就成了一道大菜。
虽然在猪血丸子上基本达成一致,但邵阳毕竟十里不同音,各地年俗也有不同。就比如我同在一个镇上、直线距离不超过30公里的外公外婆家和爷爷奶奶家。
外公外婆家的年夜饭在除夕晚上,重头戏是黄炸坨坨和棒头肉。黄炸坨坨用糯米粉、面粉、鸡蛋混合揉捏后炸好即可,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加上肉末、蒸南瓜等配料做出不同口味,通常一次会做很多冷冻保存,下次再吃只需要蒸热就好。
棒头肉类似扣肉,先给整块带肥肉的猪皮抹上蜂蜜,再放到油锅里炸后过冷水,最后将其盖到炒熟的手撕猪肉之上,颇有点南方版“小猪盖被”的意思。
爷爷奶奶家则在大年初一的上午吃“团年饭”,必做的是年羹肉、甜酒。把数量众多的鸡肉、猪肉切成大块,一次性都放盐煮熟,再放到坛子里,边缘用水密封,这便是接下来十多天的主菜年羹肉了。
甜酒是自己家酿的,大人小孩都爱吃。我小的时候,平常爷爷得挑着甜酒去赶集才能卖出去,但每到年关将近,对上门买甜酒的人都供不应求。
过去,年夜饭是一家人犒劳一年辛勤的“放纵餐”,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年夜饭上的菜色或许显得不那么稀罕。
但年复一年,大家还是在年夜饭上投注着心血、遵循着传统,在无数变化中寻求着不变,仿佛在告诉游子,不管走得多远,家永远在这里。
来源:红网
作者:莫楚宁
编辑:陈雅如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