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年俗文化丨常德丝弦里的中国年

来源:红网 作者:吴翰 编辑:戴科 2025-02-05 12:43:41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假期,全国各地,传统民俗、年俗活动竞相绽放,每一处都是文化中国的生动展现,传递着浓厚的年味与文化韵味。即日起,红网文化推出《文化中国行——年俗文化》专栏,聚焦新春走基层、文化中国年。

微信图片_20250205105103.png

常德丝弦表演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吴翰 常德报道

大年初三,常德河街古戏台上,一曲《常德是个好地方》伴着江风飘入千家万户。二十余位常德丝弦民间艺人用绵长婉转的唱腔,将六百年的非遗记忆化作新春祝福。在这场持续半个月的“新春游园会”活动中,传统曲艺正以年轻姿态唤醒城市的文化基因。

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实施"非遗进校园"工程,常德丝弦自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以来,常德市构建起多维保护体系。"老艺人带新苗子,老曲牌谱新乐章,这就是活态传承的要义。"常德丝弦非遗传承人朱晓玲说到。

"丝弦的魂在'坐唱传情、依字行腔'。"朱晓玲轻抚月琴,九声六调的常德方言随琴韵流淌。这种融合宋元弦索调与沅澧方言的艺术形式,既有《双下山》的禅意空灵,又含《采茶调》的市井烟火。演出团队创新采用"半戏半曲"形式,仅凭丝竹五重奏便构建出完整的叙事空间,让年轻观众也能在《柳叶湖夜歌》的旋律中读懂乡愁。

在百年戏台上,电子烟花与檀板声共舞,三维乐谱投影与传统唱腔和鸣。常德市文旅局创新推出"科技+非遗"计划:运用动作捕捉技术留存传承人表演精髓,开发VR曲牌体验系统,打造线上非遗数据库。交响乐版《潇湘水云》更借助数字编曲技术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实现"古调新声越重洋"的文化对话。

夜幕下的河街,短视频博主们正直播丝弦表演,实时观看量突破10万人次。今年特别设计互动式沉浸演出,观众可通过扫码点选曲牌,参与即兴创作。随着"丝弦快闪""非遗盲盒"等新业态兴起,这场持续六百年的文化接力,正在传统与现代的共振中续写时代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吴翰

编辑:戴科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6/97/146779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