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河上的铁锤声
文/尹振亮
顺着湘江源头北去,花溪河似条毛细血管,从西山岭脚涓涓流淌而来,流经一座叫龙抬头的石拱桥后,花溪水由一匹咆哮不羁的“野马”变成温顺的“绵羊”,抽泣着扑向母亲的胸膛。
河面微波荡漾,时窄时宽,从一个叫英花的村庄穿境而过。英花村乃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由花溪河两岸的花田和英溪两个自然村组成。在花溪河不到两公里长的河床上,七座历尽岁月沧桑的石拱桥横躺在时光里,桥上挂满了各种藤蔓,长着野草。在远离村庄的河岸两边,生长着一蔸蔸或站或趴的紫木树、杨柳树、香樟树、鸡爪树等,有些水桶般粗大的树干上长满了微绿青苔,时有白鹭、喜鹊、麻雀等鸟儿在树上欢唱。
远远地,还没走进村口,一股“叮叮咚咚”的铁锤声掠过河面,挤进耳朵,给人一种要进入大工厂,大园区的感觉。
在英花村口一条古驿道上,三棵脚桶粗的松柏树,枝繁叶茂,树下一群沐浴冬日暖阳的老翁有说有笑,怡然自在。树下,一位叫周作瑞的打铁老人,话闸似被花溪河水冲开,汩汩流出。他开口来了句民谣:“塘村英花村,人人会打钉,三天不打铁,肚子饿起瘪又瘪,一天打了铁,三天都呷不及”。
花溪村古风习习,古韵悠长。整个村落坐北朝南,凹凸铮亮的青石板路在村中蛇行,把一栋栋用砖、木、石为原料构建的古民居组合成一个个的八卦图,自然天成。每栋房屋的屋檐、门窗和转角处,都或多或少地装饰有造型各异的石雕、木雕,镶嵌其中的山石水鸟、琴棋书画等图案,活灵活现,寓意深远,让人有种穿越久远时空的欣慰。
铁锤声,“叮叮当当”,锤醒了老厅屋。英花村历来以锻打菜刀、镰刀、篾刀、剪刀、锄头、䦆头等农用工具闻名,村里的夫妻档、父子兵打铁场景,延续乡村烟火。一位叫吴夏珍的中年妇女诙谐地说:“英花村的男人找老婆,找的都是硬下手(徒弟),嫁到英花的女人,打开铁炉门就变成了男人婆。”确实,就像古人讲的:世间三大苦,打铁、酿酒、磨豆腐。
英花村的锻打技艺,十分复杂。它需要经过毛坯锻打、粗品锻打、铲磨刀口、淬火处理、调校、细磨刃口、安装把柄等工序,一把菜刀打成,需要锻打几百锤。英花村乃方圆百里有名的“菜刀村”。
铁花四射的日子,总叫人记忆犹新。村里年近古稀的周作瑞老人,说起村里的打铁故事,浑身的血管就来了劲头,忙放下手中的铁锤,掰着指头笑道:“我们村的铁匠生活到底有多少年了,谁也没法估算,但我晓得,我家是自爷爷的爷爷之前,一代代都是打铁牯,到现在,我孙子又接过了打铁行当。我家祖祖辈辈打过的铁器,不晓得要用多少火车皮来拖。”
这位周作瑞老人是有故事的。他告诉我们,在英花村,不会打铁的男人,是找不到老婆的,就像以前的女人不会纳鞋底鞋垫,就找不到男人一样。扯起过去打铁的往事,最让他荣光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他和村里几名铁匠去贵州省黎平县给生产队抓现金(务工),锻打镰刀、锄头等农具。有一回,当地举办民间技艺比武,驻地干部听说他的“刀上功夫”硬实,了不得。要他代表生产队参加比武。那天上午,当他手拿一张白纸和一把雪亮锋利的砍柴镰刀上场表演时,场下人都不以为然。然而,当他麻利地把白纸削完,撸起裤腿,再削剃脚杆上的绒毛,丝毫无损时,场下观众瞬间爆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最后,拿到了比赛大奖。
千年传承,万世荣光。英花村的铁匠,他们锻打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物件,更是一股力量,一份赤忱,一种精神。
在英花村的《周氏宗谱》上,留有这样一组小镜头:
清朝进士周存泽培育的弟子喜中探花,皇上赐牌匾“岁进士”。村民皆以为荣,现在所赐的牌匾依然挂在古祠堂的房头。
开国上将萧克少年时代曾在英花村拜师学打铁。对打铁生活刻骨铭心,后来写出了《打铁歌》:“早打铁,晚打铁,铁匠天生不信邪,打出梭镖和大刀,要放豺狼虎豹血。”成了嘉禾周边流传的一首经典红色民歌。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进入嘉禾后,石达开曾派人前往英花村请铁匠师傅帮助锻打梭镖、长矛、大刀等军械;北伐战争年代,铁匠师傅周付学凭借精湛的打铁技艺被安排进汉阳兵工厂,成为名师;湘南起义后,英花村十多名铁匠跟随工农红军上井冈山锻造枪炮,受到朱德等人赞扬,被红军官兵誉为“扛在肩上的兵工厂”;红军长征时,红军机关先遣队、红一军团曾经驻扎在花溪村补给军械、筹集军饷,在村里设立了军械修理处、苏维埃货币兑换处等。
打捞花溪河畔英花村的过往,飘荡在河面上的是人们那一张张如山茶花般灿烂的笑脸。找寻英花村铁器锻打工艺“秘诀”,一位八十多岁,叫周岳霖的老教师曾经在村子中央的黑板报上写下这样一首打油诗:“旧时光,好心酸,生火烧炭拉风箱。老少开门齐打铁,小锤大锤响叮当。搭帮婆娘身段好,打堆铁器呷三天。新时代,幸福连,家家户户建厂房。不用烧煤空气锤,高新科技帮大忙。产品卖到国外去,赚回外汇喜洋洋”。
百年承一脉,天地留芳菲。透过周岳霖老师的歌谣,英花村民用铁锤锻打出来的《中国绿色锻造之乡》《湖南省红旗村》等牌匾正闪着金光,照亮一方。年轻有为的村支书周志坚昂头站在悠悠的花溪河岸,他眺望着村口几台装满铁器,按网上订单销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东风汽车缓缓驶离村庄,脸上堆满了笑容,堆满了自信。
尹振亮,中国作协会员,嘉禾县作协主席、出版散文集4部、小说2部,有多篇作品入选中考、高考测试题,被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等。
来源:红网
作者:尹振亮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