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李荟:母亲

来源:红网 作者:李荟 编辑:施文 2025-05-11 15:16:03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80625094326.jpg

图片

母亲

文/图 李荟

母亲个高,嗓门大。

小时候,总有一个话题离不开我们,那便是母亲在家排行第一的身高。母亲嫁给父亲那一年,十八岁,和父亲身高相当,生了我之后,陡然增高到一米七二。有人说,是因为嫁给父亲,家里吃得好了,也有人说,是怀我的时候长高了。总之,父亲是幸运的,娶了一个比自己高的妻子。也因此,个头不那么高的父亲,有了母亲的“保护”,不那么吃亏。

母亲的童年是苦的。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既没有得到头孙的疼爱,也没能享受满崽的宠溺。七岁才上学的她,每天清晨须割一担猪草才能上学,下午放学归来还要上山砍柴。尽管成绩优异,却不得不因家庭重负,辍学在小学二年级。

生活如此不堪,母亲却依然努力向上。跟着姐姐学纳鞋、跟着妹妹学识字、跟着师傅学裁缝……在那个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大多数父母是腾不出时间来管你是否感冒发烧的,更谈不上会花心思教你如何穿针绣花、读书写字。小到酿酒磨豆腐,大到相夫教子,都是母亲在苦水和泪水中“浸泡”出来的。

十八岁那年,是母亲最美好的年华。仅有媒妁之言,没有爱情、没有嫁妆、没有婚礼,母亲来到了我们家。爷爷家境并不富有,奶奶早已在父亲年幼时因病离世,爷爷没有再娶,一个人把四个小孩拉扯长大。母亲没有怨天尤人,心甘情愿跟着父亲白手起家,日子清苦而幸福。

我呱呱坠地,是母亲婚后第二年。为母则刚,没有带小孩经验,没有婆婆帮教,二十岁,我们还在伸手问父母要吃要喝的享受年纪,她已经给我温暖怀抱和生存口粮,担负起一个家的责任。两年后弟弟出生,母亲背上背一个,怀里抱一个,还种了几亩田,养了几头猪,那时候的日子,锅里有油就是我们追求的“小康”生活。

再艰苦的岁月,母亲也从不抱怨。丈夫在外打拼,她在家经营,别人家孩子有的,我们两姐弟也不会缺,甚至有更好的。当别人家孩子还在用塑料袋提书,她已把剪裁衣服剩余的碎布给我们拼了漂亮的书包;当别人家孩子要上山放牛,她鼓励我们多练字、多读书;当别人家孩子读完初中南下打工,我被送往郴州继续求学。外公时常责怪母亲: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吗?母亲只是笑笑。我知道,她是不愿意我受她当年的痛。事实也证明,母亲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坚持读书,我成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参加工作,过上了较为稳定的生活。外公现在常鼓励孩子们要多读书,我想年幼的母亲无力抗争,但她一直在悄悄努力,改变着什么,总有一天,也会实现着什么。

母亲是慈爱的,但也是严厉的。母亲的大嗓门在村里出了名。方圆几十户的村庄,只要她一喊我们姐弟俩的小名,大家准能同时听见,知道我们多半是玩得太尽兴没能及时回家吃饭,这个时候我们只得快马加鞭往家里赶,迟到一分钟,或许就会“屁股开花”。母亲常教育我们:要有时间观念,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虽然姐弟俩没少挨打,但严管下的教育,也让我们不断成长。

母亲的大嗓门也附着在她有条不紊的计划上,明天穿的衣服,今晚必定嘱咐我们找好;下学期的学费,这学期必然三番五次挂在嘴上;如何短时间有秩序地做出一顿美味,她总要大声地教上我数十遍……可能是受的难多了,不愿把自己逼上绝路,更不能打无准备的仗。

也有那么一些时刻,母亲会轻声细语。公务员考试、女儿出生、新单位面试……每一次人生紧张时刻,都是母亲陪在身边,用极其温柔的话语鼓励我,让我心安,也让我顺利过关。

母亲的爱,是厚重的,也是柔软的。是最心底的牵挂,也是最心安的归属。为了我们,为了这个家,她从没为自己买过一条裙子、一支口红,更不用说去做SPA、满世界旅游。她本是一个爱财的人,现在却心甘情愿放弃工作,为我们带孩子,一年365天,穿梭在炉灶前、洗衣机旁和菜市场,往返在幼儿园和家的路途上。她说,你们努力上进,就是我最大的财富。

图片

母亲,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可生活教给她的远比课堂给的多,她教给我们的值得我一辈子去遵守和践行。

现在的日子,锅里有油,还有了各种各样的美味,却再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不知道什么时候,母亲的身高越来越接近我,说话变得越来越温柔,现在的她很多事都会征求我的意见,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只是我小时候偶尔会反抗,而她从来不会。

今天是母亲51岁的生日。多想留住时光,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我再多做一会儿母亲高身躯、大嗓门下的那个不谙世事的小丫头,然后调皮地对她唱着: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庚子年二月初九,于长沙)

来源:红网

作者:李荟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9/55/1494704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