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封面志丨湖南文艺传·余红

来源:红网 作者:梁伊涵 编辑:施文 2025-05-20 19:43:30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1.png

湖乡巨变中的时代之歌

——评余红长篇小说《洞庭人家》

文/梁伊涵

作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重点推进作品,《洞庭人家》以洞庭镇为切片,将改革初期的社会震荡化入湖水的涟漪,在烟波浩渺间展开了一幅极具张力的时代图景。这部作品既是乡土中国的诗意呈现,更是转型期社会肌理的显微解剖——当改革的春风吹皱洞庭湖水,传统伦理、权力结构与人性幽微在水光潋滟中显影成画。岳阳籍作者余红以宋家四十余年的家族奋斗史,为整个洞庭湖区的普通劳动者谱写群体赞歌。

水乡画卷:自然与人文的交响

1983年的东洞庭湖,晨曦微露,湖风裹挟着湿腥气,白鹭掠过芦苇荡,渔歌与号子声交织成水乡的晨曲。余红以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改革开放初期的洞庭湖畔。这里不仅是鱼米之乡,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湖水承载着传统生计,堤坝见证着新旧观念的碰撞,而人物的命运则在浪潮中起伏。

小说开篇以宋明泽巡堤的场景拉开帷幕。这个从部队转业归来的年轻人,身着白背心、卷起军裤,埋头填补被暴雨冲垮的堤坝缺口。他身上的汗水与泥土,既是劳动的真实写照,也隐喻着一代人对家乡的责任与热忱。而父亲宋长江的“巡堤哲学”——“靠一双眼睛,定时排查隐患”,则体现了老一辈人对土地的坚守。父子间的对话,看似平淡,却暗含两代人的观念冲突:父亲强调“了解湖水”是根本,儿子则渴望“改变现状”。这种矛盾,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普遍写照——传统经验与革新理想如何共存?最终为守护堤坝而牺牲的宋长江,用一生回馈给了生养他的洞庭湖水,也将“守一方水土、护一方周全”的精神传承给了宋明泽。

湖区的自然景观在小说中不仅是背景,更是推动情节的核心力量。晒月亮的麋鹿、跃出水面的江豚、水域上讨生活的渔民,这些具象的意象串联起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复杂关系。作者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揭示了湖区社会的运行逻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依水而生,亦需以智慧与团结驾驭水的力量。

人物群像:时代浪潮中的微光

洞庭湖畔的宋氏家族用三代人的奋斗史诗,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壮美乐章。扎根乡土的初代创业者许玉珍被乡邻尊称为“八仙妈”,她勤劳能干,一手好厨艺将宋记农产品从村民口碑发展成全国知名金字招牌。退伍还乡的宋明泽带着军人的坚毅果敢,在改革浪潮中勇立潮头,带领洞庭镇乡亲突破一次次危机,整合三区五乡资源,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洞庭人集团”,让沉寂的湖乡焕发新生机。

当新时代的曙光照亮湖面,曹云帆、宋云峰等年轻一代以数字技术为桨,在传承与创新间劈波斩浪。他们既遵循着祖辈对大湖的温情守护,又以电商直播、生态旅游等新业态激活千年水乡,让洞庭湖畔的渔歌有了与时俱进的动人韵律。洞庭科技电子产业园的建立,将现代科技和传统农业相结合,为渔乡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也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

三代人薪火相传的奋斗足迹,恰似洞庭春潮生生不息,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泼墨挥毫,书写着跨越时代的隽永篇章。

细腻动人的情感羁绊也是《洞庭人家》的特色之一。余红清新优美的笔触下的爱情,有青春的悸动,也有理想的共鸣,还有都市的热情。而小说中剪不断、理还乱的邻里关系,商场官场斗争,更是乡土中国人情世故的浓缩。

冲突与和解:变革中的阵痛与希望

小说的核心冲突围绕“变革”展开。一方面,是自然与人的冲突——退岸还湖的生态修养和渔民捕鱼求生的对立,揭示人类在自然与社会双重压力下的生存困境;另一方面,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宋明泽的改革理想与乡村旧观念的摩擦、罗岗的地方霸权与法治精神的碰撞,构成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矛盾。

以罗岗为代表的反派角色,则是社会转型期混乱与失序的缩影。罗家三代人依仗家族势力欺行霸市,私家建起的巨型矮围是粗放式高速发展的缩影,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暴露了基层权力真空下的野蛮生长,而他们最终落网。

小说中环保救护江豚、退岸还湖等情节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宋家的奔走与疾呼下,渔民逐渐退捕上岸,转产再就业,洞庭湖的碧水蓝天再现,长江湿地生态得到大幅改善,人与自然从冲突对立到和谐共生,是观念变革下时代的进步。

文学地理:作为精神原乡的洞庭湖

《洞庭人家》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其时代主题,更在于其对地域文化的深刻呈现。余红以洞庭湖为叙事空间,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学地理”。湖区的芦苇荡、宝古子船、渔俗号子乃至豆皮的焦香与鱼干、酱板鸭的咸鲜,共同编织出一张细腻的地方文化网络。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更让洞庭湖成为一个有温度的精神原乡。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浪潮中,这样的书写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它提醒我们,地方性知识、传统生计方式乃至饮食习俗,都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宋明泽与曹晓娅讨论“如何盘活洞庭镇”时,他们眼中的家乡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落后地区”,更是文化基因的承载者。这种对地方价值的肯定,为当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启示:发展不应以割裂传统为代价,而需在守护文化根脉中寻找创新路径。

结语:潮起潮落间的永恒命题

《洞庭人家》是一部充满水乡气息与时代温度的作品。它通过洞庭湖畔民营企业家的家族叙事,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的社会图景,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自然与人文的永恒命题。在宋明泽等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光芒;在湖水的潮起潮落中,我们读懂了变革的阵痛与希望。

在乡村振兴的当下,如何平衡发展与守护故土、如何激活地方文化、如何让青年力量扎根基层——这些问题,与四十年前宋明泽们的困惑并无本质不同。或许答案正如小说所暗示的:真正的改变,始于对脚下土地的深情凝视,成于代代智慧的传承,最终凭着理想与热血,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余红,湖南岳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小说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文艺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著有长篇小说《黑煤》《鸿运》《琥珀城》《从未走远》《洞庭人家》,中短篇小说《百合株》《清除淤泥》《五颜六色》等。多篇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作家》等。《清除淤泥》荣获2016年“中骏杯”《小说选刊》双年奖读者最佳印象奖,《百合株》荣获湖南省第六届毛泽东文学奖,《我的青春有片海》荣获2019年第四届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银奖。《洞庭人家》入选“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

来源:红网

作者:梁伊涵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9/64/149733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