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评丨宋明明:一场关于自由创作的精神叙事

来源:红网 作者:宋明明 编辑:施文 2025-10-17 17:09:15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1.png

醒木——超仁作品展:

一场关于自由创作的精神叙事

文/宋明明

“醒木——超仁作品展”于9月28日落址湖南美术馆二楼的时光之尘ARTOPIA,这场展览于我而言,既是与艺术家超仁先生相识的契机,更让我有幸以策展人的身份,参与到一场艺术叙事的构建之中。

图片2.png

这亦是我初次踏入时光之尘ARTOPIA——这个打破传统边界的综合场域。它的进驻,不仅为湖南美术馆的公共服务职能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以“文创店+咖啡馆+艺术馆”的复合形态,为文艺创作群体构筑了一个充满松弛感的展示平台,也为每一位造访美术馆的文艺爱好者,开辟出一方可歇脚、可静思、可安放心绪的精神角落。当艺术的严肃与日常的松弛在此交融,观展不再是单向的审美接收,更成为一场兼具温度与深度的身心放牧。

图片3.png

作为湖南美术馆时光之尘ARTOPIA的第二场个人艺术展,“醒木——超仁作品展”将展至10月26日。展览以谱系化的呈现方式,将艺术家超仁十余载积累的部分创作汇聚于空间之中,展出了其版画作品一批与中国画作品数件,这也是超仁的首次个展,是其开始艺术学习与创作的阶段性梳理,更是一场关于自由创作者精神轨迹的视觉叙事。他从一位设计艺术从业者结缘版画及中国画创作,得益于黄永玉先生的影响与指导,2003年,与黄永玉先生的相识构成了其创作道路上的关键坐标。从学院探索到主体创作意识的建构,从初学者到创作者,艺术于他而言是精神栖居的港湾。

超仁为人很是低调,此次展览也是展览工作组极力说服下的呈现,其创作的“去功利化”特质,更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使创作本身成为一种融入日常肌理的存在方式,一种以笔墨、刻刀为媒介的生命修行。

图片4.png

超仁的创作始终保持着“向内开掘”与“向外观照”的双重维度:一方面,他以多元的视觉语言开凿自我精神世界的肌理,将个体的情感、思考与生命体验凝结于不同的画面之中;另一方面,又通过作品传递出对“现实境遇与精神彼岸”关系的深刻思辨,使作品触及艺术创作普遍的精神境遇。这种双重维度,在其多样的题材选择中得到进一步印证:既有对西方艺术大家的致敬之作,在跨文化对话中探索学院手法的表达;亦有记录生活碎片的视觉叙事,以微观视角捕捉日常中的诗意与哲思;更有挖掘传统文化符号的创作,在对本土文化根脉的回溯中重构当代表达;而抽象画面的实验性探索,则展现了他突破具象束缚、追寻个人审美意趣的积极尝试。

图片5.png

《超人》超仁,木刻版画27cm×20cm。

图片6.png

《丁香花》超仁,纸本彩墨68.5cm×137cm。

图片7.png

《樱花》超仁,纸本彩墨68.5cm×137cm。

图片8.png

《玉兰花(黑白)》超仁,纸本水墨 97cm×89cm。

这些题材各异却精神同源的作品,并非孤立的视觉单元,而是共同构成了超仁“艺术认知体系”。它们以视觉为桥梁,唤醒观者对“视觉叙事逻辑”的多维感知。它不仅让观众看见一位自由创作者的存在状态,更促使人们思考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如何连接传统与现代,如何平衡个体表达与公众共鸣,如何在功利化语境中守护创作的纯粹性。

更宏观地说,展览亦反映出绝大多数游走于边缘的创作者的态度,他们或可以一腔热忱,不骄不躁、步步深耕地走向个体生命的表达,这种坚守本身便是对当代艺术生态中“浮躁”的一种反拨,是抵御体制宏大叙事和市场逻辑对艺术的裹挟的一种行为。“醒木”本也暗含着某种隐喻:既是对艺术创作“清醒自持”精神的礼赞,也是对观者“沉静观照”姿态的映照。

图片9.png

我们有理由期待,随着超仁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持续开掘、对文化根脉的不断深耕,未来他将以更成熟的艺术语言、更深刻的思想表达,为我们带来更多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平的作品,而“醒木”所开启的这场精神对话,也将在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持续产生回响。

(作者系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策展委员会委员)

来源:红网

作者:宋明明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54/51/1536061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