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湖湘城鉴·永州篇(三)
第三章:城鉴·人文风物
【其人士行义,文学骏发而焯著,视中州无所与逊】
▲清光绪《湖南省志》“卷四十·地理志四十·风俗”载“永州府”: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秉是气,往往清慧而文(刘禹锡《送周鲁儒序》)。家娴礼义而化易孚,地足渔樵而民乐业(曹中《永州谢表》)。山川木石之奇,生其间者多秀民。其人士行义,文学骏发而焯著,视中州无所与逊(杨万里《种爱堂记》)。
【非博物好古、积学精思,安能深识其统类乎】
▲清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卷九”载“古迹”:昔者卫迁帝丘,颛顼氏之所都也,岂不贵考古哉?千百年前贤风流之所存,每销沉于衰草断烟之际,古人升墟而叹,良有以也。若夫吴骨陈隼,不废博闻;实沈台骀,晋重国产。岂耳目之睹记,尽无与见闻邪?乃若辨铜器于柏寝,祠宝鼎于泗滨,识者有深讥矣。虽然,铜崔之瓦,可以试墨;丰城之狱,曷为瘗剑。非博物好古、积学精思,安能深识其统类乎。矧名贤逸德之流风遗泽,有维系人思而兴起百世者邪。志《古迹》。
【镇永楼】
▲清光绪《湖南省志》“卷三十三·地理志三十三·古迹二”载“镇永楼”:在府东北城上。明嘉靖中,知府彭时济建(旧《志》)。图为清嘉庆《零陵县志》“卷一·图象·司马塘”载“镇永楼”位置。
【三亭】
▲清光绪《湖南省志》“卷三十三·地理志三十三·古迹二”载“三亭”:在县东山之麓,一曰读书林亭,二曰湘秀亭,三曰俯清亭,唐县令薛存义建(《名胜志》)。图为清康熙九年《永州府志》“卷九·古迹”载“三亭”。
——唐·柳宗元《零陵三亭记》
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厖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辨理;宿蠹藏奸,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涂,迎贺里间。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馨鼓之召。鸡豚糗醑,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淡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菜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亦在署侧。人无劳力,上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抚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谌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与?薛之志,其果出于是与?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有既乎?余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手曰:“吾志也。”遂刻之。
【三省堂】
▲清光绪《湖南省志》“卷三十三·地理志三十三·古迹二”载“三省堂”:在府城内,宋张浚寓永时建(《一统志》)。
——宋·张浚《三省堂记》
绍兴丁巳冬,予以淮西兵变言者论列,谪居零陵。明年春二月,既至,寓止客馆,作堂于地之东隅,仅庇风雨,庶几燕息,取曾子三省之义以名之。其省谓何?思吾之忠于君,孝于亲,修于己,恐或未至。呜呼!士大夫于圣人之道,当求所以通于天人之际,予之三省,殆将有进于斯而愧其未能也。吾兄昭远喜,为书其名,于余有光焉。
【府学】
▲明洪武《永州府志》载“永州府学图”。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三·学校志二·学宫二”载“永州府”:府学在府城西南,旧在府城外,唐刺史韦宙建,后迁愚溪。宋至和中,郡守柳拱辰迁建城东山麓。嘉定中,郡守赵善谧稍迁山下。元至正二年,平章阿思兰明,洪武中,知府刘泰、佥事曹衡,成化中,佥事张,弘治中,知府姚昺增修。万历中,知府林土标迁建府治东。国朝康熙二十五年,知府柯弼,雍正三年,知府张廷枢重修。乾隆三十八年,署知府事宦儒章迁建今所(旧《志》)。图为明弘治《永州府志》“卷之二·学校”载“府学”。
——宋·张浚《新学门铭并序》
宋绍兴甲戌冬十二月,永州学南门成,太守庐陵彭侯合所建也。太守视民以身,以王事为家事,政治既举,又思有以教化之。得蜀文翁礼殿绘像本,使工次第摹写。堂上励士子以仪型之学,复建斯门,辟壅塞,导胜气,气象伟甚。学舍、厨庑从而易新,示劝之意厚矣。宜铭之辞曰:
人不知学,莫适禔身。学而不行,不学惟均。行之伊何,惟一惟诚。孝弟忠信,本之于心,成之于性,守之以仁。日积月化,粹然其纯。可以格天,可以感神。可以正物,可以化人。发为辞章,德人之文。施于政事,君子之名。其道甚大,与天地并。凡尔为士,勿替于勤。钦之勉之,无愧此门。
【零陵文庙】
▲零陵文庙,位于永州市零陵区东山南麓,始建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清光绪《零陵县志》“卷五·学校·规制”载:“学宫,宋嘉定初在黄叶渡愚溪桥之左,后移置城东。其地旧产玉芝。元至正庚子毁于兵燹。洪武三年,知县马裕改创城南。弘治庚戌,避水徙之城北,地弗吉。嘉靖丁酉,议迁于太平寺南,渭王以近府第阻之。邑庠生蒋汝兰鬻产赴京上疏,进迁。乙巳,巡抚姜侑溪相度城东百户康庄宅地,创建先师庙,前为左右东西庑,又前为戟门,下为泮池,为棂星门。庙左为明伦堂,下为二斋,曰兴贤、曰育才,为仪门。门外有青云桥,又前为儒学门。殿右为名宦祠,为乡贤祠。殿后为启圣祠,为敬一堂。左为教谕廨,右为训导廨。明末毁于兵火。国朝顺治十四年丁酉,知县刘方至重建,监司黄中道有记。康熙八年,知县吴志灏;二十一年,知县王元弼;雍正四年,知县刘尚质、教谕徐源舒先后重修。乾隆四年,知县徐锡仁改迁县治后”。零陵文庙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四十年(1775)所建,与位于东山山巅的零陵武庙相映生辉。图为明弘治《永州府志》“卷之二·学校”载“文庙”。
【濂溪书院】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九·学校志八·书院二·永州府”载“濂溪书院”:在府北门内,顺治十四年,知府魏绍芳建。嘉庆十一年,署知府应先烈重修(旧《志》)。图为清嘉庆《零陵县志》“卷一·图象”载“濂溪书院”。
——清·魏绍芳《濂溪书院记》
斯道之传,在天为日月,在人为水火,天非日月不明,人非水火不活,道不传则天人或几乎息矣。仲尼没而微言绝,自颜曾以下其于道相去渐远,杨雄《法言》仿《论语》《太玄》拟《易》,文中子《元经》摹《春秋》,二子于时号知道者,然而本体不明,妄拟僭经,君子羞之。至若董仲舒之天人策,韩退之之原道论,虽各有所得,而于穷理尽性至命之学不能合,下了彻此,可以窥其中之所守矣。
宋兴,五曜聚奎,斯文蔚起,而濂溪周子产于九疑营道间,著《太极图说》及《通书》四十章,得河图、洛书之精意,以接羲、文、周、孔之传,道高愈下,德盛益恭,言以阐学,无立言之见,行以遂志,无矫行之心。先生谈《易》殆通身是易者乎?在当日,贤如清献,尚不能以一见而知,伊川受业其门,终身未尝表章一语,及作明道墓志,只云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是则先生之学,即伊川犹有未尽知者,况下此者乎。
余燕人也,少慕先生之风,间尝神交于梦寐,先生顾不吐,余庭揖之,余自谓与先生生异时,居异地,安所必升堂成拜,执弟子礼以事先生者。无何而有临湘之命,湘之源,则先生故里也,余未遑觌先生故里,得与饮先生故里之湘,余乐之。越三年,迁丞岳阳,又越三年,迁知永州事。余官楚,溯湘而上,于先生之里日以益亲,然后知前此之往来于梦寐者,盖有因也。
丁酉初,郡境粗安,爰谋书院之举,以祀先生,请之守宪黄公,公可其请。于是协僚属高君不矜、汪君可准、史君秉直、刘君方至卜地于府治之阴,庀材鸠工,相率告成事焉。前有堂,后有寝,左右有廊,中有校士之舍,窗棂垣户各有其文,乃塑先生遗像祀之,参差不异余畴昔之梦者。余窃叹先生之灵无往不在,而于余独神交于未见之先。嗟乎,道待人而传,人不择地而产,彼生先生之乡,闻先生之风,相与讲学明道,登斯堂而兴起者,余殆将有厚望也。
【东邱书院】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九·学校志八·书院二·永州府”载“东邱书院”:在零陵县西南隅,汉蒋琬故宅,舍为寺,唐曰龙兴寺,柳宗元尝僦居之。宋元丰四年,更名太平寺,后改建书院。《一统志》。图为清道光《永州府志》“卷四下·学校志·零陵”载“东邱书院”。
【群玉书院】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九·学校志八·书院二·永州府”载“群玉书院”:在零陵县治左,乾隆三十一年,知县陈三恪建(旧《志》)。图为清嘉庆《零陵县志》“卷一·图象”载“群书院”。
【永州出异蛇】
▲清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食货志·物产一·永州府”载:“永州出异蛇(《明统志》)”。
零陵城东八十里有硃砂坑,历代采砂之迹具存。故老云:有人掘得大砂一块,如数石瓮,自是砂遂隐(《明统志》)。
零陵有石燕,形似燕,得风雷则飞,颉颃如真燕(《湘中记》)。石燕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风雷相薄,则石燕群飞(《水经注》)。
永州土贡石蜜(《唐书·地理志》)。
零陵郡土贡葛,江华县土贡白纻(《唐书·地理志》)。永州开元贡细葛,道州开元贡细纻(《元和志》)。江华郡贡白布十端(《通典》)。永州土贡葛十匹,道州土贡白纻十匹(《九域志》)。
零陵出桐木,可为琴材(旧《志》)。
唐柳宗元《霹雳琴引》:霹雳琴,零陵湘水震余枯桐之所为也。始枯桐生石上,说者言有蛟龙伏其窾。一夕暴震,为火所焚,至旦乃已。其余硿然倒卧道上。震旁之民,稍柴薪之。超道人闻,取以为二琴。琴莫良于桐,桐之良莫良于石上,石上之枯又加良焉,火之余又加良焉,震之于火为异。是琴也,既良且异,合而为美,天下将不可载焉。微道人,天下之美几丧。余作赞辞,识其超之左与右,以着其事。又益以序,以为他传。辞曰:惟湘之涯,惟石之危。龙伏之灵,震焚之奇。既良而异,爰合其美。超实为之,赞者柳子。
宋重和二年,永州出瑞木,文曰“天下太平”(《宋史·五行志》)。
永州土贡笥(《唐书·地理志》。案:笥,竹之可为箭竿者,即《禹贡》“箧蕗”之贡也)。
零陵县学西有竹林,宋邑士唐人鉴建玉立斋。隆兴元年,县丞杨万里为之记(旧《志》)。
零陵县出潇湘竹,祁阳县出猫竹,道州出方竹(《湖广通志》)。
拒霜花树丛生,叶大而歧,花甚红,九月霜降时开,故名。即木芙蓉也(《零陵总记》)。
藕以永州司马塘出者为尤胜,甘嫩无滓,中有九孔,雪之无丝。司马谓子厚,岂其诗文峭洁,遗韵流传,虽植物亦自不同邪(《潇湘听雨录》)。
零陵出一种团慈姑,根小如蒜,其花即金灯也(《日华本草》)。
永以南产百合,甚甘嫩,以之澄粉,洁白如雪。但市者多伪。近入贡,由官署监制者绝佳(《潇湘听雨录》)。
零陵山谷木兰生焉(《名医别录》)。
零陵县有香茅,气甚芬香,贡之以缩酒(《晋志》。唐舆记曰:《春秋》“楚贡包茅不入”即此)。
零陵香生零陵山谷(《本草集解》。唐舆记曰:所生处香闻十里)。永州、道州土贡零陵香(《唐书·地理志》。《唐书·韦宙传》:为永州太守。零陵香生湘源,岁市上供,人苦之。宙为奏罢)。零陵香即蕙草也,又名薰草。《楚辞》“又树蕙之百亩”,盖古人尝栽种之矣。其产湘源者最盛。古零陵郡治在全州,今广西全州实产此草。湖南永州、道州皆零陵郡属,故《唐志》亦以此草充贡。黄山谷谓:“一干一花者为兰,数花者为蕙。”盖因不识薰、蕙,强就兰草而分别之耳(《三长物斋长说》)。
唐刘禹锡《清湘词》: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若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雨中收。
零陵县西潇水中有洲,长数十丈,旧产白蘋最盛(《一统志》)。
蓠南,活苋,今零陵人植,曰“灌之”,为树(郭璞《尔雅注》)。寇脱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而茎中有瓤,正白。零陵人植,而曰“灌之”,以为树(郭璞《山海经注》。郑樵曰:通草一名离南,一名活莌,一名寇脱)。
永州出异蛇(《明统志》)。
来源:红网
作者:赵涛 杨玲 廖悦雯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