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荐书丨任重:唤醒沉睡的湘西记忆——《乾隆乾州志译注》

来源:红网 作者:任重 编辑:施文 2025-10-24 17:17:37
时刻新闻
—分享—

e2515fd1-cce8-4b2c-a1d8-6397b135811a.jpg

微信图片_20251024151139_1058_263.jpg

《乾隆乾州志译注》:唤醒沉睡的湘西记忆

文/任重(湖南图书馆副馆长)

《湘西古籍丛书·乾隆乾州志译注》书成,在我印象中,这种古籍活化形式,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尚属首开先河。作者康朝晖先生围绕乾州并不遥远的地方史料,唯考据之实,重新整理、注解、翻译,可谓费了十足的功夫。

康熙四十三年,清廷在经历了与当地红苗的数番冲突后,归化安抚,在这里设置了乾州厅,隶属于辰州府,继续管理和抚育当地百姓,距今不过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更古老的镇溪寨,民国时改名乾县,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吉首县,后又改称吉首市。

如今,在吉首城,最显眼的莫过于乾州古城景区。它拥有雄伟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炮台、营盘、碉垒一应俱全,更有蜿蜒远去的古南方长城,如今闻名遐迩的凤凰古城,在当时是统扼苗疆的驻兵小镇。斑驳的历史遗迹,向世人述说着这片土地经历过的辉煌和苍凉。古时的乾州城,乃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它的辖地包括吉首市、凤凰县等湘西大部分区域。“凤凰的兵,乾州的城”,当时的乾州城应是苗疆的首府,也是汉苗文化的汇流之地。

中华民族是注重记史的民族。书中有文:“夫志以昭信,犹国之有史,家之有乘,诚未可阙略而弗纪也。然必循名核实,考古证今,举其大而详其细,然后可以信今而传后。”记史的目的是“昭信”,不仅仅是让世人了解曾经发生过什么、自己从哪里来,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立身的根本,该往哪里前行。往小了说,志书中记载某地气候,老百姓读了,便知避寒就暖,防疾治病,用以指导生活。天文、地理、宗教、官署、嫁娶等各种信息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从文字中所记录的一幕幕真切的历史场景中,领略湘西州先民的生活百态。

在湘西州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传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世代族居生活,是相对闭塞的农业文明的一部分,却生生不息地孕育了传统文化之根。一切文化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一个个充满鲜活感受力的人与物,世世代代热血湘西儿女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个体、族群之中的人文关怀、价值理念以及风土人情,在书中频频闪耀。

此次湘西州图书馆译注《乾州志》,是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惊鸿一瞥,让这本经典志书,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的泛黄故纸堆,而是走出深闺,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现代生活的轨道和人间烟火气息。典籍文献中的文字“活”起来,从此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作者的二次创作,与原著产生了不同凡响的交集,特别是对于湘西州悠久而不平凡的历史文化遗产,作者在本书中进行了探寻、品味、思考,并融入了他独到的见解。志书中有大量赋役、户籍、官署、兵将等数据,保留了许多相对原始的真实材料,如户籍人口、乃至某一任官员的政绩等,对于地方历史的研究者不无裨益。另外,作者就原书进行了阐释,可以吸引更多本地人来了解本族历史,知晓脚下这片土地三百来年的流变,不少人小时候有听长辈讲家族史、讲村镇史的经历,而阅读本书后,或许可以向后辈讲述更久远的历史:一边抚摸乾州古城的青砖,一边向儿女讲述先人奋斗的过往,想想都应是不错的经历。

本书严格誊录了乾隆本《乾州志》的原文,并保留下原书中珍贵的插图(星野图、舆图、城图、八景图),还原了志书的全貌,不仅对重要历史人物及典故进行了注解,也简明流畅地对原文进行了翻译,以帮助读者阅读。该志书涉及范围广,历史跨度大,译介工作难度不小,本书却考证严谨细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志书中的文章,编者基本都做了拓展阅读(档案类文章除外),如针对王玮序文做了生平介绍,针对乾州星野文章做了星象方面的解读等。作者探索不同篇章背后的精彩故事,展现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内容的层次感和立体性,突破了传统译注的单一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与历史、传统再次沟通,让我们对原志书有了更通透的理解,这自是作者的再创作心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弥足珍贵。

因乾州独特的地域因素,该志书有大量篇幅在记述清兵和红苗的冲突以及清廷对红苗的治理,尤其是第四卷的《红苗归流始末》,详细记录了从商周时期一直到清朝,中原王朝与边地苗人的纷争与融合,如东汉武陵郡守应奉摒弃武力而用安抚之策,很快平息叛乱,汉朝也在黔中地区设置了三十六个羁縻州,笼络和安抚当地苗人,此后历代的主要政策便以安抚为主。另外,书中还提到元朝出征爪哇和交趾时,也从这里征调军队。明朝征剿东海倭寇也从这里调兵,当时官员还担心路途遥远,唯恐生变,建议取消调兵。总体来说,对于想了解苗疆冲突和湘西兵政历史的专家学者,《乾州志》必定是不可错过的史料。

鉴古知今,彰往察来。湘西州图书馆组织译注乾隆本《乾州志》,康朝晖先生凭一己志趣才情,以叙述条理清晰,考证翔实,完成了一件有益于独特地方文化传承,乃至民族文化传承的大事,引领读者去倾听远去的族人、脚下的土地曾经的故事,了解它们曾经是怎样与历史人文及广阔的世界建立联系,见证了族群的成长及生命智慧,这部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雍正六年(1728年),刚到任的乾州同知沈元曾发现当地没有孔庙学宫,只有一座孔子牌位供奉在佛像旁边,他很是心焦。第二年,沈元曾带头捐款,当地武官、学生及百姓纷纷出钱出力,修筑起乾州城第一座学宫,大成殿、月台、拜墀、甬道先后建成,乡贤祠、名宦祠、泮池、棂星门、影壁等一应俱全,着实是一项文化盛举。后来,该学宫培养出了许多人才,也历经了数次毁损和重修,如今作为景点和展览馆延续着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湘西州图书馆译注《乾隆乾州志》,作用和当年沈元曾捐建孔庙学宫一样,也是湘西州文化长河中的一次修缮,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这份文化的重生,不仅筑牢并增强了湘西州文化自信的基石,更激发了湘西民众对本土文化的深切认同与无限自豪。希望这本志书保持原本的魅力,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红网

作者:任重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54/68/1537755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