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阳楼全景。岳阳楼供图
四十年前岳阳楼的那场落架大修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文/付淑华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而闻名天下。去年以前我对岳阳楼的认知和大多数人一样也仅仅限于以上三点。
2024年是岳阳楼落架大修重新开放40周年,市里决定举办相关庆祝活动。为配合活动的开展,我承担了岳阳楼落架大修40周年回顾展的策展任务,期间查阅了大量与大修有关的资料。当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一张张斑驳的照片呈现在我面前时,40年前那场举全国之力修葺岳阳楼的旷世壮举、国人面对它的敬畏之心以及工程参与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总想写点什么来纪念一下,但因事务缠身一直未能如愿。
今年,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在岳阳举行,我有幸主持了岳阳楼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布展工作,在与专家们一次次的交流碰撞中,落架大修时的那些人那些事又再次和我不期而遇。历经岁月的沉淀,40年前的那场落架大修到底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呢,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二。
专业的坚持为我们留下了引以为傲的纯木名楼
新中国成立后,岳阳楼有过多次修葺,但因各种原因并未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岳阳楼已是破败不堪、满目疮痍。1983年-1984年,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岳阳楼迎来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落架大修。大修工程于1983年3月15日开始,1984年1月26日重新组装完毕,历时十个月,当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为增强岳阳楼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维修前,设计单位提出以钢筋水泥框架结构代替木结构,并完成了《岳阳楼施工图》。岳阳楼大修工程领导小组对维修方案进行了慎重研究和反复论证,为保存岳阳楼的历史文物价值,决定摒弃钢筋混凝土结构维修方案,提出严格按照岳阳楼原有规模和结构,尽可能地保留原有构件,恢复清代纯木结构建筑风貌和风格的维修原则。此举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强调一定要坚持“整旧如旧”,尽可能保存古代原构件,非更换不可的也要用原件同样的材料,照原样复制。然而,当落架拆卸完毕,发现全楼木构件十之八九被不同程度蛀蚀或腐坏后,设计单位的部分技术人员再次提出混凝土框架结构维修方案,大修办的同志却不同意。在两种意见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施工单位为赶进度已按设计图纸将立柱钢筋框架扎出了地面。此时,国家文物局指派工程师李竹君来到现场,检查鉴定拆卸的木构件后,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最后决定用纯木结构维修方案。大修办立即命令施工单位将扎出地面的钢筋框架全部锯掉,对落架拆下的木构件分别采取保存留用、整修加固和复制斢换三项措施,使55%以上的古代材料得到保存,40800多木构件中保留使用20500余件,修补翻新2040余件,复制斢换18000余件。整座建筑的梁、枋、檩、柱、斗拱、卷棚龙骨、门窗以及楼梯、栏杆、屏风等都采用纯木结构,闩缝对榫,相互咬合,结为整体。1984年1月,一座原汁原味、纯木结构的岳阳楼重新屹立在巴陵古城墙上。
我们很难想象,当时在施工图都已完成的情况下,有识之士是通过怎样的努力才改变了既定方案?在立柱钢筋框架都已露出地面的情况下,又是怎么样的勇气和担当去推倒重来?从现有的档案资料中我们很难找到他们据理力争、力挽狂澜的只言片语,但其中的艰辛肯定非同一般。喧嚣沉寂,名楼伫立。为这些人的专业精神和执着点赞,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一座钢筋水泥浇筑的现代楼阁,而非真正意义上独具特色的纯木结构古建筑了。

落架大修前的岳阳楼。岳阳楼供图
精湛的技艺为我们留下了巧夺天工的古建瑰宝
岳阳楼的修缮可以说是精益求精,时任国家文物局文保所工程师李竹君和原湖南省文化厅文物处文道义,在竣工验收会上表示,岳阳楼的大修,无论结构、木活、石活、瓦作、油漆,都是成功的,达到了“目前古建维修的第一流水平”。
岳阳楼落架大修所需的各个工种都经过严格筛选:木活由有50年古建经验曾维修过三醉亭和仙梅亭的老木匠李细清担任主墨师;瓦作保证有4名五级以上泥工操作;石活由经验丰富的石匠承担;油漆则由参加过天安门、故宫三大殿等古建修复工程的北京市崇文区二建公司古建队25名油漆工组成。大修办还聘请国家文物局文保所工程师李竹君、省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曾子泉为技术指导,对重大技术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各工种对待工作都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整座楼的木构架榫卯吻合,不用铁钉;瓦顶组装灰背严实,档匀垄直,屋面曲线造型优美;主楼平台和楼内青砖,除朝下的一面外其余五面都要磨平;油漆彩绘采用首都古建筑中全套“十三太保”“一麻五灰”等传统油漆工艺,平滑如镜,色泽古雅。梁柱、门窗、栏杆、望柱上的珍禽异兽、名花奇卉、神仙人物、戏剧故事,雕琢精巧,金碧辉煌。
大修后的岳阳楼,巍峨屹立于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再现了昔日红墙黄瓦、盔顶飞檐、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的古朴雄姿,充分显示了中国古建筑学、工艺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艺术成就,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的重要实例,登楼者赞叹:天下胜景此最雄!

油饰施工场景。岳阳楼供图
严谨的态度为我们留下了史实互证的重修时间
岳阳楼落架大修有一套严格的工作标准和流程,落架拆除要求做到先上后下、先内后外,对拆下来的构件需分层分类分向编号堆放,经技术鉴定后再决定取舍。落架拆除时对每一个构件都小心翼翼、呵护有加。正是由于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高度负责的工匠精神,拆除时在与一楼支角柱相连的挑檐枋前端,发现了一块装饰性雕板,正面雕有兵书图案,背面刻有“大清光绪六年五月十三日旦”字样。
岳阳楼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历史上有记载的重建或修葺达50多次。清光绪《巴陵县志》记载“光绪五年,楼基折裂。六年,知府张德容拨茶厘及捐项改修,移进楼址六丈有奇,左仙梅亭右三醉亭皆加于旧,前面驳岸雉堞亦加坚筑,费二万余金,楼复旧观。”据此认为,落架大修前的岳阳楼乃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修,但因无相关实物佐证此说略显牵强。这块雕板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史实互证,确证了岳阳楼最后一次重修的具体时间。

岳阳楼拆件堆放位置图。岳阳市档案馆供图
全国的支援为我们留下了勠力同心的修葺佳话
岳阳楼的维修牵动着人们的心,各级各部门都竭尽所能为岳阳楼维修提供技术和物质上的支持。原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从山西省大同市抽调专业人员协助大修工程技术人员将主楼上下内外的每一个构件,逐一实测、绘图、编号、摄影,为落架大修做好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工厂和部队从东北和广西送来了大批的红松和楠木;上海和岳阳的工厂及时提供了加固木构件的化工原料;武汉市派来了白蚁防治师,运来了防治白蚁的药物;南岳衡山文物管理部门派出了化学加固技术人员;中央和省里派出工程师到现场详尽地指导基础工程和化学加固。
岳阳楼的大修从落架拆卸到立柱组装、油饰彩绘全面完成,用时仅10个月零11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高技术难度的古建维修,如果没有全国各地的技术和物质支持,仅凭一个小小的地市力量,是绝不可能实现的。

1984年5月1日,岳阳楼重修竣工典礼。岳阳楼供图
“以匠心,继传承”,身怀工匠之心,则所向披靡。
岳阳楼的落架大修,凝聚了国内古建专家和老工匠、老艺人的心血。上至各级领导,下至普遍技术工人,以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严格遵循“整旧如旧”的文物维修原则,准备充分、分工明确、步骤严谨、技术雄厚、精益求精,向世人还原了一座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千古名楼。
向40年前参与这一伟大工程的人们致敬!

付淑华,岳阳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
来源:红网
作者:付淑华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