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影留念。
去北京,回“娘家”
——湖南作家杨远新出席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周活动侧记
文/李佳
我要再写10885天,以报答娘家对我的厚爱
十月的北京,阳光洒满每张笑脸、每片树叶,就连握在手里的风都是暖融融的。
2025年10月15日-19日,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朋友,欢迎回家”作家周“入会三十年,说说心里话”主题活动在京举行,37位来自全国各地、加入中国作协时间超过30年的作家朋友汇聚一堂。湖南作家杨远新受邀出席作家周活动,其妻、二级作家陈双娥也应邀一同出席。这是一场不受江河山川阻隔,互相奔赴的聚会。
中国作协举办“作家朋友,欢迎回家”活动周的目的,是既把37位资深作家、会员朋友请回到中国作协这个“作家之家”,一起聊文学创作、讲文学故事、谈文学梦想,共同凝聚起“作协一家亲、文学满园春”情感与共识,又对37位作家入会30年为中国文学贡献出的精彩篇章,为中国作协增添的沉甸甸的荣誉和厚重的荣光给予褒奖,对37位作家的开拓、创造与付出,才华、心血与坚守作出表彰。
10月16日9时,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举行。欢迎仪式上,播放了中国作协录制的短片“我们的文学时光”,集中回顾和展现了37位资深作家的文学往事。
中国作协领导张宏森、吴义勤、邱华栋、胡邦胜、李一鸣为37位作家颁发了中国作协特别定制的专属入会纪念牌,上面镌刻着大家迄今为止的入会天数。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为杨远新授牌。牌上镌刻:
今天是您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第10885天,您以优秀作品,点亮万家灯火,我们以文学名义向您致敬!
杨远新接过别出心裁的专属入会纪念牌,百感交集,当即表示:“我要再写10885天,以报答‘娘家’对我的厚爱!”
授牌仪式之后,大家集体参观了“山河迹忆——手稿里的抗战中国”展览、“歌以咏志 星汉灿烂——新时代文学成就展”、“‘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设展。
用作家的眼光观察生活,以警察的情感丰富文学
10月16日下午,中国作协举行作家活动周之“说说心里话:我和我的文学”活动专场。
现场,37位资深作家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个红色的竖条形盒,上书四个正楷黑体字:时光档案。抽开盒子,里面是30年前自己填写的《中国作家协会入会申请表》,上面盖了一枚蓝色的横条形印章,内容为:“作家活动周留念(复印件)。”上面镌刻有中国作协的寄语:“您的文学经历文学生涯,是中国作协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您的文学起点,已被时代郑重记录和珍藏。” 这份礼物勾起了作家们对自己文学往事的回忆,共同怀想起文学生涯启程之时的梦想初心和青春过往,以及对未来文学的憧憬,纷纷向“娘家人”叙说自己的心里话。
杨远新说:“中国作协是中国文学的最高殿堂,是中国作协会员的‘娘家’。世间最亲娘家人。我的家乡有句妇孺皆知的俗语:说起回娘家,两腿像杨叉。我从长沙乘坐高铁进京,途中不断地暗暗吟唱:车过湘江、长江,好像飞一样,娘家啊,我回来了!我看见你正张开双手,欢迎回到你膝下的儿郎!”
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他接着说:“我今年72岁,但因为文学,我感觉自己才27。”杨远新此话一出,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杨远新用生动的湖南口音如数家珍般地列举中国作协对他的关怀培养:“感谢中国作家协会推荐,我成功考上武汉大学作家班,由农民作者,向学者型作家迈出了关键一步。毕业后,我从武汉大学分配到湖南省公安厅《当代警察》杂志社任编辑部主任、副总编、副编审。”
“感谢中国作家协会吸收我入会。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是申请入会一次性成功。而我则不是,1994年我已出版4本作品集,信心满满地申请入会,但未获批准。我的介绍人未央老师,专门给作协领导和创联部领导打电话,介绍我的情况。今天我要特别感谢束沛德书记和孙德全主任。我那时在宁乡县公安局担任分管刑侦的副局长兼严打办主任,到处办案,很难与我联系上。记得一天很晚回到家,接到束沛德书记的电话,他详细了解我的创作情况,鼓励我不要泄气,再次提出入会申请。孙德全主任专门打电话给我,指导我如何写好入会申请,如何填表。1994年、1995年,我又连续出版了两本新书,并有儿童小说集《落空的晚宴》获全国第二届儿童读物奖,依然在未央、谢璞老师的推荐下,实现了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梦想。”
他深情地说:“一路走来,我的体会是世界因文学而美好,人类因文学而可爱,社会因文学而和谐,我本人因文学而善良。所以,我的座右铭是:爱天下所有善良的人,被天下所有善良的人爱。”
他表示:“我要继续创作,坚持用作家的眼光观察生活,以警察的情感丰富文学。探索纯文学与公安文学的完美结合。四大名著《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在我眼里是完美的公安文学。因为所涉及的生活无一不是社会治安,无一不是国家稳定。所以,我和妻子陈双娥、儿子杨一萌历经数十年创作,五易其稿的240万字长篇小说《春柳湖》,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就是探索纯文学与公安文学有机结合的结晶。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张策先生看出了我们一家三口在这方面的探索,在相关文章、相关场合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鞭策。”
杨远新充满信心地表示:“参加了这次回‘娘家’的活动,更加坚定了我一个信心,那就是要把湖南第一创作家庭建设好,出精品、出人才。目前,我和老伴陈双娥(二级作家)、儿子杨一萌(湖南省作协会员),儿媳李佳(曾为新华社记者、编辑、主播),都在写短篇的同时创作长篇小说。长孙女、二孙女坚持用英汉双语写作,发表了可观的诗歌、散文,长孙女的自由诗《破碎的宝石》,获得了加拿大政府青年部的一等奖。8岁的孙子酷爱写童话,已经发表了三篇。我的目标就是让儿孙辈接过我和老伴陈双娥手中的接力棒,将文学事业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不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这一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最后他含情地说:“此前几十年,我来北京参加过各种各样的会,今天的会与前面的会比较,于我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我特意按照公安部颁布的人民警察退休后可着装出席重大节庆活动的规定,一身正装参加今天的会议。这是我退休12年来第一次着装。可见这个会议在我心中的地位。在此,我要对中国作协大声地说:回‘娘家’的感觉真好!”
37位作家数十年来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远非简短的分享所能道尽。尽管如此,还是能从中看到37位作家与文学相伴的珍贵岁月,触摸到他们历久弥新的文学情怀。这份对文学的赤诚,在今天依旧令人动容,也让更多人深切感受到文学的温度与力量。
当天晩上,又一场别开生面的“好缘夜话”专场活动举行,将作家活动周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团聚在“文学一家人”的精神高地,温馨家园
接下来的两天里,相继举行了“文脉华滋”“文学雅集”“大戏看北京”“文学一家人”等形式多样的文学活动。
在17日下午的“文学雅集”活动专场,杨远新与安徽女作家金萍作为作家代表,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签名版图书。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从杨远新手中接过沉甸甸的长篇小说《春柳湖(全四部)》,这是他与妻子陈双娥、儿子杨一萌两代人接力,数十年创作的结晶,202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王军向他颁发了入藏证书。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左)接受杨远新(右)捐赠的《春柳湖》(全四部),并向杨远新颁发入藏证书。
杨远新系湖南省汉寿县人,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因文学创作成绩突出,被录用为汉寿县革命文化站干部,曾在县创作组、县文联从事文学创作和联络工作,创办《沧浪》期刊,策划组织第1至4届沧浪笔会。后借调《小溪流》任编辑、记者。1988年经常德市文联、湖南省作协、中国作协层层推荐,成功考入武汉大学作家班。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公安厅,担任《当代警察》编辑部主任、副总编、副编审。相继从事刑侦、人口与出入境管理、政工人事、青少年犯罪研究等工作。创作出1800万字中长篇侦探小说、公安纪实文学、散文和报告文学,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春柳湖(全四部)》(与杨一萌、陈双娥合著)、《险走洞庭湖》(与陈双娥合著)《杨远新文集》(18卷)及《百变神探》《红颜贪官》等。曾获国家图书奖、编辑奖、金盾文学奖、湖南文艺创作奖、湖南儿童文学奖等。散文《我的祖母》入选大学教材。长篇小说《春柳湖》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18日下午2点半,作家们乘车来到中国作协机关大楼参观。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带头攀登每层楼,从楼道的这头,款步走到楼道的那头。他指着悬挂楼道两侧墙壁的一幅幅照片,介绍照片中的主人。“这是周立波!”“这是赵树理!”“这是柳青!”“我们刚刚为严文井先生举办了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他说:“在这里,我们能时刻感受到心灵的活跃和生机,这种脉动是文学的力量,也是作家们的精神所在。”他说:“我们很荣幸在这栋楼里办公,能够随时与前辈作家作精神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参观结束后,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的主持下,“回家”的老作家们与鲁院高研班学员开始了“文学一家人”的坦诚对话。
活动现场,大家还互相赠送了书画作品,“回家”的老作家们与鲁院高研班学员互赠书法、绘画作品。诗人郭新民特意为此次作家活动周创作了一首古体诗:“金秋载誉上京华,文苑旧巢话岁嘉。历尽苍苍耕沃土,新程再续锦云霞。”他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将其赠予中国作协。
杨远新、陈双娥夫妇抓住机会,不仅与各位作家合影留念,还请每一位作家都在留言簿上题写至理名言。这是他俩几十年里每逢参加大大小小文学活动坚持必做的一项工作。目的是永葆文学初心和文学活力,始终做一个对文学热情不减,敬畏不变的热血青年。
陈双娥,二级作家,系湖南汉寿县人,毕业于湘潭大学,长期从事文化、广播、财务和行政管理等工作,退休后独立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反绑架》《大追捕》,并与杨远新合著《义与法的冲突》等十多部著作。迄今仍笔耕不辍,近期红网、作家网、新湖南、潇湘晨报、走向、华侨新报相继发表其新作《柚子念》《母亲的眼光是最温柔的导航》《我知道今天你会来》《加勒比海明珠上的圣诞宴》等,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艺术魅力获得广泛赞誉。
作家周活动时间虽短,但给作家们增添了无尽的源泉。三十余年,对人生而言,将将而立,正值青春。对37位作家来说,中国作协会员不只是一个符号和标签,它代表的是岁月无法湮没的他们对文学的挚爱与坚持。
杨远新、陈双娥夫妇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吸沅水之精华,纳洞庭之灵韵,方能创作出散发菱荷之洁艳,鱼米之芬芳的好作品。从北京归来后,他们回到了位于西洞庭湖畔的老家。在那里,他们投入到了长篇亲情散文《铁肩柔怀》和长篇小说《春柳湖右岸》的创作中……


李佳,女,汉族,1981年生,湖南长沙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历任北京电视台记者、专题片制作人,新华社记者、编辑、主播。现从业自媒体。曾发表大量新闻作品和专题报道,出版58万余字的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
来源:红网
作者:李佳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