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抗战的影像之光
——评电视剧《阵地》
文/张斌
电视剧《阵地》以“在战场之外讲战争”的新视角全景式地呈现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界开展的“没有硝烟”的精神抗争。该剧以上海沦陷、《救亡日报》迁往桂林为起点,系统描绘了1938年至1944年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众多文艺界人士通过报纸、舞台、画作、音乐和教育等方式激发民族意志、传递抗战必胜信念的历程。
以笔为枪:风起云涌的文化战场
“拿起你们的笔,把它当作枪,在文化的战场上抗击敌人。”
《阵地》在真实历史基础上进行适度艺术加工,以重点历史事件为节点,既勾勒出战时局势的错综复杂与危机四伏,也呈现出这一背景下文化阵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盛况。
此时,国共第二次合作维系着脆弱的“政治平衡”,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党争不断,汪精卫投降势力暗流涌动;日本“笔部队”在文化领域大肆侵略。文化界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抗争成为重要战线。《阵地》以《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的史实为主线,串联起郭沫若、夏衍、田汉、徐悲鸿、丰子恺、陶行知、巴金、张曙等一批文化名人,同时虚构了任素宁、韩大勇两位一文一武、并肩成长的青年形象。虚实两条叙事线交织,既展现了文化巨擘的时代重任,也映照出普罗大众的成长轨迹。
《阵地》将文化抗战运动与正面战场和隐蔽战线交织并陈。镜头一面深入前线,展示淞沪会战、长沙会战等时局变幻,另一面记录李克农、谢和赓、杨东莼等人斡旋于桂系地盘、联络员安娥多次前往上海秘密接应的地下活动。统一战线为文化工作的开展争取了条件,隐蔽战线为进一步夯实文化阵地提供了保障。

文以载道:家国情怀的文化战士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我们负着历史使命的文化界,要站在民众的面前,领导抗日救亡运动。”
复杂的文化战场需要能够扛起救亡大旗的战士,《阵地》汇集了抗战期间百余位文人志士,在和而不同中凝聚共识,刻画出他们以文载道、以艺铸魂的家国担当。
面对民族危亡,这群文艺工作者完成从“文人”到“战士”的转变。他们以笔为戎,将个人与民族命运同构,成为民族精神的召唤者、凝聚者和记录者。新闻舆论上,《救亡日报》在轰炸废墟中一次次复刊,成为不倒的精神旗帜;戏剧舞台上,《一年间》《屈原》等剧目轮番上演,以“场场爆满”的声势振奋人心;炮火前线处,臧克家在战壕里笔耕不辍,为牺牲者留下血泪见证。《阵地》揭示了文化、精神支撑在抗战中的巨大作用,这些文艺工作者用文艺为民族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防线。
此种精神阵地的构筑,是延续中华文明根脉的自觉。抗战是为民族存亡而战,也是为文化身份而战。战乱摧残教育,陶行知便在七星岩洞中办学,播撒抗战教育火种。教育之外,对本土文化的改革与发扬亦是阵地建设重点。马君武、欧阳予倩改革桂剧,推出《梁红玉》让本土剧种重焕生机;秦似开办杂文刊物《野草》,发扬民间文学魅力。这种在绝境中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革新,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有力见证。
在统一战线引领下,《阵地》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骨干的领导力和组织力,也刻画了大批民主爱国人士的挺身而出,群像式描摹生动诠释了文化人“殊途同归、共赴国难”的时代使命。

扎根现实:凝心聚力的文化策略
“只有文化上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
《阵地》不仅记录了文艺工作者的奋斗图景,更呈现了文化阵地建设的实践路径。首先,文艺作品必须回答“为何而作”,唯有贴近现实、扎根群众才能以情动人。王鲁彦在巴金、夏衍开导下从“书斋梦”中惊醒,深入底层现实寻找写作思路,说明文艺不是象牙塔内的自我抒情,而是必须与时代同构。
在这种创作思潮引领下,一批与抗战密切相关的音乐、话剧、电影、绘画形成立体救亡叙事。在战火中,作品传播更是“舆论战”,谁的声音先传出去,谁的立场就先被听见。当日本“笔部队”试图利诱秦瑜拍摄电影进行文化侵略时,安娥等人冒险将其解救回桂林排演《一年间》,实现文化反击;当温江枫之流“文艺与抗战无关”和投降论调泛起时,夏衍等人立刻组织会议撰文驳斥,捍卫思想高地。
《阵地》所再现的文化抗战历史、塑造的知识分子群像及凝聚的文艺抗战策略,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当下文化阵地建设提供了启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唯有赓续前辈风骨,扎根现实土壤,以精品力作回应人民与时代的呼唤,才能为激荡时代筑牢精神根基。

(本文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授权发布。本文刊发于《中国艺术报》2025年10月31日第6版)


张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张斌
编辑:施文
 时刻新闻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