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作者供图
又到中秋时节话月饼
文/楚国良
物换星移,又是国庆,又迎中秋,明月婵娟,天上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现在对什么节日都没有期待,相反有些惶恐。节日来临,徒增惆怅,为了应景,就谈谈月饼吧。
中秋佳节吃月饼,向来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月饼既是一种团圆的象征,也是一份美好的寄托和平安的祝愿,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深深地根植进了我们的血液里。
但因为月饼是标准的高热量食品,所以不宜多吃,并且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好吃的东西太多。所以,人们对吃月饼的兴趣已大大降低。现在,每到中秋,大家都是象征性地买一些月饼馈赠给长辈、亲友,寓意一份团团圆圆的喜庆,一个和和美美的心愿。
我们湘潭的月饼以酥式(又作苏式)月饼为传统月饼。酥式月饼的馅以糖为主,有桂花糖、五仁等多种,间或有豆沙和莲蓉。其酥皮薄而多层,用面粉烫成,脆而易碎。酥皮脱落成碎片,人们戏称其为“脚板皮”,虽不雅倒也十分形象。吃酥月饼,店家常打出“随蒸随卖,吃热月饼”的口号招徕顾客。因此,家中买回冷月饼有时也蒸热吃,一是其味道好,二是避免掉酥皮。“酥月”出售时称“生油月饼”,一斤四个的称“四个头”,还有“六个头”“八个头”两种,以“六个头”最多。广式月饼以馅的花样多取胜,有取代传统的酥式月饼之势。
苏式月饼呢,其特点是工艺精细、口味清淡、质感细腻、回味绵长。它的饼皮不似广式月饼的重油重糖,馅料也不似京式月饼的粗犷豪放,它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精致与优雅。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说:“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他这一个“酥”字,道出了苏式月饼的灵魂所在,甚至有一种说法,苏式月饼确切的名称应为“酥式月饼”,代表其“酥松易化”的口感。最终,因为它起源于制饼业发达的苏州,才终于得名“苏式月饼”。
广式月饼,“重油、重糖、皮薄、馅多”,加之馅料和配料极为讲究,所以,广式月饼吃起来特别绵甜可口,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你在品尝广式月饼时,不妨搭配一杯醇浓的铁观音,或是一杯清香的茉莉花茶,边吃边饮,定会让你倍感滋味的甜美与生活的惬意。
我出生于1962年,当时条件十分有限,饭都吃不饱,我的衣服是哥哥们穿小剩下的,补丁摞补丁,鞋子也露着脚指头。在我的记忆里,从小没吃过几次月饼,反正我不记得我爹娘买过。吃过几次也是在三伯伯家吃的。
我至今记得,应该是20世纪70年代时,大哥楚美林从梅塘坳的三伯伯家拜节回来,带回两块月饼。给了我一块,自己留了一块,藏在家中米桶里。趁着大哥外出劳动的时光,我居然又偷着把大哥藏在米缸里的那块月饼也吃了。等到大哥想尝尝月饼的味道,月饼没了,他当然知道是我偷吃了,举起拳头几秒后又只好无奈地放下。每当想起这事心里就难过,悔恨自己太不懂事,自己怎么就这么嘴馋自私呢。我暗暗发誓,从此不再碰月饼。
一块月饼的真实故事,已过去50多年了。2012年,年近67岁的大哥离我们而去,至今也已整整10多年了,儿时心中的那份愧疚始终无法释怀,只剩下无尽的思念。
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如今的日子富足而美满。不光是月饼,想吃什么,没有买不到的,一应俱全。一晃50多年过去,我也光荣退休了,白天看看书,带带小外孙,吃过晚饭就出去散步锻炼,悠闲的时候在电脑上写写文章、去茶楼喝喝茶,过着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
早几天,路过湘潭雨湖公园,特意去义和斋买了几斤月饼、几斤灯芯糕送朋友。打开传统的四方形纸质包装,一股酥香扑鼻而来,最上面是一层芝麻,外层香脆,内层甜糯,馅料里有花生、桂花、瓜子仁、冬瓜糖、金桔子、胡椒、葱,咬下去甜而不腻,口感极佳。又因为我退休后参加诗社活动,并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于是一时兴起,写了篇《义和斋生油斋月饼赋》,赋曰:
蟾宫桂影婆娑处,嫦娥遗落玉盘酥。吴刚斫桂成蜜馅,万户捣衣作饼模。传说自唐玄宗游月宫后,胡饼易名“月饼”,宋时苏子“小饼如嚼月”更添风雅,至明清已成中秋定俗。湘潭生油月饼承百年技艺,融苏式酥皮与广式五仁之妙,更以猪油点睛,恰似银汉倾泻一斛秋香。
东坡吟“饼饵甜于蜜”,杨万里赞“月饼堆盘月样圆”。古人以饼喻月,今人以月寄情。义和斋匠人揉面如抚琴,将《楚辞》“蕙肴蒸兮兰藉”的馥郁,化作芝麻核桃的层叠诗行。一枚月饼半卷宋词,咬开便是“八月中秋月正圆”的平仄。
陈皮柚皮理气化痰,坚果五仁滋肾养元。湘潭月饼非徒口腹之享,实为养生妙品。银发者食之健脾,稚子啖之开胃,游子怀之解乡愁。三十万销量见证百姓青睐,百万产业链滋养一方水土,诚乃“金齑玉脍不足贵,最是人间烟火味”。
面粉起墙纳天地精华,糖油交融酿岁月甘醇。260度烈焰淬炼十六分钟,方成就九重酥脆。打孔如星罗棋布,刷蛋似金缕加身。冬瓜糖染就琥珀色,桂花蜜凝作月光魂。此般工艺载于民国市志,今人改良更胜前人,可谓“百载炉火传酥韵,一味匠心胜醴泉”。
义和斋三字重若千钧,非止商号,实为文化薪传。苏派技法邂逅湖湘滋味,成就“酥不腻口,甜不掩香”的独绝。当年斋作坊廿一家竞艳,今朝唯此味独占鳌头,恰应了“江山代有佳饼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楚史公赞曰:
月本千秋客,只年年律吕,史牒宜诗,曾复中华驱鞑虏;
饼犹梦里香,合落落窗棂,田园如画,永辉故里乐轩辕。
楚国良,湘潭县人,1962年4月出生。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湘潭市作家协会会员。湘潭市委党校退休干部,四级调研员。文章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领导科学》等权威报刊上发表,曾获《人民日报》“襄轴杯”调研报告征文三等奖、《光明日报》“创先争优”理论征文二等奖。著有《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研究》《湘潭民俗风情概说》《印象湘潭》《中华诗词写作概论》,先后主编或参编《晓霞之子》《今日梅林》《青山文史》《谭家山文史》《响塘文史》《云湖文史》《九华史话》和《最忆不老斋一一纪念刘多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诗文集》等文史资料。
来源:红网
作者:楚国良
编辑:石凌炜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