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城一卷诗,山水万古琴
文/木兰
大概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读到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其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冰清玉洁、超凡脱俗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即使数十年未有吟诵,却时常能脱口而出。但人往往会有认识上的偏颇,那便是固执地认为:美丽的风景在远方。我也难免于俗,所以我从来不去探寻芙蓉楼到底在哪儿,想当然地断定它的地理位置肯定离我很远很远,至少不在湖南境内。
直到2012年文友们带我去了黔阳古城,才知道古城内也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芙蓉楼,从怀化市区出发仅需一个小时的车程。至此我才算真正地从一首诗里遇见了芙蓉楼,又从芙蓉楼遇见了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黔阳古城。黔阳古城在唐代为龙标县,宋元丰三年置黔阳县,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因其地处黔水之北,故名黔阳,后简称黔城。从认识黔城的那一刻开始,黔城就成了我心中最美的小城之一。
我喜欢和姐妹们穿着旗袍或是马面裙、唐制齐胸襦裙一次又一次袅娜娉婷地走在黔城的每个角落。从沅水岸边穿过斑驳的中正门城门,便仿佛遁入了时光隧道,鳞次栉比的窨子屋在摇曳的光影中或是迷朦的雨雾里浅唱低吟,气韵老旧。圆润光滑的青石板的边缘薄淡不规整,静静诉说着它的沧海桑田。其中竟然间或夹杂有绿竹石,到了下雨天,绿意更浓,像碧玉一样铺开的跳跃诗行,三三两两沁人心目。我们这些女子行走在街巷里,自然而然地成了撑着雨伞穿过雨巷的丁香姑娘,又像是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回到了明清时代、大唐盛世里的遗世佳人。我们也曾立于芙蓉楼前的那条河岸,看芙蓉楼门前的杨柳被风微微吹着,自唐代诗人王维写下《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以后,杨柳便成了送别的代名词,这芙蓉楼的杨柳即是王昌龄送别辛渐的离别词。“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杨柳用柔软的枝条书写了经年的离情别绪,轻拂着河面。站在楼前的送客亭,细细品读这位被贬谪的“诗家夫子”“七绝圣手”时为龙标尉的点点滴滴。“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在芙蓉楼前的码头,就在我们站立的码头,除了送别过辛渐,也送别过柴侍御啊,也送别过谪降于五溪的吴十九,“远谪唯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是王昌龄和吴十九的同病相怜,这些都是站在龙标这片热土上写下的送别诗。而在某一年的暮春时节,杨花的白薄薄碎碎地铺了一地,在月夜里发出晶莹剔透的光,子规在山野间不断鸣唤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谪仙人李白遥望龙标挥毫写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饱蘸深情地表达了他对友人王昌龄的关心、思念之情。又有“短棹沅湘路不迷,黔阳更在武陵西。平生志业轻千里,晚岁文章到五溪”,这是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文徵明遥念时任黔阳县的儒学训导凌震写下的《送凌震训导黔阳》,无论是龙标、是黔阳、还是黔城,它们都因人世间惺惺相惜的珍贵情感而变得有温度、有厚度、有质感、有念想,从遥远的时空鲜活地、炽热地传递到我们的面前。
因此,很多时候我和友人流连于沅水河畔,静静想象在这个曾经名字叫做龙标的地方,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各个时空浮动的一幅幅关于离别、唱和、觥筹交错、弦歌不绝的生动画面。有时候我们也会坐在码头,看春水浓郁,温柔地像泛着光的绿色软绸,几只渔船零散地停靠在岸边,迤逦的水草温柔地簇拥着船底,友人从码头俯拍我们,春水在我们的身后与我们的丽影缱绻,真的是美不胜收。
从黔阳县志看,古城过去有五座门楼,东门叫寅宾门,西门叫安远门,后于1939年更名为中正门,上南门叫做宣化门,又叫文星门,下南门叫迎薰门,北门叫拱辰门,五座门楼皆筑有暗堡。细心的你一定会发出疑问,为什么有两座南门呢?那是因为南方在五行方位划分中属火,火克金为财,因此南方具有生财属性,设两座南门,意即广开财门之意。这五座城楼均为两层的木质结构建筑,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红樑朱柱碧瓦。城墙上可以跑马,五门相通,城内巷道相连,气势磅礴。如今唯有从保存较为完整的中正门的面貌去想象它们过去的古朴大气了。有时候我们也会选择靠近沅水的上南门(宣化门)拾级而上进入街巷,尽管这里只剩下断壁残垣,软茸茸的青苔一寸一寸地侵袭红砂岩的石缝,大有占据半壁江山的趋势,却更增添了“今古悠悠,世事底那浮沤”的苍古余韵,令人油然而生历史的厚重感。
黔阳古城被誉为“江南古建筑博物馆”。除却芙蓉楼、除却五座城楼、还有九街十八巷,江西、长沙、安徽等同乡会馆二十七个,桐油、雕塑、药材等同业会馆三十个,十九座宗祠、六十座庙宇宫寺、五华里城墙、四十八口吊井、十三处码头等。每一条街巷均呈“丁字型”结构,据说这个构造很能迷惑住那些偷鸡摸狗之辈,往往他们在逃跑之际会误以为跑进了一个死胡同,而被百姓们瓮中捉鳖。
在这些街巷中,我们可以遇见十七岁就写下“远火渔村明灭处,隔江斜渡一行烟”的晚清名臣黄忠浩的故居,他自幼就读于黔阳县龙标书院,“远火渔村明灭处”写的是黔阳县十二景之一的“狮滩渔网”所在地,黄忠浩才思敏捷、博学多闻,官至湖南教育总会会长。我们也可以遇见湘渔老人邱开來故居“瑞锦第”,他曾于黔阳城北十五里烟溪打造月㳍园。清道光年间的黔阳县令龙光甸述其园景:“园中有堂曰毓庵、雕虎,轩曰戛玉、醉石、浪雪,亭曰仙月,楼曰醒严……”,光是听听这些名字就美醉了,自然而然联想到敲冰戛玉、秋月朗朗、梅放雪中、涧边幽兰各种各样的清雅幽谧。月㳍园之美闻名遐迩,南来北往的文人雅士均想争睹其貌,为一时雅聚之地,他们徜徉其中,梅雪之清,古柏之苍,苍松之劲,幽兰之远,青莲之净令他们尘虑尽洗,心神俱澈,才情喷薄而出,为月㳍园留下墨宝者不计其数,蔚然成风,若要追溯月㳍园旧人、旧诗、旧事,不经数年难成。当然,在黔城的街巷,我们还可以遇见春秋时期吴季札的后裔康熙年间黔阳县令画家吴伟故居,也可以遇见古代祭祀灶王之所的“竈王宫”、遇见楚风堂、万寿宫、钟鼓楼,还可以遇见明代进士王有为的故居等等等等,王有为在《游水口鳌山庵》中写:“鳌极天开巍柱石,龙标地挹展蜿蜒。当关揭表召诸福,励志修真复太玄。二水交流堪映带,群山环峙翠微连”,他的“二水交流堪映带,群山环峙翠微连”,不只是为后人徐徐展开黔阳如诗如画般的画轴,也似乎可以用来概括黔阳名儒从古至今连绵不绝、气韵天成的文脉赓续。
从诗词里寻到生长在黔城的真挚情感,寻到黔城的锦绣典雅,寻到黔城的千古文气,我还想寻一缕琴音。清道光十九年,黔阳知县龙光甸重修芙蓉楼落成,与会雅集中,清著名旅行家、画家路时春、官宦汤文垣分别以“平明送客适寄兴,冰心一片长悠悠。自负琴书爨败叶,当时未免忧跋涉”“清贫风味想当年,行李琴书共一肩”寄喻他们对龙标尉王昌龄高洁正直、清廉自守的精神品格的敬慕之情,从诗句中已然寻见,王昌龄当琴书兼修。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王昌龄在《龙标野宴》中真实记录了他在龙标的生活,展示了他乐观豁达的心胸:吟诗酬唱,诗酒自娱,弦歌不绝。“弦”是孔子“诗三百,皆弦而歌之”的弦、是七弦琴、是瑶琴,弦歌说的是边弹琴边唱歌。嵇康在《琴赋》中总结以琴修身能“导养神气”,达到“处穷独而不孤”的精神境界,王昌龄做到了。
也不知王昌龄当年弦而歌之的是《阳关三叠》吗?《阳关三叠》由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衍生而来,据说在唐代,每有送别宴必有《阳关三叠》,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代,以至到如今,五六百年以来,《阳关三叠》不但没有中断过,且曲调几乎没有更改过。
在黔城,一切皆有可能。因为在那里,我们都会遇见我们想遇见的:诗和远方。
作者简介
木兰,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4期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培训班学员、毛泽东文学院中青年作家研讨班第11期学员,湖南省第六届青年作家代表,曾为《怀化日报》“百草园”专栏作家、《贵州日报》“陌上清音”专栏作家。
作品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民族文学》《海外文摘》《散文百家》《美文》《民族文汇》《新民晚报》《长沙晚报》《贵州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社会报》《西藏日报》等。
来源:红网
作者:木兰
编辑:史凌松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