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志明/摄
耒水·诗之韵
文/方富贵 刘满元
耒水,宛如一条璀璨的丝带,静静地蜿蜒在湖南南部的土地上,孕育出一段段传奇与辉煌。它不仅是一条水道,更是一部流动的史书,一首永恒的诗篇,一片深厚的文化土壤。神农创“耒”,开辟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耒阳”由此得名,而耒水便沿着这片古老土地缓缓流淌,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繁华与沉淀。
站在历史的高峰俯瞰,耒水仿佛一条连接天地的纽带,连接着先民的辛勤与梦想。“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每一滴水都闪烁着大义神韵的光辉,每一处传说都蕴藏着深邃的哲理。它的水流,是天地间最纯粹的生命力,孕育着繁荣的商贸,也见证了无数英雄豪杰的足迹。
耒水发源于骑田岭的汝城、桂东两县,汝城境内的支流称“浙江”,桂东境内的支流谓“沤江”,两江在资兴汇合后名为“东江”,到了永兴为“便江”,直至永耒交界处的白马山才始称“耒水”。耒水由南向北,像一条血脉般穿越群山峻岭,蜿蜒贯穿耒阳全境,最后在今衡阳市的珠晖区汇入湘江。全长453公里,流域面积逾一万一千平方公里。
远古的耒水,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人迹。楚国令尹吴起开辟的南越商贸通道,打通了从耒水到南越的商路。秦始皇南征南越,沿耒水而行,扫平岭南,彰显着这条水道的战略价值。战火硝烟中,耒水孕育出繁荣的商贸,成为连接南北的黄金纽带。木帆船如星辰般点缀水面,东周末期,楚怀王赐鄂君启铜舟节,开启了舟楫之利的传奇。汉武帝时期,官船、民船纷纷上水,楼船、漕船成为水上战备与运输的主力。水域上,船帮繁密,合作与斗争交织。青洪帮、衡州帮,甚至地方豪强势力,都在水上演绎着利益与义气的交响。水路繁荣,带动了沿岸的码头经济,“三个半码头”“三个半口岸”,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璀璨光芒。
大河滩,耒水的第一站,是历史上重要的商埠。唐代已繁荣,古街古铺、古桥古庙诉说着千年故事。今日,这里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文化旅游的宝地。关帝庙宏伟壮丽,香火鼎盛。关公以忠义著称,被商界视为财神,民间敬为护佑平安的神祇。初一十五,庙会热闹非凡,歌舞升平,祈福迎祥。关公的忠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耒水儿女。
耒水流域孕育了无数历史名人。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将文明之光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西汉,张良归隐耒水畔万年洞,洞内空旷幽深,岩壁刻有“还我本来面目”,添一份神秘色彩,更有宋代李芮的“无械仙翁去,岩垂直钓台”,道出此地的仙韵与逸趣。三国时期,庞统曾任耒阳县令,以高效理政著称,至今流传“庞统断案”佳话;张飞率军巡查耒阳,处理军务,整顿吏治,留下传说。唐代,韩愈途经,创作《题木居士》等诗作,现存诗碑三处;杜甫避乱至此,留下不朽诗篇,葬于耒阳,成为文化的永恒象征。北宋,周敦颐任桂阳令时,于耒水支流悟道,创立太极图说,奠定理学思想根基,此地被誉为“中华理学发祥地”,耒水流域的吟弄亭、周家大屋,展现理学遗韵。明代,徐霞客游历耒水,惊叹“江口诸峰,俱石崖盘立,寸土绝丽”,在《楚游日记》中详述耒水水文,推动地理考察发展。
“江河不在其阔,在其文明承载力。”耒水的韵味,不仅在于水流的潺潺,更在于那一段段历史的沉淀,一次次文化的传承。只有根植于文化的土壤,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抗日战争时期,耒水之畔的大河滩人英勇抵抗倭寇,设立指挥部,浴血奋战。山川为证,血染的战旗飘扬在这片土地上,彰显着不屈的民族精神。那一幕幕激烈的战斗场景,犹如古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耒水,是一首永恒的诗,是一段不朽的韵。文明的传承,正如水流般绵延不绝;文化的魅力,犹如水中的倒影,清晰而深邃。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让我们静心品味这条古老的水道,在水的流淌中感受历史的深厚,在传说的回响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奔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耒水韵味,源远流长,激荡心灵。
来源:红网
作者:方富贵 刘满元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