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栏丨胡代松:诗咏晚清历史人物

来源:红网 作者:胡代松 编辑:施文 2025-11-04 17:03:56
时刻新闻
—分享—

50e54105-068e-4f45-9236-5d801e8eeafc.jpg

千库网_太阳日落夕阳黄昏摄影图_摄影图编号266874_副本.jpg

诗咏晚清历史人物

文/胡代松

晚清,一般指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这一时间段。它既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期,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终结期。中国社科院马勇研究员用“日暮途穷”几个字来形容这一时期,这当然没有大的问题。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在这短短的七十年光阴,一个独立、完整,傲立于世界东方的天朝上国,竟被西方列强打成了“东亚病夫”,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了衰亡的境地,走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用晚清重臣李鸿章的话说,那就是“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课本上近代史教育训练所告诉我们的: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顽强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这样的说法当然有其历史正确的一面,但这种宏大的叙事难免给人以抽象感。其实,历史的面相往往是多面的,晚清并不是只有此一面相,也并不就是一个不断沉沦与堕落的过程。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及工业化、全球化的裹胁,数代中国人,特别是他们中间的精英人士,无不进行了或消极或积极的回应,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地向西方学习,以期赶上西方、融入世界,以期能够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们有苦闷、有彷徨,但更多的是挣扎与抗争。而这其中最突出、最耀眼的一个群体,非晚清湖湘英杰群体莫属。这样一个群体,主要包括以陶澍、魏源为代表的经世派群体,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群体,以及以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群体。

这些封建士大夫中的佼佼者,因势而起、风云际会,在晚清这个历史舞台上谱写了一曲救亡图存的悲壮挽歌,形成了“天下督抚半湖湘”的人才盛况,真可谓“一时多少豪杰”。

对于这样一个英杰群体,无数学人进行过阐述分析,可谓“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宏大叙事多、考据研究多,总是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受和刻板模糊的印象。人物形象既不鲜活、又不可感、更不可爱。恰逢所在诗社布置的社课作业,要求写以“某某历史人物”为主题的七绝咏史诗,且要求人物以辛亥革命前已作古为限。很自然地,我便想到用诗咏晚清历史人物这一群体,来作为本期的社课作业。但这一群体实在太过庞大,于是我决定只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不求面面俱到,每一人物也只选取其最鲜明的特质来写,力求写出标识性,写出趣味性、写出诗意,于是便有了“诗咏晚清历史人物”这一组咏史诗。共计20人21首。

下面,逐一对其加以鉴赏评析,并简要交代诗中所写掌故,以期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这样一段历史以及这段历史中这些末世精英的挣扎与抗争。

咏陶澍

一双慧眼世称奇,西席东床望即知。

善荐英雄于草莽,湘才之盛筑其基。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陶澍这个人最为世人所称奇的是,他有一双善于辨人识人的慧眼。你看他选左宗棠为家庭塾师和选胡林翼作东床快婿,只需要望一眼就知道了。正因为他善于不拘一格地荐举失诸于野的各类英杰,所以才有了后来湖湘人才群体的蔚然而起,这一切实在是他老人家奠定的基础啊。

那么陶澍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写湖湘英杰为什么要从他最先写起呢?下面我们就一道来看看陶澍的简要生平事迹。

陶澍(1779年-1839年),湖南安化人,清朝嘉庆、道光朝重臣、学者,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历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两江总督。从政为官四十余年,清廉自守、治行优异、学识渊博、著述等身。

写晚清湖湘英杰,当然要从被誉为“晚清第一人才”的陶澍开始写起。因为如果没有陶澍的推荐提携,则湖南之人才不可能蔚然而起。

有“清史研究第一人”之誉的历史学家萧一山就曾指出:“中兴人才之盛,多萃于湖南者,则由于陶澍种其因,而印心石屋乃策源地也。”有着“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之称的魏源,号称“湘军三杰”的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等一大批人才,无不受其培养举荐并深受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其中尤以对胡林翼与左宗棠的举荐最为人所称道。这两人中胡林翼后来成了陶澍的东床快婿,左宗棠作了陶澍家的西席(其子陶桄的家庭塾师),而陶桄后来又成了左宗棠的东床快婿。

说到这里,有两则轶事不得不提一下,一是渌江夜谈。道光十七年(1837年),陶澍回湖南安化祭祖途中停留在醴陵,当地县令请时任渌江书院山长的左宗棠为陶澍撰写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见联后大为惊叹,主动约见时年26岁的左宗棠,并与之彻夜长谈,此后陶澍资助左宗棠发展,甚至与其缔结儿女亲家。这一相遇被视为左宗棠人生的转折点,为其日后崛起,建立不世功勋奠定了基础。二是慧眼识婿。在胡林翼还是一个8岁顽童时,陶澍就相中了他,“惊为伟器”,决定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胡林翼19岁时与陶澍之女完婚,“倒插门”住进了陶家。陶澍时任两江总督,对这个女婿真是好,给他延请名师,还亲自教他经世致用之学,终于将其培养成为了自己思想与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毫无疑问,这首诗的诗眼就在于“慧眼”二字,全诗紧紧抓住“慧眼”这两个字加以展开,从一个侧面用诗的语言反映了陶澍知人识人之能,举人荐人之贤以及对晚清湖南人才之盛的奠基作用。

咏林则徐

夜会孤舟烛火明,湘江谈话两心倾。

若无托付千钧重,哪得抬棺西进营。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林则徐与左宗棠在湘江长沙段的一条船上进行了秉烛彻夜倾心长谈,林则徐托付左宗棠“西定新疆,舍君莫属”,并移交新疆资料。假如没有林则徐的这一郑重托付,哪里会有日后左宗棠抬棺西进并收复新疆的壮举呢?

林则徐(1785年-1850年),福建侯官县人,嘉庆16年(1811年)进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主导虎门销烟,后遭构陷革职,遣戍伊犁。重获起用后,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一生遍历地方,治绩卓著,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具有启发作用。

林则徐虽然不是湖南人,但写湖湘英杰,绕不过林则徐,一是湘人陶澍对他的影响,二是他对湘人左宗棠的影响,都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印记。我们先看陶澍对他的影响。1814年冬,陶澍等人发起组织诗社,林则徐经友人介绍加入,二人遂成为诗友。1830年,陶澍任两江总督后即奏调林任江宁布政使,后旋任江苏巡抚,两人是上下级关系。陶澍十分欣赏林则徐的为人处事和才能,真格是“你办事,我放心”,凡入京觐见、回籍探亲扫墓,多由林则徐代行职权。1839年陶因病请求开缺,则推荐林则徐继任,并在奏折中称:“林则徐才长心细,识才十倍于臣。”可以说,陶对林是有知遇提携之恩的。下面,我们再看林对湘人左宗棠的影响。突出体现为1849年湘江夜谈中林则徐将平定新疆的重任托付左宗棠,这对左一生产生深远影响,两人虽年龄悬殊,相差28岁,且仅一面之缘,但基于共同的经世抱负,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林则徐临终仍向咸丰皇帝举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左宗棠则视林则徐为“天人”,后任两江总督时即向朝廷奏建陶林二公祠,以纪念陶澍和林则徐的功绩。

本诗选取湘江夜话这一历史性的会面场景加以展开,充分体现了林则徐忧国忧民的天下情怀和为国选才、育才、荐才的博大磊落胸襟。

咏魏源

外史编成倡睁眼,师夷口号一时稀。

不虞难启国民智,反为倭人作嫁衣。

诗的大概意思是讲,魏源苦心孤诣编成皇皇巨著《海国图志》50卷,倡导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并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希望开启民智,却不料著作在国内遭到冷遇,反而在传到日本后,被日本维新志士奉为改革圭臬,帮助日本取得了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他人作了嫁衣裳。

魏源(1794年-1857年),湖南省隆回县人,晚清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辞官归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魏源与林则徐关系密切,1841年,林则徐被贬新疆前将自己多年收集的《四洲志》及西方资料交予魏源,委托其编辑唤醒国人的著作,史称“镇江托付事件”。后魏源以林之《四洲志》为基础,历时六载,编纂完成《海国图志》50卷后扩至百卷,首次系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战舰、兵器及养兵练兵之法,构建了包含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等的创新改革蓝图,推进认知革命,破除“天朝上国”迷梦,推动中国从“天下观”向“世界观”转变,其主张直接催生了洋务运动。梁启超称其著作“支配百年来之人心”,奠定了晚清改革理论基础。

该诗抓住启蒙这一主题展开,用诗的语言道出了魏源作为启蒙思想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也道出了历史的辛辣反讽。

咏罗泽南

讲学兵营气自伸,书生帐下半名臣。

人称儒将非虚誉,何况文章著等身。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湘军名将罗泽南喜欢在兵营讲理气说,在其军帐下培养了一大批中兴名臣,自身的著述也非常丰厚,是名副其实的儒将。

罗泽南(1808年-1856年),湖南湘乡人,晚清湘军将领、理学家、文学家。一生历经百余战,屡建奇勋。其训练的1000乡勇构成湘军的原始班底,首创“深沟高垒”标准战法,成为湘军对抗太平天国的核心战术。特别是首创“儒学治军+战训结合”模式,奠定了湘军“以文制武”的基本架构,为湘军最终战胜太平军确定了根本战略,是公认的“以醇儒为名将”,在湘军将领中对理学的钻研最深,是晚清理学的重要代表,颇能自成一家。在其28年教学生涯中,独创“六艺+兵法”课程体系,培养了曾国荃、王鑫、李续宾、杨昌濬等一大批湘军名将悍将,被誉为“湘军初期的精神教父”。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1856年在武昌战役中被火炮击中而亡。罗泽南的战死对湘军的战略造成了重大影响,首先直接导致的是湘军失去了唯一兼具理学修养与实战经验的战略指挥者,其独创的“理学治军”体系随之解散;其次是造成人才链断裂,其培养的李续宾等20余名将领虽能支撑战局,但无人能接替其“文能讲道、武能冲锋”的复合统帅职能,“功未竟而身歼,天下惜之。”

该诗紧抓“儒将”这一罗泽南最鲜明的特质展开,生动刻画了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硕儒宿将形象。

咏曾国藩

不慕中兴为砥柱,独钦家信用情真。

湘军多少英雄汉,遗泽儿孙有几人?

诗的大概意思是,人们并不怎么羡慕曾国藩作为中兴名臣和朝廷柱石的功劳地位,而唯独钦佩他在家书家信中用情之深、之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家信和良好家风的熏陶感染,所以其子孙后代大多兴旺发达,而同时期的湘军将领,又有几人能做到像他这样呢?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湖南湘乡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历任兵部、礼部侍郎、两江、直隶总督等职。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为数不多的实现者之一。特别是根据其现存1500多篇家书编辑出版的《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共三十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其内容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诸多方面,是其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平淡家书中蕴含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影响了曾氏后辈几代人。曾国藩后代人才辈出,涵盖外交、数学、工程等领域,至今已传至第八代,一直延续了“读书明理”的家风。其直系后裔如次子曾纪泽(外交家),三子曾纪鸿(数学家)及第五代子孙曾宪琪(高级工程师)等,均在各自领域成绩斐然,家族240余名子孙中无败家子的记录。这些,无不受其家信家风影响所致。

该诗紧扣“家信”这一主题展开,写文臣而不写事功,写武将亦不写战仗,而是抓住家信这一突出特质加以描写,别具一格,展示了曾国藩家族良好家训家教家风的传承弘扬和对子孙后代的惠及。

咏胡林翼

调和诸将经纶手,致用箴言道不孤。

平定东南功绩著,中兴之业始于胡。

该诗的大概意思是,清朝东南战场各将帅全赖胡林翼苦心调护,勠力同心,联为骨肉兄弟,真是治国领军的能手啊。他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创建箴言书院培养人才,崇尚道义,终得志同道合者相助。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功勋卓著,“同治中兴”的景象实在是从胡林翼开始发端的啊!

胡林翼(1812年-1861年),字润芝,湖南益阳人,清朝后期军政重臣,湘军重要首领。道光十六年(1836年)进士,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湖北巡抚等职。

胡林翼虽早殁,只活了50岁,但生平推功让能,调和诸将,为平定太平天国奠定了良好基础,是湘军集团中仅次于曾国藩的二号人物,并称为“曾胡”。曾国藩曾说“林翼坚持之力,调和诸将之功,综核之才,皆臣所不逮,而尤服其进德之猛。”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比如蒋介石就特别崇拜胡林翼的军事才能,把曾国藩、胡林翼的治军用兵之道编成《曾胡兵法》,作为黄埔军校学生的必读教材,并签名题词赠给学生。青年时代的毛泽东,阅读了《胡林翼遗集》,也十分钦佩胡林翼的文韬武略和做人为官之道,遂把他当成学习的楷模,把自己的名字也改为润芝。

该诗抓住奠基者这一主题,充分反映了胡林翼的文韬武略和为人做官之道,较好地回应了王闿运在《湘军志》中对胡林翼的评价“中兴之业,实基于胡”。

咏江忠源

罡风忽起楚云中,转战东南勋业隆。

未捷先锋虽可叹,湘军肇始实头功。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江忠源的崛起就像一股强烈的风暴在湖南大地忽然刮起,之后他又率楚勇转战东南四省,在实战中建立了很大的功勋,令人叹惜的是在守庐州时陷入太平军重围,城破自杀,出师未捷身先死。不过也不需要过分遗憾,因为作为湘军最早创始人的地位功劳已经在历史上牢牢确立。

江忠源(1812年-1854年),湖南新宁人,晚清湘军名将。因功累官至安徽巡抚。其家乡新宁地处湖南边陲,文化落后,清代以来从未有乡试中举者,江忠源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考中丁酉科举人,被时人谓之“破天荒”。最早在乡办理团练,其所编练的楚勇乃湘军最初的班底,是团练转正规军的先驱,比曾国藩湘军早8年建立地方武装体系,并首倡水师建设方案,后成为湘军压制太平军的关键,在湘军体系中具有奠基作用。

这首诗主要吟咏的是江忠源作为武将的功绩,串联了首创楚勇,转战东南,庐州殉国等一系列事件,赞扬了他在湘军体系建设上的开创之功。

咏左宗棠

身无半亩忧天下,腹有乾坤作楚雄。

杨柳含烟移绝域,玉门始得沐春风。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左宗棠这个人早年就有宏大志向和家国情怀,并务经世致用之学,是个有真本事的人,最后终于建立了不世之功,成为湖南人的骄傲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正是因为他抬棺率军收复新疆,才有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更由于他在行军途中遍植杨柳,才能够让和暖的春风吹过玉门关外。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湖南湘阴人。中国近代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左宗棠是清末湘军首领之一,一生经历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推行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近代中国国家主权完整的捍卫者。

这首诗主要表现左宗棠所建立的不世之功。首句化用左宗棠23岁时所作自勉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表达了左年轻时虽然物质匮乏却心忧家国,通过读书与先贤对话的志向和修养。第二句主要讲左宗棠虽然屡试不第,但注重务经世致用之学,特别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这些都为他后来指挥收复新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建立不世之功,成了湖南人的骄傲。最后两句化用清代杨昌浚所作“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来赞颂左宗棠率湖湘子弟收复新疆、巩固边防的壮举,也是对唐代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反用,以突出左宗棠率军推广屯田、兴修水利、改善生态、治理边疆的成效。

咏彭玉麟

杀人手段救人心,淡泊功名寒士襟。

三不六辞真本色,梅花万幅报知音。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彭玉麟这个人在战场官场上虽然使用的是霹雳手段,但其实具有菩萨心肠,一生淡泊名利,以寒士始,以寒士终,以“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三不要”美名著称于世,曾六辞高官,有磊落的胸襟,但是却是一个情种,一生画了十万多幅梅花以纪念他与梅姑那十分凄美又荡气回肠的爱情,以画来酬报知音。

彭玉麟(1817年-1890年),湖南衡阳县人,清朝晚期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这个人非常有意思,是个不世出的真君子与奇男子。他是湘军水师的创办者,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清贫杀贪,曾三次请求曾国藩诛杀其弟曾国荃,斩杀了李鸿章的堂侄李秋升,参倒了李鸿章的小舅子赵继元,连自己的亲外甥因贻误军机也被其斩杀。一生不慕名利、不避权贵、不治私产、不御姬妾,还拼命辞官不做,六次辞去朝廷送给他省长及国防部部长之类的职务。更可爱的是,这位老先生一生只爱一个人,是当之无愧的史上第一痴情高官。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据说彭玉麟外婆有一养女叫梅姑,比彭大两三岁,两人从小青梅竹马,甚至私许终身,然因辈分不同,在彭母主持下,梅姑被迫出嫁,4年后难产而死。当时尚在战场的彭玉麟闻讯身心俱裂,并发誓要用余生画出万幅梅花以纪念两人之情,每画成一幅,必盖一章曰:“伤心人别有怀抱”“一生知己是梅花”,且每画成一幅,必自题一诗,无一雷同,每句都有所托。丧妻后终身未娶,画了整整近十年,才完成以万幅梅花纪念梅姑的承诺。真可谓“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该诗首句借用彭玉麟自撰对联“烈士肝肠名士胆,杀人手段救人心”后半句,第二句根据其奏折“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化用而来。整首诗既赞美了彭玉麟的事功,又表现了他高尚的品格,更展示了他的铁骨柔情,一个立体生动、有血有肉、可感可爱的人物形象在短短的几句诗中被体现了出来。

咏郭嵩焘

世人皆醉君偏醒,满纸箴言举国憎。

谤毁何妨先觉者,难为暗夜指明灯。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世人都沉迷糊涂,为什么你郭嵩焘和众人不一样,偏偏要坚持清醒理智呢?还要写文章写书说真话而招致国人憎恶唾弃呢?不过也没关系,这些谣言诋毁是不会妨碍先知先觉者的光辉形象的,只是当时难为了你这个暗夜中的指路人啊!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湖南湘阴人,晚清经世派代表人物,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历任苏松粮储道、两淮盐运使、广东巡抚、驻英法公使。郭嵩焘被誉为“清醒看世界第一人”,是那个时代先知先觉的人物,在那个时代站得最高看得最远,他也因此承受了“独醒之累”,遭世人所诋毁。其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提出了“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利器”,主张制度变革优先于器物变革,主张中国改革需从政教制度入手,否则“无本之木”终将失败,实际上预言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起到了为维新变法张目的作用。

他尖锐总结晚清外交的四大弊病为“一蠢二蛮三诈四怕”,“蠢”指士大夫无知,“蛮”指盲目排外,“诈”指外交欺骗,“怕”指畏惧妥协,真是经典的论断。他还进一步指出“岂有百姓穷困而国家自求富强之理呢?”,深刻揭示了国家与人民的共生关系,这又是何等超前的观念。郭嵩焘还认为中国走出秦汉积弊需要三百年转型期,比后来的历史学家唐德刚更早地认识到中国需要两三百年才能完成社会转型。被李鸿章评价为“时代清醒者”。

全诗紧扣“先觉者”展开,用诗的语言表现郭嵩焘的人生际遇,实际上反映的是那个时代先行者的命运,郭的挫折也是整个洋务运动乃至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挫折。

咏李续宾

儒生慷慨策从戎,当时威名皖鄂中。

可叹三河风雾恶,一腔碧血染苍穹。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李续宾这个人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慷慨激昂、正气凛然,奋不顾身投身军旅、屡立战功,威名传诵于安徽、湖北一带,可惜的是在三河一役中,因寡不敌众,加上天公不作美,力竭而亡,为事业奉献了全部热血。

李续宾(1818年-1858年),湖南湘乡人,晚清湘军名将,是罗泽南得意门生。追随罗泽南参与南昌解围、半壁山大捷、武昌收复等关键战役。《湘军志》推崇其为第一悍将,擅长长围久困和水陆协同,因战功授浙江布政使。可惜在三河一役中,由于轻敌冒进,未与多隆阿部协同作战,孤军深入皖北,且低估了对手陈玉成的联军规模,加上遭遇大雾天气,遂致部队被分割围歼,突围时遭遇十面埋伏,全军覆灭。

全诗既表现了罗泽南的悍将风采,也表达了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无限惋惜之情。

咏杨岳斌

青年提剑建勋功,花甲援台击法艨。

百战余生归侍母,半船明月半帆风。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杨岳斌这个人行伍出身,年轻时即投入军旅,立下了不少战功,特别是年过花甲还率兵横渡海峡,抗击法国侵略者。最可贵的是还能做到不恋高位,功成身退,返家侍奉老母亲,在超脱淡然的生活中过完余生。

杨岳斌(1822年-1890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人,后改籍长沙。晚清名将,湘军水师统帅。行伍出身,因功署湖北提督、福建水师提督、陕甘总督,一生跨越道、咸、同、光四朝,亲历了晚清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杨岳斌适逢其会,以维护国家社稷为己任,东征西讨、戎马倥偬,在晚清的时代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法战争期间,他率军横渡海峡,抗击法国侵略者的壮举,更是写下了他一生最为光彩的一页,在暮年为自己铸造了一枚含金量最高的军功章。杨有勇有谋,关于其谋略有这样一则轶事:中法战争时,清军认为电报迅捷,便用电报奏事,但常被法军截获。杨故意将战船停在泉州港口,并电奏朝廷,请求延迟出兵,以此迷惑法军,而后在夜晚乘民船出海。

全诗既表现了杨一生的主要功绩,更肯定了其功成身退、恬淡超然的君子之风。

咏李鸿章

少时矢志留青史,一路扶摇爵列侯。

可叹破船糊裱匠,盖棺犹自议难休。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李鸿章这个人少年时就有远大志向和抱负,希望能够青史留名,运气也不错,在自身的努力下一路高升,封爵列侯。只是令人感叹的是,一生的事业只是虚有其表,就像一个裱糊匠一样东补西贴,其实作用不大。即使在死后,对他功过是非的议论还一直争议不休。

李鸿章(1823年-1901年),安徽省合肥人。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因功擢升至直隶总督、两广总督,封一等肃毅侯。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视为“辅佐中兴、削平大难”及“匡济艰难、辑和中外”之人。同时西人有视之为“当世三杰”“中国俾斯麦”者。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又被世人视为“卖国贼”。

该诗首句化用李鸿章21岁赴京赶考途中所写《入都》诗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诗句,隐喻李鸿章欲在史册留名的雄心和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第三句化用李鸿章晚年总结自己一生所说的一段话:“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全诗用极其凝练的语言刻画了李鸿章这一复杂人物一生的功过是非,不着褒贬,唯有兴叹!

咏曾国荃

一自金陵攻陷后,东南财货入吉营。

乡间侯府连天起,无数亡魂骨垒成。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自从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后,东南半壁江山的金银财宝都落入了曾国荃的吉字营中。你看那湖南湘乡乡间的一座座侯府拔地而起,与天相接,这都是无数太平军、湘军阵亡将士及无辜百姓的尸骨堆砌而成的呀!

曾国荃(1824年-1890年),湖南湘乡人。晚清军事将领,湘军首领之一。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四弟,因在族中排行第九,故人称“曾九帅”,又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历任山西、湖北、陕西巡抚,两江总督。但曾国荃及部下湘军因在平定太平天国中嗜杀成性、侵吞财宝的行为,招致后世猛烈抨击。据曾国藩的女儿曾纪芬记述,自己的九叔每克一城,必令放假三日,任凭兵勇烧杀抢掠奸淫,而大发横财之后必回籍购置田产起盖大屋。特别是攻破天京后,纵兵抢劫10余日,江南财货尽入军中,最后一把火将天京焚烧灭迹。据民间流传,曾国荃的吉字营湘军掳掠的金银如海、财货如山,一时间,长江上成百上千艘舟船,满载这些财宝驶向湖南,其贪婪残暴之名于是遍闻天下。

该诗表达了对曾国荃及其湘军部下烧杀抢掠暴行的谴责鞭挞和对受害太平军将士及无辜百姓的深深悲悯。

咏鲍超

转战平生未始停,多龙超虎史书铭。

画圈求救犹堪记,猛将原来不识丁。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鲍超这个人征战一生、戎马倥偬,在史书上与湘军名将多隆阿一道留下了“多龙超虎”的美名,但“画圈求救”的故事史书上更应记上一笔,原来这位猛将是个目不识丁的人哟。

鲍超(1828年-1886年),今重庆奉节人。晚清湘军名将。因公授浙江、湖南提督。鲍超以镇压农民起义发迹,一生经历大小战斗500余次,身负轻重伤108处,成为清军中屈指可数的名将,与湘军勇将多隆阿并称“多龙超虎”。关于“画圈求救”的秩事是说,一次鲍超军队被太平军包围,请求曾国藩急派援兵救助却苦于不识字,只会写自己名字,于是急中生智,匆忙写下了鲍字,再以毛笔圈一圆圈于上,飞信给曾国藩。曾国藩收信呵呵笑言:“鲍超需要我们去救他!”派援兵出,遂得救。

因鲍超很早就加入了湘军团队,与湘军密切相关,所以,虽然鲍不是湖南人,依然把他放在此处一咏。

全诗既表现了鲍超英勇善战的武将形象,也以诙谐的笔墨对其目不识丁的莽夫形象作了细致的刻画。

咏刘铭传

海氛一夕寇南瀛,唤起将军仗钺征。

淡水同仇歼法寇,边陲有石记功名。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东南沿海岛屿遭到法国侵略者侵略,军情危急,刘铭传主动请缨,临危受命,带领军队渡海镇守,在淡水这个地方和友军一道痛击法寇,取得了胜利。

刘铭传(1836年-1896年),安徽合肥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民族英雄,首任福建台湾巡抚。

刘铭传“二十从戎,三十而拥疆寄,声施灿然,为时名将”。特别是在任职期间,丈田清赋、筑炮台、办铁路、开煤矿及设学堂等,对当地的开发作出巨大贡献,为当地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关于刘铭传的遗址遗迹遍布海峡两岸,两岸民众共同视其为民族英雄。

该诗高度赞扬了刘铭传率军粉碎法国侵略者的图谋,刻画了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咏张之洞

(一)

改革学堂兴实业,练编军队自强中。

楚材斯盛清朝覆,首义武昌君有功。

(二)

公之勋业岂能更,首设学堂自此名。

洋务开时天下动,至今民智享其成。

用两首诗咏一个人,在这组诗中是唯一一例,足见对张之洞的偏爱。

第一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张之洞改书院为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又大力兴办实业,还编练新式陆军自强军,试图挽救清朝,哪里想到等这些新式人才刚培养出来,清朝就灭亡了。这些新式人才不仅没有挽救清朝,反而成了清朝的掘墓人。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在武昌,张之洞是有功劳的,孙中山称其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历史就这样走向了他的反面。

第二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张之洞的功绩怎么能够变更抹杀呢?是他最早将书院改为学堂并从此更名,并着力开展洋务运动,一时领风气之先,天下人景从响应,到现在人民依然享受他开创的事业和成就呢。

张之洞(1837年-1909年),直隶南皮人,晚清重臣、后期洋务派代表。历任山西巡抚,两广、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务。张之洞是晚清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张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后将西学的视野从器物层面转向了政治制度层面,使其成为清末新政的主角。他还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强调师范教育,时称“癸卯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在中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石。他热心兴办实业,创建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等近代企业。

该两首诗对张之洞在促进中国近代化上的贡献进行了全方位的歌颂,同时也写出了历史的吊诡之处。张之洞虽为清朝一个忠心而开明的大吏,其所作努力不仅未能延续清朝的统治,反而对辛亥革命有孕育和开创之功,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咏刘锦棠

投笔西征鏖战急,提兵一旅振疆民。

不输曾左功勋著,绝域横行有几人。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刘锦堂投笔从戎率部西征打了许多大仗苦仗,终于拯救新疆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收复了新疆失地。其功劳业绩一点也不输于曾国藩和左宗棠。像他这样能带兵在绝域高原、荒漠戈壁纵横驰骋的将领,在当时又有几个呢?

刘锦棠(1844年-1894年),湖南湘乡人。晚清湘军重要将领。刘锦棠一生最光辉的事迹就是随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全境,后任首任甘肃新疆巡抚。刘作为左宗棠的征西军主将,有勇有谋、连战连捷,平定了新疆阿古柏之乱,有“飞将军”“刘大闯”之称。治理新疆时,改革军府制,规划新疆边防,首倡屯田安民改革,奠定现代新疆行政基础。翁同龢赞其为“齐名曾左无前绩,开府疏勒第一人”。外人亦认为其收复新疆的功绩,“可与西方国家统帅们最光辉灿烂的功绩相比拟”,梁启超誉其为“西北长城”。清朝官方嘉奖均以“左刘并列”,只不过因为左宗棠的光环太强,遮盖了刘战功赫赫的光辉形象,致使后人对刘这一西征军前敌总指挥缺乏了解与关注而已。

该诗高度赞扬了刘锦棠收复治理新疆的历史功绩,是对民族英雄的诗意缅怀。

咏谭嗣同

耻做高门白玉郎,维新流血挽危亡。

回天乏力何须憾,已换共和呈曙光。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谭嗣同这个人以做高官家的公子哥为耻,积极参与维新变法以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成为为维新变法流血的第一人。在被杀头前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吁叹。其实先生真不必为回天无力感到遗憾,因为您的杀身成仁已换来了民主共和的曙光出现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

谭嗣同(1865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晚清官员谭继洵(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之子。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他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同时也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敬仰,被梁启超誉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该诗对谭嗣同维新变法流血牺牲的事迹进行了热情歌颂,并指出其以身殉道、悲壮牺牲的重大意义——换来了共和的曙光,开创了湖湘志士新的救国之路。

咏曾纪泽

舌战番邦器宇轩,改签条约史犹传。

若无左帅作援奥,哪得折冲樽俎前。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曾纪泽这个人出使俄国谈判气宇轩昂、口若悬河、不畏强权。但是他当时在谈判的时候,如果没有左宗棠率军收复并驻守新疆,作为他谈判强有力的实力后盾,我想他也是很难在谈判中取得这一理想的效果的。

曾纪泽(1839年-1890年),湖南湘乡人。曾国藩次子。清代外交家,与郭嵩焘并称“郭曾”。中国近代史上第二位驻外公使。曾纪泽“学贯中西”,其外交思想在中国外交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是近代中国史上运用现代意义上的外交思想,成功办外交的第一人。其力主“经世致用”,将中西学养和政治理念转换为外交思想,运用到外交活动中。英国驻俄公使称其“凭外交之力从俄国将已被占领的土地取回来,曾侯还是第一个做到这一件事情的人。”

该诗赞扬了曾纪泽赴俄谈判的历史功绩,同时也深刻指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军事实力作后盾,单靠外交的力量也是难以取得改签成功效果的。深刻揭示了外交必须以国家实力作基础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6b93dd4b-55af-45bd-bdfe-d843bebd60b8.jpg

胡代松,笔名岱松,湖南澧县人,供职湖南省直某机关单位,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湘水余波诗社会员,著有诗集《书剑行吟》。

来源:红网

作者:胡代松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55/96/1540621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