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遥远的牵挂

来源:红网 作者:梁瑞郴 编辑:刘铮 2025-11-05 12:43:12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千库网_下雨天挂着雨滴的二月兰_摄影图编号21128555_副本.jpg

遥远的牵挂

文/梁瑞郴

两位女同学正摆着姿势照相,冷不丁一人挤进去,一手揽一个,在快门按下前,成就一幅密意斑斓的剪影。

我在旁禁不住抚掌喝彩,好彩头,好现代,好艺术!

邹建平钻了出来,嘿嘿浅笑,摘了头上的博士帽,右手在额前反复拂动,好像他头发茂盛,得梳理乱发。可惜他秃头上寸草未生。俄尔,又斜叼雪茄,作沉思状,展现一派硬汉作家的风度。一身行头,不知是何品牌?黑底白花,青春浪漫,鲜衣怒马,霎间作少年状,轻盈穿梭于老师同学间。

有人喜欢作名士派头,建平没有,博士帽,雪茄烟,大头鞋,青春服,几分粗野,几分稚气,混搭,随性,自在,这是他的标配。

又一会,他严肃起来,立于大厅,给每位同学签名送书。

书为画册,《人间世相:一幅画的展览》。画册印得并不精美,但我们在大涤艺术的现场,可以毫发毕现地感受墨色,线条,神韵。这时才有了心灵的呼应,人画的神交。

资料显示,建平为当代湖湘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推动者,是中国“实验水墨”重要代表,他的创作,融合了油画,水墨,装置多种媒介。将楚文化符号与当代观念结合,构图饱满,色彩浓烈,既具强烈的视觉张力,又具强烈的批判意识,多次在国际美术舞台亮相,观者如堵,好评如潮。

总有人问我,建平是学中文的,为何却走上美术创作的道路。

大学期间,中文系的墙报,专栏每每是校园一景,每当饭间,这些墙报面前,总围着端着饭盆的同学,其墙报的美工设计新颖别致,大家不由赞叹,中文系有这等美工,不得不令人叫奇。

丹青青年邹建平,读着中文系,总觉入错门,逢人便诉说人生不得意,总想调换到艺术系,可是终年未坠,有郁郁不得志之憾。愈发后来,他画艺渐长,理论日臻,他发现中文的好处,助他画笔与文笔两翼齐飞,实践与理论双管齐下。

语言实在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母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画之无文,涵韵不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文不可分也。青年时视之如蹩足的中文,愈往后走,愈发显示出巨大的力量,这是一切艺术的归宿,“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建平向晚的文笔,更显示学养的深厚,他中西合璧的语言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画风的丰富性,多样性,他语言风格的底色是中文的敦厚,而欧美语言的奇崛环绕其外,形成一种水墨与油彩交融的特色。此次展览的版画,佛手,表情切片,与佛同框,佛佑众生图,风是池莲香,又是玉兰花开时等64帧版画,既有古意的悠长,又有当代的苍茫,既有佛系的禅意,又有浮世的苍生。众生芸芸,人生况味,在墨色构图上显现出众生平等。

《人间世相》的展览,的确是建平艺术创作中崭新试验。他一改中国传统版画的材料,弃木刻而用涤纶,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版画界的一场革命。

中国木刻始于先秦,从最早的印章,织染,拓印开始,逐渐发展到唐代雕版印刷术的成熟,现存于大英图书馆的唐咸通九年的《金刚经》扉页木刻的佛像,是现存最早且十分成熟的木刻画作品。

到宋,明,清三代,中国民间的版画也极为鼎盛,戏曲,民俗,风景,宗教,门神,故事等,风格繁多,流派纷呈,如杨柳青,桃花坞,杨家埠,隆回滩头等,民间版画的繁荣,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到近代的30年代,木刻画又一次异军突起,领导和推动这一运动者是伟大的鲁迅先生,这场革命的最突出的贡献,倡导新兴木刻,引进西方版画的技法,吸引大批青年画家投身木刻运动,让木刻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唤醒民众觉醒批判社会黑暗的艺术工具。并亲自创办木刻讲习会,编印《木刻纪程》,培养了一大批现代版画家。胡一川的《八百壮士》,李桦的《怒吼吧,中国》,古元的《民兵》,彦涵的《军民合作,抗战胜利》等,以木刻为武器,记录抗战,鼓舞士气,传播广泛,成为一时之鲜。

在版画沉寂多年之后,在大涤艺术读到邹建平兄的《人间世相》,不禁感慨万千!

中国应该是世界木刻之祖,它不仅是世界美术的先驱,也催生了世界印刷术的诞生和发展。

从审美的意义上说,反映了我们祖先的精神状态和情绪价值。从传播学的意义上说,它使人类从单一走向繁复,催生了后来的活字印刷术,从美术角度上说,它是使绘画最广泛,最深入的一场美育运动。这种遥远美术活动,让我立于大涤艺术邹建平的《人间世相》勾连在一起,组合成古今两重奏,那声音里,即有古音稀稀,又有今音锵锵,那是建平一种神游飞翔,又是建平一种遥远的牵挂!

u=386415391,3117487021&fm=224&app=112&f=JPEG.jpg

梁瑞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湖南省散文学会会长,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曾任湖南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毛泽东文学院管理处主任,《文学风》杂志主编。著有报告文学集《一万个昼与夜》《毛泽东生辰印记》(合作),散文集《雾谷》《秦时水》《华夏英杰》《欧行散记》等。散文《远逝的歌声》获中国作家协会和煤炭部第二届乌金奖,《雾谷》获全国副刊优秀作品奖等。

来源:红网

作者:梁瑞郴

编辑:刘铮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55/97/1540766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