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22日,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七次年会在长沙召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红网时刻新闻6月22日讯(记者 袁思蕾 通讯员 蔡孟芳)6月21日-22日,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第十七次年会在长沙召开。
本次年会由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主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保护利用中心)承办。年会议题涵盖楚文化考古研究、楚地出土文献与历史地理研究、楚国历史文化研究等多个方向。这些议题不仅旨在总结和展示近年来楚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还将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指导和借鉴,为进一步开展楚文化的综合研究和保护奠定重要基石。
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姜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楚文化作为湖湘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哲学思想及社会制度,在湘、鄂、豫、皖等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湖南考古工作在楚文化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楚文化的内涵,也为中国早期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他提出,楚文化研究应加强跨区域合作,并提出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来推动楚文化研究发展;要深化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并在文化推广、公众教育和数字化应用等领域进行创新尝试,以期在全球范围内展示楚文化的独特价值。
会议期间,来自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南博物院等研究单位的考古专家,围绕各地考古新成果和楚文化研究中的重点问题带来了六场主旨报告。15位专家围绕楚文化考古新发现、楚国墓葬及陵墓制度、楚系青铜器等课题进行了大会发言。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还围绕会议议题展开了分组讨论。
洞庭湖东岸楚文化遗址分布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作了题为“近年来罗城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与初步认识”的主旨报告。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及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罗城遗址是春秋时期楚国安置罗国移民之地”和“罗城遗址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南方重镇”的初步认识。
罗城遗址出土铜器与陶器材料均反映出,约在春秋早中期之际,典型楚文化已进入洞庭湖东岸一带。该遗址是目前所知典型楚文化进入湖南最早的地点之一,其陶器群的风格与江汉平原西部地区春秋早中期陶器面貌几乎一致,这反映出罗城遗址春秋早中期阶段的居民应当是楚文化系统人群的移民。结合罗城遗址周边发现的高等级墓葬、带“罗子”铭文的铜器,可说明文献记载的楚文王迁罗事件并非空穴来风,罗城很可能就是楚国安置罗国遗民之地。另一方面,考古材料表明罗城城址是在春秋时期罗国遗民居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城墙修筑的时代为战国时期,其聚落的规模较春秋时期也有明显扩大,并且,从这一时期开始,主要墓区也从高泉山转移到汩罗山一带,墓葬数量较之前急剧增加,原因很可能与楚国设罗县和大规模经营南方的背景有关,罗城由此成为楚国的南方重镇。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蔡孟芳
编辑:廖浩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