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茶馆
文/蒋集政
有人说,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酒文化与茶文化的区别,那么,酒文化就是“闹”,茶文化就是“静”。不管此说是否言过其实,我都深表赞同。曾经为此慨叹:我辈俗人,安安静静饮茶的时候不多,热热闹闹喝酒的时候居多。有时候,名义上是相约喝茶,可没喝几口茶又变成了喝酒。
十几年前,一天晚上来到太平老街。工作即将结束,可见街旁一家名为“无上清凉”的茶楼,有人提议到茶楼喝杯茶,一路走来,的确有些口渴了,大家便欣然而入。
一边喝茶,一边议论夜间城市管理,不知怎么的聊到了喝酒,于是有人提议喝点酒。询问茶楼可否弄几个下酒菜,得到肯定答复后,决定喝啤酒。那时长沙时兴宵夜吃“小龙虾”佐酒,并说南门口有家“油爆虾”店味道很好,茶楼安排人去买“油爆虾”……此后,去过许多次“无上清凉”,不是去饮茶,而是去喝酒。不过,已有好些年没有去过“无上清凉”了,不知现在还可喝酒不?
或许,长沙似我等俗人还不少,于是便有了“跨行”经营的“茶餐厅”——既可喝茶,又可喝酒。烈士公园南大门广场东南角有一家名为“静茶”的茶餐厅,老板唐维是我永州同乡,便不时光顾。
“静”,往往跟“动”相对,形容“停止的”; 跟“闹”相对,形容“没有声响”;用作动词,表示“平静或安静”,亦或者形容“内心安定”。《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静方能致远,静心才能超然。“唯有灵魂安静的时候,才是我们和自己贴得最近的时候”。
“静”,无疑是一个好字、一个好词,始见于西周金文,可见其悠久历史。因为好,便用作人名,主要是女孩名,如唐静、李静、王静、赵静等。虽然只取一个“静”字,但人们在称呼其名时往往都叫“静静”,以示亲昵、亲切。于是便闹出了笑话——
某领导回家后坐在书房里思考问题,吃饭时夫人叫了两遍没反应,便推开房门直叫。领导正“入神”,便不耐烦地说:“我想静静,别烦我!”敏感的夫人一听——这还了得!竟敢当她面说想别的女人,立即大声咆哮逼问:“老实交代,静静是谁?”领导一愣,知道夫人误会了,忙说:“停!停!不是……”本想解释“不是这个意思”,却不料心急的夫人又一声大吼:“啊!还有婷婷!你老实说,你在外面到底有几个女人?!”……
这当然是茶余酒后的笑谈而已。不过,在我到过的不多的茶馆茶楼中,大多数是女老板。好些年前,当时家住烈士公园东大门旁的雍景园小区,小区对面的梦泽园商务楼有一家竹淇茶馆,就是一位美女老板。据说这位女老板与在长沙工作的一位永州同乡,在他们互为单身时密切交往过,因为没有最终修成“正果”,又牵涉到个人隐私,这里就不“曝光”姓名了。因为离家近,当年也不时光顾竹淇茶馆,感觉环境很不错的,生意也很好。搬离雍景园到河西居住后,很多年没有去过竹淇茶馆了,也不知现在经营如何?
茶是一种常绿木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花一般为白色,种子有硬壳,嫩叶加工后就是茶叶,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人们说起茶,一般是指茶树嫩叶加工后的茶叶,喝茶自然是用茶叶沏成的饮料。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饮茶史其实是早于饮酒史的。传说,酒是杜康发明的,时在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杜康少时,与人牧羊为生,每日将吃不完的秫米饭投入一棵空心老桑树里。天长日久,秫米饭发酵后流出汁水,味道奇香酵美。杜康灵犀一动,如法炮制,于是便有了酒,由此成为中国酿酒鼻祖。而中国饮茶史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公元前3245—公元前3080年)。神农氏,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神农大帝”,因遍尝百草而发现了“茶”。
几乎伴随着酒的诞生就出现了酒文化,夏朝有一种叫爵的酒器,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在中华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当时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此诗充分展示了夏朝的酒文化。
而茶文化的奠基人一般认为是茶圣陆羽(733年—804年),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他用毕生心血所著的《茶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茶学专著,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忽然想起2024年9月调研长沙县金井镇金井社区时,曾光顾“唐韵茗铺”。唐代称茶馆为“茗铺”,唐韵茗铺用篱笆竹林、山石、茶花、桃树等元素,打造出富有禅意的雅境园林,茗铺中有“静”“和”“清”“俭”条幅,意寓人生如茶,需静心、和谐、清净、俭朴。
古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以茶待客,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一般用茶杯泡茶,选用最合客人口味的茶和茶具待客。主人陪客饮茶,一般茶喝一半就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有时还适当佐以茶食、糖果、点心等,以调节口味。
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日,在唯月民宿品茶,民宿老板袁珮芳女士是一位诗画家,笔名“月下”,为我们讲解茶道,认为可用“静、雅、悟、怡”来定义。说朋友特别是文人墨客饮茶聊天,需要幽静雅致的环境,最好一杯清茶,一曲古音,在细饮慢品中品茗人生,感悟生活,愉悦心神。想想人生几十年,除了开会、陪会时喝茶多一些,平常一直饮酒多,品茶少,即使喝茶,也常常为了解渴而“牛饮”,至今不知品茶乐,不识茶中味,甚憾。
虽然如我辈俗人,平常喝茶不多,但长沙是一座“爱茶”城市,据《长沙市志》载,民国时期长沙有登记的茶馆约300家,还有一些没有登记的,体量很大。老长沙人最舒适的状态,叫“一壶茶,二两粉,三五知己”。长沙人吃喝玩乐最是“赶潮”,哪里有好吃的、好玩的,常常吆喝三五好友,非体验一下不可,喝茶亦是如此。2024年秋季开业的东茅街茶馆就是最新例证。
2024年11月的一个周末,长沙人手机视频上到处流传着东茅街茶馆的“传说”。为了激发我的“茶趣”,爱人提议去东茅街茶馆体验一番。下午3时许,从蔡锷中路省人民医院对面的东茅街口进去不远,就到了东茅街茶馆,门口有对联“莫说何事且吃茶去,闲话家常便入禅来”。
东茅街茶馆由20世纪50年代二轻工业联社集体大礼堂改建,主体建筑完全保留了原貌。走进茶馆,500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几乎座无虚席。斑驳的墙面,老旧的桌椅板凳,传统的芝麻豆子茶、烟熏茶、沱茶,食客品茶、吃包子、嗦粉,无不体现老长沙的韵味与市井气息,仿佛穿越时空。
茶馆创始人简名,长沙人听说过的应该不多,但说起超级文和友,长沙人几乎无人不晓,而简名就是广州超级文和友、深圳超级文和友的“操盘手”。
简名从《长沙市志》记载的信息里复原一座长沙老茶馆,没想到大获成功,开业以来,从早到晚,人流如织。
而这,与茶馆特意设计的“258”售价体系不无关系,“258”是长沙人都懂的“暗号”。茶馆的葱油粑粑2元、花生瓜子5元、红茶绿茶8元的价格体系,立即吸引了老年人群。茶馆属于“起早文化”,外地游客一般是起不来的,但茶馆附近社区里的许多长沙老口子都有吃早点的需求,便填补了早间时段的客流量,当清晨整座城市刚被唤醒,东茅街茶馆就已经门庭若市。
老年人聚集形成的烟火气,特别是长沙老茶馆文化氛围,又吸引了“追潮”的年轻人前来体验打卡。年轻人到茶馆,不仅仅是为了一杯茶,或者一碗米粉,而是为了感受老长沙记忆,以及这些记忆掺杂的老长沙文化氛围。在茶馆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老人们悠闲地喝茶聊天,年轻人们则忙着拍照打卡,直到夜里要“散棚”时,还有人依依不舍……
无独有偶。在南城的东茅街茶馆火遍长沙之前,位于开福区捞刀河畔苏圫垸内的“蔡二茶馆”,早于2023年12月开业迎客。蔡二,名蔡颖强,职业画家,在自家老宅院内融合长沙老茶馆元素与千余件老物件,成为长沙第一家将市井文化复原的大型茶馆,茶馆提供传统茶食与家常菜,每周有民间传统曲艺表演,堪称“长沙茶馆博物馆”。著名文史专家陈先枢特作《蔡二茶馆序》。
2025年3月初的一个周日,趁阳光明媚,与爱人赴长沙县果园镇观赏山茶花回程时,途经捞刀河街道,便顺访闻名已久的蔡二茶馆。
茶馆门口挂着两块招牌,分别为“中国民俗画创作基地”“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长沙童谣传习基地”。这里也是“蔡二工作室”,占地约10亩,小桥流水,楼台水榭,树木葱茏,曲径徘徊,几栋老屋错落有致。
蔡二不愧为“长沙童谣”代表性传承人,曾以童谣配国画、漫画形式出版两本《长沙童谣画集》。蔡二自诩“随性随心绘日月,自娱自乐写春秋”,茶馆内外有许多童谣画作,一首童谣一幅画,拙朴简洁,以图释义,童谣因画作而有生机,画作因童谣更添风趣。
说起创办“蔡二茶馆”的初衷,原来蔡二在讲方言、念童谣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近年来收集老物件数千件,童谣千余首,其中有一首“茶馆谣”:“一走二三里,茶园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品茶”。蔡二认为,老街、老巷、老茶馆才是长沙这座千年古城的灵魂。多年来,他一直在思索,如何利用自家老院子再现老长沙茶文化盛景,找回市民闲暇之余在茶馆里“聊风月、谈人生、听戏喝茶”的人间烟火气。
蔡二茶馆打破时空限制,将民国时期长沙的街景、市井、老地名、老字号等场景植入茶馆内,数个茶室挂上早已消失的长沙老茶馆招牌,如大华斋、天然台、徐松泉等。茶馆内设茶位500余个,既有室内茶位,又有露天茶位,并植入许多老茶馆元素,如老门窗、八仙桌、太守椅、旧牌匾、旧铜壶、老茶担、黄包车、老井台、老广告、月份牌、老照片等,创造性地打造长沙老茶馆体验空间。
蔡二利用多年收集的数千件老物件,茶馆内设计改造有咖啡屋、老友茶柜、杂货铺、童谣铺子、小人书书摊、公共食堂、内剧场、外戏台等。“杂货铺”实为老物件陈列室,有留声机、老时钟、电话机、煤油灯、录音机、收音机、缝纫机、老式茶具、老式家具等,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茶馆除供应富硒绿茶、茉莉花茶、自制烟茶、下关沱茶、十年陈老白茶、菊花枸杞茶等,还推出围炉煮茶、功夫茶等消费方式。茶食有传统手工包点、甜酒冲蛋、猪油拌粉、特色果饭、饺子等,还有家常菜,如辣椒炒肉、红烧方肉、猪血丸子、火焙鱼等。看着这些茶食、菜品,竟觉得有些“饿”了,便与爱人分别点了一碗猪油拌粉、一碗麻油猪血,价廉味美……
退休后,到酒店饭馆热热闹闹喝酒的几率明显减少,但去茶楼茶馆安安静静饮茶的时候仍然不多,爱人为让我多喝茶,在我写作或阅读时,便特地泡上一杯茶放在书桌上。爱人在家时不时提醒,便也“自饮”了,等爱人上班一出家门,往往一“入神”便忘了,等想起来,茶已凉。于是想,喝茶是否一定要去茶楼茶馆才有氛围,才能“趁热”?又想,假若爱人不是泡一杯茶让我“自饮”,而是倒一杯酒让我“自酌”,不知会否“入神”而忘了……
(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
蒋集政,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红网
作者:蒋集政
编辑:唐雨欣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