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声掠过采桑湖
文/刘博
早春,采桑湖,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
难得的晴好天气,我们三十余位文友一呼啦就从市区跑到了洞庭湖采桑湖大堤上,春光乍现,湖风习习,阳光探着脚步,湖边有些微寒。人们三三两两,或驾小车、或乘大巴而至,凝眸清朗辽阔的大湖湿地,不时惬意地张望活络的天空,孩子们的嬉逐涮亮堤坡上闹春的小草。一声稚嫩奶气地叫喊“大——雁,雁”,一下擦亮了我们的目光,我们的视线被大雁的飞翔牵引一路走远。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描述大雁的句子。雁属于鸭科鸟类,典型的候鸟,它们追随着季节的步伐,沿着固定的线路迁徙,移居于繁殖区和越冬区,从遥远的西伯利亚一路长途跋涉来到洞庭湖,飞行途中总是保持“人”字和“一” 字的阵形,高亢鸣叫,引来人们驻足眺望。雁类,性喜群居,对栖息环境质量要求高,对水体、大气、食物污染变化也颇为敏感,素有出色的“环境监督员”之称。
久囿于户的人们宽衣解带,徜徉在大自然温润的怀抱中,把惊喜散播在小草葳蕤、鸟声悦耳的天地之间。人们畅谈着,如睽违已久的故交,似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共同话题。在乍暖还寒的湖风里聆听大雁悠扬的鸣叫,有种被春的气息浸染的感觉,整个人神清气爽。
我出生于洞庭湖畔一个小县城,家乡沟港湖渠纵横,水生物资源丰饶,按理说,对于湿地禽鸟是有所了解的,可当我踏进湿地保护区生物科学馆时,却被眼前品种繁多、情态各异的标本给怔住了——儿时在家乡的野湖中司空见惯的白鹤、鸳鸯、野鸭、大雁、鸬鹚……竟变得如此陌生起来。我边思忖,边放缓脚步,将感兴趣的陌生珍稀动物标本影像一一“摁”进手机。
近些年,洞庭湖湿地生态建设、珍稀动物保护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来自国内外的湿地保护专家、护鸟志愿者,同候鸟一样随着季候,趋之若鹜奔赴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腹地——采桑湖进行实地观察、调研科考。这里也成了岳阳市民周边游、短途游的首选。在洞庭湖边长大、又在巴陵古城工作生活了二十余年的青年作家沈念,在其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大湖消息》中坦言,深入洞庭湖观鸟,揣一本便携版《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或《中国鸟类图鉴》再惬意不过,1200多种鸟的图片可以在候鸟观测点,通过望远镜或实时监测的电子屏,像查户籍一样将它们的“身份” 一一甄别出来,分辨出熟知的、未知的候鸟,丰富对洞庭湖鸟类的认知。同我一样没法亲身体验野外考察的观鸟者,用此方法大可收获洞庭湖鸟类精彩的生态之境与生活之美。可惜我既无手册亦无图鉴,只能随大流作囫囵游历。
透过晶莹剔透的玻璃展柜,但见白鹳、白鹤、天鹅、豆雁、大鸨……一一列队接受人们的“检阅”。我将目光定格在一只雄性野鸭标本上,仔细端详其亮丽的羽毛,想起儿时家乡的野湖被严冬厚厚坚冰封锁的情形,气温骤降,野鸭无处藏身遁形,我同玩伴们兵分几路,手持一端带着尖锐长钉的长竹竿拼尽全力,风也似的追向失魂落魄的野鸭,气温低,北风又紧的日子,准能拎几只瑟瑟发抖的野鸭回家。其实,那时猎获的野鸭于我们意义不大,虽然那时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但大人根本就不让烹煮食用这野鸭,就连鳝鱼、泥鳅这样极易得手的野味也吃得少,理由是这些野生的水产泥土气重、腥味大,易反胃、不好吃。尽管那时物资匮乏,家人或朋友之间偶尔打打牙祭,它们也不会被追捧着推上餐桌,人们还是习惯吃猪肉、小鱼小虾,觉着那样吃得踏实而有味,那些才是美味食材。记得有一次,我们一伙五人,用半天光景打到十几只野鸭,我分得两只,喜滋滋地拎回家,结果挨了父亲一顿训斥,猎物受伤得厉害,我伺候了三天准备放生,最后还是没能留住两条小生命,父亲一阵数落之后,在菜地里挖了个坑把它们安置了。儿时家乡的野鸭个头普遍比家鸭要小,那时湖水就是“纯净水”,放学了书包一扔去放牛,口渴了,捧一口湖水“咕噜咕噜”下肚,嘴咂巴咂巴唇齿间还有一丝回甘。这是从前乡村生活的日常,也是大自然赠予的最好生活。
地处北纬30°的洞庭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季候温润,物产丰饶。每年冬天,湖水尽退,湿地天成,草苇莽莽苍苍地疯长。从十月、十一月至次年的三四月间,枯水季节来临,北方候鸟便开始大规模南迁来到洞庭湖越冬。采桑湖——东洞庭湖湿地保护核心区,以其丰厚的水资源受到数十万候鸟们的垂青,也以其优渥的人文关切备受广大观鸟者、摄影者、护鸟志愿者们的追捧,成为岳阳最近一处生态旅游网红打卡地。
我对生物学的功课做得欠缺,除了儿时房前屋后水圳边的一些本地鸟(学名“留鸟”)外,对于离家乡数十公里的洞庭湖的鸟类知之甚少,大多数甚至连名字都叫不出,更不用说了解它们的种群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等。此刻,伫立于高分辨率观测候鸟的电子屏前,我恭听专家们对俗称“野鸭子”的物种做科普讲解,野鸭列为雁形目,雁族叫“鸭”的有21个品种,其中中华秋沙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绝种。
(节选自刘博《雁声掠过采桑湖》,原文载于“湖南生态文学”微信公众号。)
刘博,湖南华容人,湖南省作协会员,中国石化作协主席团委员。
来源:红网
作者:刘博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