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当代诗歌写作有着理性的思考
——刘晓平诗集《大地行吟》序
文/梁尔源
艾青是中国当代诗歌写作者学习的榜样,他始终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及祖国命运融合在一起,来抒发自己生命的诗意感受。我在认识晓平前,就在诗人简介里看到他“向艾青学习”的志向。晓平也是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家,散文作品还曾入选过全国中学语文课本(科教版,全国实验中学使用)。我认识他的这些年里,他以诗歌创作为主,出版了《张家界之恋》《城市与乡村的寓言》。而在此之前,他还出版过《张家界情话》《爱的岁月》《淌过生命的大地河》《拉宾》《魏源》《爱的小屋》《秋日诗语》等十多部散文集、报告文学集、诗歌集,甚至在小说创作上也有不菲的表现。近几年来,他的组诗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民族文学》《人民文学》《诗刊》发表,引起社会关注,诗评家张德明、卢辉都撰文在《中国诗歌网》《文艺报》上发表,诗评者红土坪就其作品的专评还上了《人民日报》。组诗《远村的诗意》在《中国作家》发表后,被《中学诗歌阅读》编审组的老师看上,纳入《中学诗歌阅读》一书出版发行。
刘晓平为人低调、实在、真诚,创作激情几十年不减。他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写作有着十分理性的思考。在写诗的过程中,他心中的原则只有一个追求,即把每一首诗写得简洁、明了、易懂,把每一首诗写得更富有诗意。他认为诗的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若别人看不懂就等于白写,若别人视为“白开水”就等于作品没有艺术的感染力。基于此,他立志把诗歌写得简单明白而又充满诗的意境。他的诗意人生中,他把这两句话当作他的座右铭:“包容世界,胸怀自然。”他要让文学作品“对得起自己、亲人、朋友,也对得起石头、小草、花朵”,他喜欢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将来的墓志铭。在我们认识的这些年中,我们也很难得在一起有生活的交谈和进一步熟悉的过程。2017年底,他邀请我参加首届“行吟中国·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节会气氛热烈,参会的国内外诗人济济一堂,报道诗歌节的主流媒体就有一百多家。如今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已办了六届,成为张家界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刘晓平也因此被中国作家协会的《作家通讯》采访报道,被称为“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创始人”。平时我也注意看他的作品,他说的和做的恰如其分,其作品都是生活气息浓,而又充满诗意。刘晓平的诗作,许多人有过评论,而韩作荣在《城市与乡村的寓言》里这么评价他的作品与本人外表的差异:“读他的作品与见到本人,二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他的诗作充满灵气,而他的为人却老实憨厚,甚至有点言语木讷。他不是那种高谈阔论、能言善辩的人。但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其语言的力量,他一是一、二是二,说话算数。他的诗也是如此,不出语惊人,总保持着一种朴实自然的本色,其中蕴含的诗意足以让人有所回味和思辨,这是他诗作品的一个最大特点。他的作品在不经意之间把你带入一个哲理的世界,你能看到那些思想的闪光,犹如灿烂的星河,为我们照亮并打开了一个新的诗意空间。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组诗《世间万象》,我写了诗评《城市与乡村的寓言》。他的这组诗作,直观且注重灵性,以简单而朴质的言说方式予以表达,给诗以寓意。”
我赞赏晓平的为人,也赞赏晓平的为文。我读了他诗集《大地行吟》的所有诗歌作品后,我便赞同了以前一些诗评家对他作品的评议,但我却给他这部诗歌作品总结出如下几大特点:语言简洁、朴实、有张力。俗话“文如其人”,一点不假。晓平在写诗的过程中,他也不装腔作势,没有一点诗人的架子,不玩弄语言的游戏,就与平常人一般,言说简洁、朴实,然而却充满诗性的意韵。
二是他的诗写得普遍都是短诗,空灵、诗性而富有意境。如诗集中的《遇见几只寻找故里的大雁》:
在东莞银山湿地公园
偶遇几只寻找故里的大雁
不知它们飞来了多久
天空中有它们依恋的飞翔
优美的弧线已映在水底
它们在湿地里寻觅着
喜欢在水沟里追逐着
还伸长脖子歌唱着
扑展着翅膀跳跃着
歌之舞之,仿佛在叫唤着——
这就是故乡的味道和温暖
早已被故乡遗忘的我啊
至今没明白故乡在何方
站在桥头宁静地看着
泪水早已浸湿了眼帘
用了半生的岁月寻找
也没看到那棵梦里的红枣树
只看到路边草尖的露珠
闪亮着日月风霜的寒光……
作者此诗,至情至性,敞亮通透,其诗的语言是诗性的,其诗的意境是宽广的,境界是高远的。可见晓平对诗性的把控能力是很强的。三是其诗作的哲理性、思想性、回味性较强。这是需要作者有一定功力和宽广阅历的,能写出此类诗作的,刚有玩文字游戏的本领是玩不出来的。如《在黄果树听涛》:
黄果树瀑布前的山坡上
在六角亭徐霞客喝过茶的地方
主人陪我品茗、赏瀑。他说
这小楼还没有名字呢,请您命名
——就叫听涛楼吧,听涛
比赏瀑更多一层深远的意境
赏到的是飞瀑的壮观
听到的涛声则更宏大、更人生
有飞瀑的涛声、有森林的涛声
更有大海的涛声
仔细听,还有鸟语花香、溪流的低诉声
有风雨的涛声,还有星星月亮太阳轮回的搏击声
涛声中有撞击与搏斗,也有爱恋和理想
从一滴水,到溪流、到江河
雨水走过了人生成长的过程
有淌过草地的追寻与抗争
有穿越森林的磨砺与积累
为了那份藏在心底的爱恋和梦想
更有面对悬崖峭壁的考验……
在晓平的《大地行吟》诗集阅读过程中,还时时让我感受到有一种人性的坚韧、真理的硬度、苦难的营养性,这就是我感受最深的第四个特色亮点。如《红树林》一类诗作:
在文昌,在八门湾湿地公园
我终于第一次见到了红树林
远远地看上去很美,像一片绿色的浮云
走近了看她们生长得实在艰难
每株之间分不出彼此,相互间紧紧相连
绿色的树枝就像向苍天求救的手
紧紧拥抱着阳光,也抵御着风雨的摧残
她不像大山里的成材林
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和阳光,而是
弯曲在岁月的空间里纵横着生长
红树的每一段成材的木材
需要别的木材成材的几倍时间
需要别的木材没有过的岁月与风雨的记忆
故而材质的硬度原是生命砥砺命运的硬度
我看到了红树林也读懂了红树林
红树林最具哲理大师的资质
她最懂岁月的艰辛和生存的不容易
在岁月波涛汹涌的沙滩上
为寻找到站稳脚跟的土壤
她把无数的根须伸入水底的浮沙
甚至把本该向上生长的枝也当成植入泥沙的根
在污水里、在浮沙里、在风雨波涛里
默默地演绎岁月与生命的哲理
用浮云般的绿云向世人展示生命的硬度
本诗集的写作与结集出版,是献给新时代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礼物,有文学服务于“国之大者”的观念,这是值得圈点的。我觉得他的这部诗集,是关注乡村振兴、为大地和时代而抒写的好作品。
然而,艺无止境,人生之路长远着,盼晓平在诗路上不断攀登与求索,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节选自刘晓平诗集《大地行吟》序)
梁尔源,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原副会长,湖南省诗歌学会首任会长。中南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出版诗集《浣洗月亮》《镜中白马》《蝶变》《论镜中白马》。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星星》《光明日报》等重要文学刊物发表过大量诗歌。代表作《菩萨》被《新华文摘》选登。《七十三个补丁》被中国言实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选本》翻译发行国外。《镜中白马》入选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丛书“中国好诗第五季”。被诗刊、中国诗歌网评为2019至2020年度十佳诗集奖。《蝶变》被北师大新诗研究中心等五家权威机构评为2022年度华语十佳诗集。2017年获中国汉语新诗百年最具实力诗人奖。获2020年《诗刊》全国征文大奖。中诗网评为2021年度十大诗人。2022年获国际华文诗歌大奖。
刘晓平,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文化旅游诗歌工作委员会、中华文学旅游诗歌委员会主席,湖南省散文学会原副会长、湖南省诗歌学会荣誉副会长、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协会主席,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主要创始人。现有文学著作15部,散文作品《奇山异水张家界》,于2000年入选全国新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三课(科教版);诗歌作品《远村的诗意》(组诗)被《中学诗歌阅读》教材编审组选入出版。获全国文学奖三十余次,先后获全国“十佳实力诗人奖、全国第二届土家族文学奖、紫荆花诗歌奖、苏杭杯阿克苏诗歌奖、季羡林生态散文奖、国际诗酒文化奖、全国乡村振兴散文奖”等。湖南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张家界市人民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奖的获得者。
来源:红网
作者:梁尔源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