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阳山里四对联
文/晨风 喻发良
做记者的,总喜欢带个采访本,还有一支笔。外出采访,若不带这两样物件,就好比现代人出门不带手机一样,没有踏实感。
3月23日,我们就带着这两样物件,跟着浏阳文艺界的大咖们问道洞阳山。
浏阳人,知洞阳镇、知洞阳水库,但是,对很多人来说,洞阳山其实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我们也大抵如此。不过,在洞阳文化研究学者苏启平先生、苏蛟吾先生看来,洞阳山就是他们的骄傲。
数年前,从浏阳葛家镇沿山路,爬上了白石尖,当地村民遥指远山说,那就是洞阳镇了。今年年初,从蕉溪镇方向,爬上云峰台,在山巅古寺看云卷云舒,驴友们说,前山属于蕉溪镇后山属于洞阳镇。
直到今天,来到隐真观,当地人告诉我,白石尖也好、云峰台也罢,这160多平方公里山川,都称为“洞阳山”, 连毗邻的长沙县的几个村,都属于洞阳山系的版图。
这个山系连接北乡几个乡镇,是横跨浏阳、平江的连云山的浏阳起点,而连云山又是湘赣边罗霄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罗霄山脉是中华大地的重要山脉之一,承载着光辉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浏阳,大山之名包含乡镇街道名字的,除了洞阳山,也就只有大围山了,从这个角度看,洞阳山确实有它的独特之处,这或许也是“问道洞阳山”活动发起方——道远书院的底气之一。
从参观隐真观、徒步登顶九龙山,到领略洞阳水库大坝险峻、体验苏家庙人文,道教洞天福地印象逐渐清晰。
一路上,我们用笔记录了“第二十四洞天”里的四副对联。
隐山有濯 真道无私
“隐山有濯,真道无私”,这是隐真观的藏头门联。
相传隐真观始建于隋朝,比长沙的岳麓书院还早近400年。古隐真观为道教先天正教的祖庭,是江南最大的道教正一派活动场所,是浏阳最大的“观”。相传隋时宁、刘二真人在这里得道,被隋炀帝敕封为道教法门圣地,洞阳山被封为全国第二十四洞天。
濯,洗也。
《左传》有言,“在上位者,洒濯其心,壹以待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身居高位的人应该经常洗涤自己的心灵,用专一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人。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先秦佚名的《沧浪歌》。在《楚辞·渔父》中,屈原借渔父之口吟诵此句,然后“遂去,不复与言”。
在隐秘的洞阳山中洗涤心灵,才能懂得:真正的道是公正无私的。苏启平先生在其《洞阳山历史考证》中认为,这副对联,“将道教清心寡欲,无私无欲的道义蕴藏其中”。
苏蛟吾先生认为,“隐山”对“真道”,“有濯”对“无私”,对仗工整的结构,强调隐居修行的环境和修行的品质之间的关系,通过隐居来净化心灵,从而体悟到无私的真道。
在隐真观内,我们还抄录了一副对联,与门联相互照应: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朝吟夕诵唤回尘寰梦迷人。
御灾捍患 作福呈祥
龙兴山寺庙大门的对联:御灾捍患,作福呈祥。捍灾御患,抵御灾害或祸患,出自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抵抗灾害,迎来福气。作福呈祥,通过行善积德,使得吉祥显现,多行善事,也有助于抵抗灾害,这体现了对联创作者对灾患防治与福运追求的辩证统一认知。
在浏阳,北乡人一直有着热情好客的美名。在洞阳一带,家里来了客人要泡茴香茶,拿出家里最好的旱茶点心招待。
可以遥想,在古时,洞阳山下的枫浆桥驿站,很多赶路的陌生人,应该也品尝过洞阳乡亲捧上的茴香茶。行善积德、好人自有好报,是百姓的朴素追求。善良仁慈是最好的风水,在北乡,善良的老人家总是相信,多行善举,能增福增寿。
一个地方的乡风文明,总是有着历史渊源的。
乡风文明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优良的乡风文明,加上优良的地理环境,洞阳山下平坦的土地上,国家级浏阳经开区蓬勃发展。
五山得道 魁岸成仁
五魁山庙在洞阳山下的晏子坝,原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毁于1958年。1992年新建庙宇两栋,前有戏台。正殿联:茅山得道,梓里承恩,法雨频施三界境;列圣同班,群黎敬祀,仙身安座五魁山。这副对联跟山上的龙兴山寺大门对联遥相呼应,表达感恩、文明乡风传承的精神,也融合了中国传统道教和儒家思想,要讲仁义,要遵守道德法则,做人要讲厚道。
五魁山庙也叫苏家庙。苏家庙大门以前的老对联是:茅山得道,魁岸成仙。最近一次五魁山庙装修时,当地有人把大门对联改为了:五山得道,魁岸成仁。视野放到了中华五岳,追求卓越品质。
洞阳山下,苏、周、朱、汤等姓氏是大姓,各大姓氏的村民历来就是和睦相处,文明往来。在家族内,也是讲究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开拓创新,互帮互助。
洞阳水库大坝见证了洞阳人民的开拓进取精神。建成于1958年的洞阳水库大坝,现在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座大坝是我国首创空心平板坝,当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现在,山下,杭长高速、金阳大道、金城大道、长浏磁浮、长赣高铁等交通大道从西往东,奔向远方,带活物流、人气,见证浏阳的高速发展。
武夷秀挹家声远 硖水环抱世泽长
“武夷秀挹家声远,硖水环抱世泽长”,这是道远书院门楼两侧的石壁上镌刻出的一副对联,字迹遒劲有力,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武夷、硖水,都是蔡氏祠堂对联用的姓氏典故”,在祠堂对联中,“武夷”常用来表达蔡氏家族与福建的深厚渊源,以及对先祖迁徙历史的追思。硖水是蔡氏家族起源地之一河南上蔡的重要地理标志。在祠堂对联中,“硖水”常用来表达对祖地的怀念和对家族历史的传承。
2015年,柏建集团负责人周开明听说高安县龙潭镇有一栋百年老民宅,因年久失修面临着拆除的命运。他立即派人奔赴高安,几经商议,决定“买下来”“搬回来”!
厅内悬挂的牌匾可推测建房者为蔡氏家族,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光绪丙子年(1876年)。洞阳籍青年学者汤锐参观过这座古宅,他对这块牌匾的大意进行了解读:在光绪丙子年,也就是1876年,蔡馥之妻蔡毛氏捐助积谷,署理奉新县知县徐允升根据朝廷旨意,为她立此匾,表示嘉奖。“义崇巾帼”,即蔡毛氏虽是妇人,却如此急公好义,堪为典范!
道远书院的主理人程卫介绍,搬迁时对建筑每一块木结构都做了标记,连带着古宅中的部分匾额,如“巍然师范”,都按照保护性原则一比一还原。
一家书院就是一个地方的文脉所在,代表着人文之盛。程卫表示:“我们做道远书院,也是想为接续浏阳书院的传统和浏阳的文脉做点实事。”
我们记录的对联,或雅致或粗犷,或用典深刻,或直抒胸臆。仔细品读洞阳山里的这些对联,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乡土文化底蕴的深厚。
读石人先生在《对联不朽》中写道:对联贴出来了就有人看,看了就受感染,受影响,受启迪,受教育。因此,对联之功用在于陶冶性情,涵养精神,敦化民俗,澄明世风;以对联如此无量之功德,必有冥力佑其长盛而不衰。
在道远书院,我们记下了这副对联:道尚追寻,若浏水西奔,誓不回头,虽千万人吾往矣;远须弘毅,望秦关北峙,何曾却步,有志抱者竟成焉。
这是道远书院的诗和远方。
(原载于“道远书院”微信公众号。本文参考了新湖南APP《长沙这里新增一座百年古宅,从江西整体搬来!过程太震撼!》一文,特此致谢。)
来源:红网
作者:晨风 喻发良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