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如何与数字共舞?“数字人文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青年分享活动举行

来源:红网 作者:刘启民 唐雨欣 编辑:施文 2024-05-13 17:32:48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5月11日,“数字人文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青年分享活动在张家界永定区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5月13日讯(通讯员 刘启民 记者 唐雨欣)5月11日,“数字人文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青年分享活动在张家界永定区举行。此次活动由张家界学院和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扬子江文学评论》、《思南文学选刊》、《新文学史料》等机构与高校的学者们出席会议,就数字环境下的文学批评生态、数字人文的概念内涵及其边界、数字人文学研究的新问题和新范式等议题做了深入讨论。张家界学院院长简德彬致辞,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主持,副所长王瑞瑞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讨论了数字人文时代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当代文学已经不是一种书写印刷文明的形态,影音图文在人们的文学生活中愈加重要,而文学开始向泛文学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对文学批评的影响至少有三个向度,其一是以数字为工具,对当代文学开展数据化研究;其二是以数字为语境,描述和阐释数字化时代的新变;其三是“数字”实践内在化后造就的“新人”,由此形成数字化的哲学和美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刚认为,数字化是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双刃剑。从日常的教学和实践出发,徐刚认识到,一方面,数码人工环境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文学领域的研究范式,数据库建设、可视化分析等研究模式一度趋热,也为学者们获取广泛材料提供了极大便利;另一方面,海量而便捷获取的研究成果,也可能让青年研究者在入行时,造成随意敷衍、抄袭通用模式的弊病。

《扬子江文学评论》主编何同彬讨论了数字时代传统文学的创作、批评和研究的处境问题。总体上来看,旧有学院体制下产生的文学观念和研究模式,已有的学术和文学的评价与奖励机制,与当下日新月异的数字人文式的创作和传播现实,之间有着系统性的差异,很难融合,如何让旧系统跟上新现实,把新的文学现实落实在一种可持续的研究和介入方式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总结环节中,王瑞瑞指出,本次研讨会的议题主要集中在时代的数字环境变化、人文批评者的态度和立场、如何捍卫文学性等外围观视视角,这与理论界与科幻文学界直接拥抱数字技术、发明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态度和方式有明显不同。王瑞瑞认为,技术时代的到来为重新审视文学批评提供了机会,但需要从业者们自觉进行思维转换,才能开拓出新的文学批评空间。

来源:红网

作者:刘启民 唐雨欣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849/57/1389655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