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金,1959年生于湖南醴陵,1982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长期从事企业管理与经营战略及模式探索。近年致力于乡村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抢救,热心于乡村振兴公益事业,打造了“金湖湾·逐梦庄园”及“仁园·弘文阁藏书馆”等乡村文化品牌。自幼喜好文学,青年时期起沉迷于古籍典藏、诗词歌赋。业余写作散文,已在自媒体发表作品四十余万字,出版散文集《渌江逐梦》《草籽花》。
故乡与远方
——李文金《草籽花》代序
文/谭仲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那是生你养你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眼睛,会跟着你浪迹天涯,漂泊颠簸,让你心中有一盏不会熄灭的灯,不会迷路、彷徨。
李文金心中的故乡,是一片美丽的风景,一支带露的牧歌,一路泥土的芬芳,一片丰收的田野,一汪碧泉的乡情……
因了这片故乡情结,李文金回到故乡,自己掏钱,精心设计,在泗汾村启动“金湖湾幸福屋场”建设项目。目前,一期项目金湖湾文化广场、镇南桥战役纪念馆、泗汾供销社、民宿体验馆等主体景观及相关配套设施已初步建成。于此可见李文金念念不忘对他有养育之恩的故土,以及生于斯、学于斯、成长于斯的家乡父老。他把心中的念想、感激、依恋变成了有形的主体雕塑,它将成为新农村诗意栖居的标本。
金秋十月的一天,我有幸受李文金先生之约,应邀前往参观。目光所及之处,令我心旷神怡,感佩之至。尤其是在民宿体验馆品尝到李文金笔下的母亲常做给他吃的“醴陵黄菜”,让我也融入了对慈母恩泽的忆念之中。这是一种怎样的故土深情与人生眷恋啊。我们可以想象李文金心中的乡村美好蓝图,在变成美好现实的时候,这里会是一个怎样令人神往的当代桃花源。如果他的父母九泉之下有知,自当欣慰不已。
回到湘江之滨的书房,重温“金湖湾之梦”,我感到秋日早晨的阳光是如此温和多情。桂花的清香随微风飘到洒满阳光的临窗书案上,散入翻开的书页,仿佛每个字都染上了淡淡的清香,是那样润爽、温馨,柔柔地沁入心脾。
彼时,我在继续读散文集《草籽花》。这是李文金即将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收入集子中的几十篇散文中,有对故乡花草树木的歌吟,对家乡菜蔬的回味,对节日习俗的留恋,对神州名山胜水的咏赞,对古寺、书院的幽思,以及对异域风情的描绘感叹。每篇精致的散文,都凝结着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无尽的忆念与感恩;抒发着作者对远方寻觅的印记与对人生深刻的感悟。而这一切,使我深切感受到了李文金心之所系、心之所思、心之所愿。这一切不仅在文章里深情流露,以至于不能自己,而且体现于他的具体行动——为家乡创造美好生活,让人们看到了他这颗爱国爱家爱乡亲的赤子之心。
随着时光沙漏的细响,我跟随作者走近了他故乡的那片山水,那片田野,那个小村,那个老屋,那棵棵苦楝树,簇簇草籽花,弯弯石子路;又从故乡出发,走向远方的桂林之夜、秋色泰山、京都繁华,乃至浪漫珀斯、彩虹之国……
在我的文学生涯中,我也喜欢散文。
这种文体自由、随心、畅意,可短可长。正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的导言中将散文用“实写、抒情、说理”三项来概括,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合理而简明”。此理中肯,凡是写散文的作者,都会有同样的体验。我认为在散文的“实写”中议论、抒情、写景皆可纵情为之,极易抵达景中情、情中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让激情涌入笔端纸笺,深意灌入字里行间,诗韵融入游云流水,思绪潜入读者心间。
且看作者笔下的《苦楝树》:“在那个苦难的年代,笨哥父子俩相依为命。华仔瘦小,面黄肌瘦,总是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父子俩的衣服也是换着穿。父子俩就像苦楝树上结的一串苦楝籽,从里到外都是苦……苦楝树正因为苦,花和果都不会被鸟吃,果实自然老去,落入泥土,来年再就地发芽新生。”
再看作者写的《草籽花》:“在我小时候的认知里,草籽花却是庄稼人对赖以生存的土地一个最亲近的称呼。每当我在餐桌上咀嚼着白白的米饭的时候,就感觉香喷喷的米饭里留有草籽花的芬芳,就会想起家乡的草籽花,心里满是儿时美好的回忆。”正是因为幼儿的记忆是珍贵、纯粹的,于是作者对苦楝树、草籽花的描写便格外细腻而动情:“细看那紫色与红白相间的花瓣,伸出在那羽状的绿油油的叶片上,仿佛是生命跳动的脉搏。那相衬的颜色是那么和谐,再加上艳阳的映照,便氤氲出绚丽的霞彩。黄绒绒的蜜蜂也被紫云英诱惑着,尽情地在紫云英花丛里飞舞。还有在花间起舞的彩色蝴蝶,在绿叶间自由飞翔的蜻蜓,它们在紫云英的清香里抒情吟唱。”
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苦涩的岁月,也有难忘的可珍惜的那一些日子,那几件铭心刻骨的往事,或几碗终身回味的家乡菜。李文金在家乡时,最喜欢母亲亲手做的家乡菜,如他笔下描写的醴陵黄菜。
作者文章点题先说“醴陵黄菜”与程潜的联系,其实就暗示着程潜这个美食家对湘菜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接着他绘声绘色地写母亲做醴陵黄菜的过程,已经不仅仅是向读者讲述黄菜的制作流程,而且在给人们雕刻一个勤劳、善良、有智慧的母亲形象。这碗湖南农村的普通黄菜,不知道养育多少代代显赫、叱咤风云的仁人志士和敢于担当的潇湘儿女,而且滋养着成千上万的土地之子,他们在不息地创造属于时代和自己的美好追求。
这就是醴陵黄菜给我们的生命启示。
李文金作为一个卓有成就的湖南企业家,在矢志不移地开拓创新,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同时,又有自己别样的人生追求,在文学道路上迈开了扎实的步伐。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渌江寻梦》的问世,激起了不少读者的共情,这也让他深受鼓舞和激励,他决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又在憧憬文学高原上新的绚丽风景。于是他踏上了新时代的文学旅途,遥望远方,开始了新的长征和跋涉。
沐着温和的秋风,作者来到了泉城。泉城在他心中并不陌生——
“第一次去济南,缘于我在‘涟钢’刚参加工作时第一次出差,那是我第一次乘坐飞机,也是第一次参加全国钢铁学术会议。我的专业论文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获得二等奖的……人生如梦,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怀念在钢铁厂工作那段难忘的岁月,想念在工厂与我一起工作的同事,我心里老是惦记着泰山脚下那座美丽的城市——泉城。那里还是我的同学孑民的故乡,他时常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起济南城的往事……妻子出神地凝视着雨荷亭,半晌,问我:‘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这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引发了她对美好初恋的回忆,让我们陶醉于对甜蜜的爱情往事的回味中。”
我很喜欢李文金这样轻灵朴实的文字,跳跃出的缠绵情绪。那该是多么美丽的昔日梦境,会撩拨多少年轻读者的爱情之弦。若说两情如水,迢迢暗渡,这泉城之水,该是何等明澈照影啊!
随着文学梦的升华,李文金已经涉足异国的许多地方。而一次印度之行,让他写出了令人惊叹的散文《一半是地狱,一半是天堂》。我也去过印度,曾在泰姬陵、新德里的街头徜徉、沉思,也曾写过诗歌、随笔。而文金的视角不一般,他以“三个印象”写印度的一半是地狱,又以印度女人的美和舞蹈服饰,乃至泰戈尔的诗歌与甘地的人格精神之光,描绘那另一半天堂。尽管不一定让读者都认同,但可供深入探讨,我以为这是充满思想锋芒的。
是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既可以互相学习借鉴,更可以相融于对和平发展与友好合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中。“惠我杯水,报以美餐……以善报恶,以德报怨”,如此才能让世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当我准备结束自己的这篇序言时,我不忍放弃《石鼓山遗韵》给人们留下的思考。这是因为石鼓山和石鼓山里的遗韵人,让作者刻骨铭心。文中这样说:“石鼓书院历经千年,屡遭战火涂炭,历史遗迹早已荡然无存。昔日盛极一时的石鼓书院,已是人去楼空。空旷的书院,芳草萋萋,落叶飘零,留下一片惆怅,留下一份寂寥。”文末还有作者所作的一首诗——
一叶飘零已知秋,
凭风跃上合江楼。
鸿雁声断匆匆客,
晚霞洇红点点鸥。
霜染红叶片片情,
岁催白发拳拳心。
衡州极目楚天下,
丹桂飘香野菊幽。
文字虽然清瘦了一些,伤感多于豪放,但可以让我们在缅怀昔日的圣贤风云际会之盛况时,感悟天地有道、世事沧桑、日月有情、山水绵长。我辈要愈加弘扬湖湘文化,担当起民族复兴之责任,以不负石鼓山遗韵之托,让千古圣山石鼓长鸣,不绝于世。
总之,李文金的《草籽花》,应是他的又一精致之作。这是他的心灵之花,更是他生命之树绽放的文采风华。
二〇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于淡泊书斋
——谭仲池/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
圣山岳麓
文/李文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圣山”,守望心中一方净土,守望着当年出发的初心,守望着自己的理想与信仰。
这种守望,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眷恋。
岳麓山,便是我一生的心之所向。这里承载着我的理想、信念、奋斗与追求,为我在世态炎凉中打造了一方宁静的心灵归宿。
遥想当年,我从南方偏远的小山村,卷起裤筒,从泥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带着泥土的气息,沾着青草的芬芳,带着乡下人的诚实与朴素,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梦想,来到岳麓山脚下,走进这群山环绕、红墙碧瓦的矿冶校园,从此与湘江之滨的岳麓山结下不解之缘。
矿冶校园坐落在岳麓山西面的桃花冲,我们学生三舍就在岳麓山脚下的群山环抱之中。每天清晨,东方刚泛鱼肚白,我们就起床,在蒙蒙的晨雾里,攀爬着丛林中崎岖的荆棘小道,越过沟壑山涧,登上岳麓山巅的响鼓岭。俯瞰岳麓山脚下的矿冶、湖大、师院校园,在古枫豫樟的映掩下,显得格外清凉与静谧。
站在岳麓山之巅,迎着朝霞,我的求知欲如八月丹桂馥郁般浓烈,如江河大海的春潮汹涌澎湃。在这里,我呼吸自由清新的空气,琅琅书声和着密林深处的知了、黄莺的鸣叫声,久久地回荡在山谷之中。
岳麓山南面的岳麓书院是湖湘历史文化的参与者、见证者,历经千年风雨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无数次朝圣过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每次我信步在庭院间,都会小心翼翼地游走在每一组亭台楼阁中,轻轻地抚摸每一块碑雕石刻,聚精会神地凝视每一枚秦砖汉瓦,静静地观赏池塘中的每一枝娇艳的风荷。
岳麓书院配以亭台牌坊,形成了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恬静文雅的风格。园林建筑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岳麓书院兼具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是朱熹、魏源、曾国藩等大儒讲学传道,藏经纳古,祭祀历代先贤哲人的神圣殿堂。
深秋是观赏岳麓红枫的绝佳时节。我静坐在爱晚亭下的乱石堆上,观三面山峦叠翠,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秋来万枫叠嶂,一夜霜降千叶红,漫山已是层林尽染。左右溪涧环绕,清泉石上飞流,前后怪石嶙峋,形态万千,怀抱半亩方塘,波光粼粼。
清晨,阳光穿透枫林,薄雾缭绕,此时的红枫有种清透之感。中午,红叶在秋日暖阳的映衬下,显得越发娇艳夺目。在夕阳西下时观看红枫,又是另一种柔和恬静之美。深夜里,天空中繁星点点,借着月亮听密林深处枫叶飒飒作响,清风峡已是万籁俱寂。
红叶相思秋且去,
清风回梦月正逢。
深山小径随缘走,
看淡白云紫气升。
走出爱晚亭,若沿着曲折的青石小路,穿越清风峡,峡谷有溪,便有小溪与山路做伴。溪边有兰,兰花与人暗香盈袖。山谷里凉风习习,鸟鸣山幽,仿佛是一片世外桃源。
走进六角茅草半山亭,驻足歇息,环顾四周,林壑涧深,山色空灵,云雾与古枫交相辉映,古寺钟声与涧中流泉相唱和。
你若抬头仰望,岳麓古寺掩映在层林叠翠之间,古朴中凝着厚重,雅致中透着庄严。暮鼓晨钟,梵音阵阵,从古寺流出的活水滋润着灵秀麓山,滋润着芸芸众生。
云麓宫巍然坐落在岳麓山峰顶,登阁远眺,南望衡岳,山脉连绵;北瞻洞庭,烟波浩渺;俯瞰橘子洲头,静卧江心,恬静自然;唯湘江北去,百舸争流。
我崇尚道法自然,以尊道贵德,天人合一,贵生济世为本;以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而修身。
秋声乍起银杏落,蛩吟唧唧添萧索。漫步在云麓宫铺满金黄色银杏叶的麻石台阶上,听着风声、落叶声、诵经声,我内心便渐渐归于平静,眼前已是云淡风轻。
岳麓山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纳儒、释、道为一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儒家教我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告诫我以慈悲为怀,博爱天下,我为人人。道家使我幡然醒悟,道法自然,不争、不贪、知足、慈俭、去甚、去奢,追求内心的恬淡与宁静,追求思想的自由与致远。它们给我以仁者的智慧与智者的力量。
每有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我都会独自到岳麓山上去寻觅长眠在这里的英烈,去祭拜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忠魂。在这青山中深埋着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黄兴、蔡锷、蒋翊武,还有陈天华、焦达人……
我常常独自坐在墓前的石凳上沉思,思索那场发生在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感悟当年这些仁人志士为推翻帝制所做的努力,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感受千年湖湘文化精魂的传承。
正因为有了他们,岳麓书院门前悬挂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才会更加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也因为有了这让上千万湖南人引以为豪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山总是引领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选自李文金《草籽花》
矿冶情怀
文/李文金
1981年下半年实习结束后回到学校,我们就进入了紧张的毕业考试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阶段。
1982年的冬天,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把岳麓山下银装素裹的校园装点得分外妖娆。
一大早,天寒地冻,同学们从床上爬起来,忙于毕业分配或考研。有的仍埋头学习,准备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有的到处找关系,想回老家工作;有的则希望留校;找了女朋友的同学,都希望能和女朋友被分配在同一单位工作……
因为要照顾年迈多病的老父亲,我没有心思去考研,向系里表达了我要留在湖南工作的愿望,希望大学毕业后能陪伴父亲一起生活,尽我的一片孝心。
在中南矿冶学院四年的学习,让我与美丽的岳麓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晨曦中,我站立在岳麓山巅,迎着朝阳晨读,开始了崭新的一天的生活;黄昏后,我攀登在密林中的崎岖小道上,沐浴晚霞,低头沉思,反省总结着每天的进步与过失;夜深了,我与寂静的山麓窃窃私语,皓月当空,溪边兰草涧留下我无限的幽思与怀念……
我酷爱岳麓山的幽美林壑,深涧空谷,潺潺流水,它们赋予我仁者的智慧与智者的力量。
我欣赏岳麓山的六朝古松,千年银杏,百年古枫,它们给我以生活的勇气与心性的磨砺。
我尊崇麓山禅寺、云麓仙宫,它们是我人生路上一座明亮的灯塔,给我以慈悲为怀和仁爱至上,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睿智。
我敬仰岳麓山上的黄兴碑、蔡锷墓,英勇无畏的革命先烈,先烈们激励我为中华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岳麓书院“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湖湘文化精神,让我深谙“朱张”和“曾公”思想的精髓。
伫立在闻名遐迩的爱晚亭下,仰慕一代伟人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风范;远眺湘江北去,浪遏飞舟入洞庭,感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
中南矿冶学院是我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我借岳麓山的灵气寒窗苦读,孜孜不倦,一个懵懂无知的放牛娃在知识的洗礼中,脱胎换骨,涅槃重生。
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了视野与胸怀。
滚滚北去的湘江水,滋润着我心中爱的种子,让它在春天的阳光雨露下,破土,发芽,茁壮成长!
忘怀不了在长沙的春夏秋冬,四载寒来暑往。磨灭不掉在矿冶的日日夜夜,无数个阴晴圆缺。
爱晚亭的枫叶绿了又红,红了又绿,在霜叶的红绿之间,我又壮志满怀地背起行囊,我要扬帆起航,走向远方……
——选自李文金《渌江逐梦》
《渌江逐梦》后记
文/李文金
己亥岁末,湘楚大地连日淫雨,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猝不及防,每个人都在难言的情绪中告别难以忘怀的2019年。
在或期许或焦灼的时光中,迎来2020年。在泗水河畔“仁园”的风雨走廊上,我寂寞地徘徊在蜿蜒的廊亭间,陷入一种莫名的惆怅,逝去的岁月不断在我的眼前浮现……
渌水悠悠,奔流不息。渌江之畔,是我李家世世代代寻梦、追梦的地方。年逾花甲,容易触景生情。忆往昔,不由喟叹我李氏家族的百年家族史。在近代历史风云的变幻中,李氏家族曾经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逢盛世,深感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我;国泰则民安,国兴则民盛,国强则民富。
1977年的高考,曾使我欣喜若狂;我从泥水中卷起裤腿,从偏远的乡村走来,来到岳麓山下,进入我梦寐以求的神圣殿堂,实现我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岳麓山下,我借千年学府之灵气,寒窗苦读,孜孜以求,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农村娃,在道义与知识的浴火中,破茧成蝶,涅槃重生。
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之中。忘不了我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工作的繁忙,生活的琐碎,蒙着一层薄薄的、淡淡的迷雾,是那么朦胧却又那么美好。即使在梦里,我也会情不自禁地露出甜美的微笑。
岁月流逝,容颜苍老,没有人能逃脱。唯有时光流逝,才能让我们更懂得自己,没有经历苦难,就无法感受幸福;在生活中化解了多少苦,内心就蕴藏着多少幸福。没有经历坎坷,就无法理解成功的不易;有多少坎坷,事业就蕴藏着多少希望。
行走在路上,我们邂逅的不仅仅是尘世风景,更是触动人心的辛酸往事;漫步人生,我们经历的不仅仅是悲欢离合,更是命运的森罗万象。蓦然回首,所有的苦难和坎坷都是我人生精彩的一部分,在我如行云流水般的生命中升华为我人生的意义。
在居家隔离期间,我偷一份空闲,借一份闲情,品一杯清茶,追忆我远去的似水年华。以我人生的经历,去见证这伟大的时代;以我家族的百年沧桑,去讴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
我是理工科出身,几十年来一直从事企业管理,浮沉于商海,虽疏于遣词造句,难以捉笔成文,但好在平时喜好以浏览古典诗文作为忙时的消遣,在先贤哲人的文字中寻找精神家园,故斗胆提笔写下这洋洋二十余万字。幸有朋友们给我鼓励,中国田野派作家伏龙先生给我的文字润色添彩;蔡国胜教授倾情指点斧正,为此书的出版献计、张罗。为此,谨向关心、鼓励、支持此书出版的诸位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二〇二一年夏于醴陵仁园
来源:红网
作者:谭仲池 李文金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