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殿(短篇小说)
文/侯健康
那天外甥远道而来,他的心里充满着莫名的烦躁,说不出的焦虑如阴云般一寸寸吞噬着他的心房,精神状态陷入极度崩溃。他说半年多以来,总是心烦意乱、坐立不安,静不下心来做好任何一件事情。这次专门坐了三个小时的高铁,从广东来到了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希望从我这里得到治愈病症的妙方神药。
我说我不懂的,我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根本无法解除他目前的这种痛苦。我说心浮气躁是人的一种惯常心理反应,我也有这种毛病,尤其是当工作生活不顺的时候,这种生理情绪就越发膨胀,关键靠你自己调整心态正确应对。根据他目前的症状判断,大概是患了一种心理疾病,我建议他应该去看一下心理医生。
可是,外甥始终坚信我能治好他的病症,将他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且举证说,他读过我写的小说,知识面涉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还进一步推理,说我每天能够独坐书房连续写作三四个小时,单单这种静坐功夫的窍门就可传之于他,足以让他效仿和受用。
外甥不知道也不理解一个作家的专业就在于写作,他的专长在于用语言的组合拼凑故事,至于涉猎的知识只是浅层次的认知。但是,他的关于我能潜心写作的话倒是提醒了我,假如能有一件事情让他沉醉和愉悦,那么就有可能实现心灵的超脱,从而在短时间内摆脱这种心理病症对他的折磨。
我这个人历来心地善良,何况外甥是我亲姐的儿子,我只有一个姐姐也只有他一个外甥,我看着他长大,长期以来舅甥俩感情深厚,只要他有难处,哪怕只有一丝的机会能够解除,我都应该尽力去帮帮他。
我有过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当生活中遇到一些烦心事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读读文学作品,听听古典名曲,在阅读的滋养和音乐的抚摸中,舒缓躁动的情绪。基于这些体验和认知,我把外甥带到书房,让他看看我满屋子的书,并顺手从书架上抽下一本路遥先生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递给他,对他说:“你今天就好好静下心来看看这部小说吧,我知道你青少年时期也有过阅读的习惯,这部小说感动过整整几代人,你耐着性子看完,就会有不一样的心理体验。”
为了制造一种阅读的环境和氛围,我拧开了书房里的音响,播放出《盛夏与蝉鸣》这首世界名曲,顿时优美舒缓的旋律像溪水般在书房里静静地流淌。
让我颇感欣慰和自豪的是,我说的话外甥一般都能遵守照办。这不,当我刚刚打开音响,在萦回流淌直击心灵的乐曲声中,他便翻开书页,屏息静气,眼睛直勾勾地盯住书上的每一个字,开始了阅读。
让外甥读这本书其实也有我的良苦用心,除了唤起他青少年时期的阅读习惯为其狂躁的心灵疗伤之外,我更希望他通过阅读这本书,学会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保持一种坚韧不拔、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当然我也知道,外甥年届不惑,绝非一部小说就能感化,况且他也少有所谓文人的雅兴。但我相信,人毕竟是感情动物,有情感就有可能被激发出来。
我走出房间,轻轻地关上房门,心里颇为得意:外甥过不了多久就会走进路遥先生构筑的宏大史诗中,追随着主人公孙少平、孙少安的人生足迹,获得一份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一整天里,外甥几乎没有走出过书房,中午我给他叫了外卖,晚上我特意到菜市场买了基围虾、炸鸡腿和精瘦肉,很少下厨的我专门为他做了几道菜。当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子的时候,我才把外甥从书房里叫了出来。
看到这些丰盛的菜肴,外甥甚是感动,连连说道:“做这么多菜,舅舅您对我太好了。”我顺便地问了问:“看到哪个章节了?”外甥说:“再有几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了,我觉得……”听到他欲与我交流读书的感想,我便打住他说:“先吃饭吧,你全部看完再说,晚上我们在书房交流一下。”他也没再说什么,默默地吃着饭,我不断地把菜夹到他的碗里,他快乐地嚼着,有些幸福的模样。吃完饭,他又继续回到书房看书去了。
我收拾好碗筷,在客厅里静坐了一会儿,看了一阵电视,转眼到了晚上十点多钟,我便走进书房,这时外甥也刚好把小说看完,我问道:“怎么样?看完之后内心有些什么感触?”
外甥回答说:“让人感动得流泪,也给人前行的力量。可是,对孙少平的人生态度,我并不完全认可,他完全有更好的人生,有更好的爱情,为什么就要选择一个寡妇,当一名煤矿工人呢?他完全能有更大的作为啊。”
我说:“人是不能完全脱离于现实的,在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中,他有更多的选择吗?人也不能太自私,只为自己考虑,都不当煤矿工人,发电生产、家庭生活,哪来的煤呢?我们干事业要立足奉献更多的人,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正所谓‘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那么,他对自己、对家人、对这个社会的贡献不就大打折扣了吗?人就应该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外甥似乎还有更多的想法与我辩论。
说实话,我无意于将这场讨论继续下去,那就相当于对这部作品的思想和理论进行探讨,如此显然我是选错了对象。我便打断他的话:“好了,你今天也很累了,洗漱早点休息吧,有话明天再说。”
这天晚上,外甥就睡在我的隔壁房间,我不时听到他翻动身子挤压床板发出的“吱吱吱”的响声,夜间还曾起来过两次,不时长吁短叹,似乎有着莫大的忧愁和苦衷。可以想见,他这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
第二天,他一早起来,只见他眼睛红肿,脸色不佳,身心十分疲惫。我关切地询问他:“昨晚失眠了?”
“嗯,差不多一个晚上没有合过眼,想睡可就是睡不着。”
“你啊,心性得好好修炼一下。”说到“修炼”这个词,我突然记起,前些日子,我应宗教局一位朋友的邀请,去一所庙宇参观,里面有一个叫作“静心殿”的庙堂,许多社会上的居士在此修炼。听寺里的住持介绍,这些修炼的居士,来之前大都有些心理问题,有的是自己找过来的,有的是家人送过来的,希望在这里修炼一段时间,以达到清心寡欲、心安无忧、潇洒达观的境界。我想,依照外甥现时的状况,是不是可以让他到那里去呢?或许那儿才是他心理疗伤的最佳之地。
当我把这个想法跟外甥说出来的时候,没想到他一口应承,并强烈要求说:“舅舅,您送我去吧,可能只有佛门净地才能让我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得以沉淀。”
我想也好,就这样决定,当即拨通了宗教局那位朋友的电话,与普济寺住持取得联系,约好了前往的时间。我出门去给外甥买了一些洗漱用品和两套换洗的衣服,当天上午就把外甥送到了普济寺。
普济寺的住持成熟稳重,慈祥的面容流露出和善的光芒。我向他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外甥的情况,说了一些拜托关照之类客气的话语。简单的交接之后,我便驱车回城了。在我与外甥分别的那一刻,他的眼眶里溢满了黏稠的液体,我立即转过身去,生怕在外甥面前留下作为长辈的尴尬。
回家的路上,我打开车内的音乐,缠绵的乐曲在车内萦绕流转,而我的心绪却如三月里南方的土地,湿漉漉的,十分沉重。
(节选自2024年第2期《芙蓉》短篇小说《静心殿》)
侯健康,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治日报》《当代人》《湖南文学》《微型小说选刊》《文学天地》等刊发表作品,出版《时代的旋律》《天职》《衡岳弄潮》《走进乡村构建和谐》《逐梦浙大》等专著。
来源:《芙蓉》
作者:侯健康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