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袁思蕾 长沙报道
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钟拨回到120年前。
1904年春,谭延闿等12位湖南文化教育界名士,在《湖南官报》整版刊登《创设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募捐启》。
他们发出“改良社会不一术,而效果莫捷于图书馆”的呼喊,同时,决心让图书馆成为“输入文明、实验教育、坚其信心、富其能力”的阵地。
1904年春,《湖南官报》整版刊登《创设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募捐启》。(图片除另有标注外,均由湖南图书馆提供)
当年,经官方批准,由民间士绅捐置图书和资金,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正式诞生。
这是湖南图书馆的开端,也是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历史舞台的首次亮相,见证了湖南人的又一次敢为人先。
120年来,湖南图书馆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什么一直没变?面向未来,它会是什么模样?今天,我们聊聊这座湖南人的文化地标。
【馆址之变】
现在的湖南图书馆,位于长沙市韶山北路169号,是一处闹中取静之地。
“当时,新建的综合借阅大楼很气派,是长沙有名的地标性建筑。”湖南图书馆一些老馆员回忆。
1984年12月1日,湖南图书馆搬迁至现在所在地。开馆仪式当天,新建的大楼前人山人海,就连围墙上都爬满了人。
湖南图书馆主楼在1991年被评为长沙市“十佳建筑”。
其实,湖南图书馆的馆址几经变迁。
该馆研究馆员沈小丁在其所著的《湖南近代图书馆史》中有详细记载。
在落脚韶山北路之前,湖南图书馆先后在长沙的定王台、教育会坪、乐古道巷原省立第一职业学校、中山路一带就地建设或借用开馆,馆名也几度变更。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战火,黄淑范等图书馆先贤殚精竭虑,护送珍贵馆藏,大规模西迁到如今的怀化境内。
湖南图书馆馆藏西迁线路。
翻看史料可以发现,虽然时局艰难,但当时的湖南图书馆一直在保存文化火种、延续文脉,与此同时,以藏书为载体,承担着“开启民智、普及教育”的重担。
1912年秋,寄居在湘乡会馆的毛泽东,每天都会步行约3里路,到定王台省立图书馆自修学习,持续了半年。
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读到了亚当斯密、达尔文、卢梭等人的著作,“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在“拼命吃菜”的同时,更打开了视野和格局。
同样,许多人也在这里,通过阅读图书,发现了更广阔的世界,提升了自身素质和能力。
【馆藏形式之变】
书籍文献,一直都是图书馆的立身之本。随着社会进步,图书馆的馆藏形式也在发生改变。
湖南图书馆现有藏书约500万册,包括珍贵典籍80余万册,其中古籍68万余册,含善本5万册。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图书馆尤以湖湘人物著述、湘籍名人稿本、湖南地方志书、湖南家谱收藏特色显著。
这些藏书,是文明的根脉,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宝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古籍虽被妥善保护收藏,却很难“传播”出去。
湖南图书馆保存了大量珍贵典籍。
“今年,我们同时在做馆藏家谱和馆藏珍贵古籍的数字化工作。现在,馆藏家谱数字化量将近130万拍,馆藏珍贵古籍数字化量是10万拍。”湖南图书馆古籍部主任许志云告诉记者,近几年,湖南图书馆一直在开展古籍活化利用工作。
每一“拍”的背后,意味着古籍文献的一页或数页被拍摄成图像资料,以数据形式保存,并加以活化利用。
9月20日启幕的“书百廿风华 传千年文脉——湖南图书馆古籍保护与活化利用成果展”,利用馆藏珍品数字资源打造了一个沉浸式探秘湘图数字空间。
古籍文献数字化,只是湖南图书馆为实现数字化转型所做努力的一个缩影。
40多万册电子书、1500多种原版期刊和杂志、超380万集有声资源、35万多首诗词及戏剧等视频资源……
湖南图书馆于2023年推出的“书香传家”全民阅读数字互动平台,为读者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文化交流、知识分享的开放平台。
这意味着,湖南图书馆有了线上和线下两个“分身”。
【读者人群之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公共图书馆虽向全体民众敞开,却只吸引来了小部分人群。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
它以法律形式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公共图书馆,并应当免费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查询、借阅,阅览室、自习室等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开放,公益性讲座、阅读推广、培训、展览等服务。
自此,走进图书馆的人员大幅增加。
湖南图书馆已连续多年在“世界读书日”当天,发布上年度阅读报告,内容包括到馆人数、借阅概况、读者画像等方面。
2024年“4·23”世界读书日当天,“湖南图书馆2023年度阅读报告”发布。
观察近五年的报告,可以看到,在读者人群的男女比例上,女性占比一直在60%以上;在借阅量上,女性也多于男性。
湖南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贺美华告诉记者,较早之前,湖南图书馆每年到馆读者数是数万人,其中七八成是男性。而从现在的统计数据看,每年到馆读者数早已升至数百万,女性读者数量大幅上涨,超过了男性。
“湖南图书馆2023年度阅读报告”中的读者性别比例。
大家可能有些好奇,为什么女性读者会多于男性?
有一个现象,或许可以提供答案。
过去几十年来,由于教育机会的增加与社会观念的转变,我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这种巨大进步,从全球来看都是罕见的。
国家统计局在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各类高等教育中,女生的占比均超过了男生。
▲湘图百姓课堂授课现场。
除了提供阅读服务,湖南图书馆也在打造公益培训服务品牌,湘图百姓课堂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课堂,不仅授课老师来自各行各业,学生群体也覆盖男女老少,开设的课程更是五花八门。
每年春秋季开班前夕,一座难求的火爆报名场面就会出现。
【不变的和未来的】
历经120年的沧桑,湖南图书馆有很多东西变了,但也有很多内核没有变。
比如,促进全民阅读、助推文化传播、“开启民智”的功能没有变,也不会变。
还比如,湖南图书馆作为我国首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一直展现着“公共”二字的分量,不仅涵养了城市的人文气息,也促进了个体的精神成长。
现在的湖南图书馆。
从几年前开始,有关于湖南图书馆选址建新馆的话题,不时引发社会关注,从中不难看出大家对于它的期待。
面向未来,包括湖南图书馆在内的公共图书馆会是什么模样?
更亲民的图书馆。当前,用户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服务场景更加多元复杂。这需要图书馆深入思考,从建设到运营,如何“以人为中心”,不断丰富阅读资源,进一步提升开放性。
比如,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中央图书馆是世界著名的公共图书馆,在设计之初,向公众征集了2300条建议,实现了图书馆为人而建,不为书而建。
比如,从2020年底开始,湖南图书馆与省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社区、学校等合作,“藏书于民”,目前已共建36个藏书点,让图书馆的下架图书实现再流转、再利用。通过创新举措,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中来。
更公共的图书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3年,我国成年人的图书阅读率从54.9%提升至59.8%,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从40.3%提升至80.3%。
在数字化时代,公共图书馆要体现公共性,助推全民阅读,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湖南图书馆:智启未来续新章。
比如,湖南图书馆去年推出“书香传家”全民阅读数字互动平台,目前省内约20家公共图书馆开启这一平台的应用,明年的应用范围将继续扩大。
近年来,每逢长假,不仅博物馆,很多图书馆也成为热门打卡地。
如何更好地满足大众对文化的热切需求?如何让图书馆的珍藏成为文旅吸引物?特别是,面向AI时代如何更好地吸引年轻人?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实践探索的课题。
更增值的图书馆。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打开大门接纳读者,只是第一步。使图书所承载的知识,成为可传播、传承的财富和资源,则是必要的关键一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赵峥认为,公共图书馆的价值与“图书”密不可分,而价值增值还在“图书”之外。
这些价值增值服务,涉及历史文化传承、邻里社区建设、终身教育支持、城市品牌塑造等方面。着力于这些方面,将让公共图书馆的公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在知识共享与开放的时代,我们希望美好生活与图书馆有关,也因图书馆而来。
来源:观潮的螃蟹
作者:袁思蕾
编辑:罗倩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