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丨郑明娥:以小见大:小视角 大天地

来源:红网 作者:郑明娥 编辑:施文 2024-11-18 17:22:33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pki105020_副本.jpg

以小见大:小视角 大天地

——读姚茂椿散文集《和吟声声》

文/郑明娥

故乡新晃可以说是作者姚茂椿的精神原乡,那里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等已融入他的血液和灵魂,成为他创作的源泉和素材。《和吟声声》这部散文集,是作者对时代的关照、思想的阐发、文化的沉思、人生的感悟、生命的追寻,也是他回馈家乡的最好礼物。

这部散文集可以说延续了作品《沧山血脉》的现实性、抒情性和现代性风格,成为继《沧山血脉》作品之后的又一力作。作品充满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了新奇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手法,富有诗情画意,情感细腻、风格清新。作者通过朴实却又不乏灵动的语言,把工作经历、人生感悟、生命意识、故乡亲情、自然景色、历史文化呈现在读者眼前,抒发了思乡念家之情,表达了对社会生存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时代发展的反思。

这部散文集共分为五个部分:花开陌上、都市光影、温情记忆、斑斓田园、歌乡盛宴。第一部分将自然风光、工作经历和生命体验融合,流露真诚自然的家国情怀、生命情怀;第二部分作者置身于都市,用心用情感受山、树、鸟、花,蕴含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第三部分回忆与姨婆、父亲、母亲、舅公等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表达了作者对家族血缘亲情的挚爱;第四部分书写故乡的老物件、习俗、美食、老街、历史等,流露出浓厚的思乡恋家之情;第五部分叙写了湘黔边界的侗乡侗寨侗歌,鼓楼、吊脚楼、风雨桥,琵琶歌、箫笛、咚咚推、哆耶、侗族大歌等,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部散文集以小见大,以小视角反映出大天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小视角反映大时代

作品从“我”的小视角出发,统摄了农村演变和城市发展进程,观照了从农村集体所有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代变迁,反映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伟大改革。从物资匮乏走向物资丰盈,人们的吃、穿、住、行都发生了巨变,作者以“我”的视角反映时代变迁。我所在的乡村新晃县扶罗,在童年的记忆中闭塞、贫穷、落后,母亲常常要拖着病体参加集体劳动,忍着哮喘、咳嗽、冰冷的田水插秧,挣工分养活兄弟姐妹一大家人。砍柴、插秧、种田、割谷子,靠勤劳的双手靠天吃饭,是外婆、舅舅、舅公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物资匮乏时常吃的红苕、包谷、黄豆、菜粑慢慢从记忆中淡去,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荤菜如鸡、鸭、鹅、鱼、猪肉;老屋变成了砖房、高楼,家乡的煤油灯被点灯取代;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步行变成坐大巴坐火车坐高铁坐飞机;靠田吃饭变成靠做生意靠打工谋生,时代的浪潮史无前例地席卷了乡村,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的建立。如《乘上回乡的高铁》中“回乡千里路,从坐火车汽车需要两天,经历难受的拥挤和倒胃的摇晃,到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钻山穿洞的半天,再到驰骋飞速的两小时,我们多年来回家团聚的愉悦期盼,终于成为舒适美好的现实。”出行方式的变迁反映出中国发展的速度、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感。

我驻村扶贫的平江县一山村,我调研的邵阳虎形山等地,在改革开放后,赶上市场经济之下脱贫攻坚的时代列车,村里的房子焕然一新、乡村修路架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办起电商,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城市,人们走向富裕。虎形山漫山遍野的金银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打造的茶叶品牌、平江县最早修建的水泥路,这些都是时代发展的见证。如《欢动的庄稼》中“几年来,村里主要村道进行硬化,集聚的寨子安装了路灯,多数人家通了自来水,户户通电,通信讯号也有所改善。上级帮扶办起三个合作社,特色水果产业园、苗岭生态猪场和尚品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共接纳贫困户50多户。扶贫思路和措施可行,视野较宽,有前瞻性。他们结合绿色生态种植养殖,逐步发展电商产业。依托红色、绿色和民族传统文化,与省内单位合作,打算开发通道转兵纪念地—花界古驿道—四季果园—兵书阁文星桥—雁鹅湖—晒口水库旅游线路。”通道侗乡的兵书阁村是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迈向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一个典型,反映了精准扶贫的新举措,文化和经济同频共振,电商、农业、旅游业跨界联合,奏响了时代发展的最强音。

当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为时代唱赞歌,相反他常怀忧思,具有清醒的理性和自律的审慎。他看到了时代发展,也看到了传统农业文明发展遭遇的危机,他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保护和发展,他担心那些浸透亲情记忆的老物件、老地名、老屋、老街、传统技艺的失去,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失衡。如《琥珀色的村寨》中“高大的风电设施是一座座巨型风车,在一些从近到远的山头画圈,它们借大自然的力量,将视野里原态的诗意解构成现代的元素。这是地方经济的需要,也让我对途径的候鸟和高寒地带本就艰难的植物产生忧虑。”作者既看到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经济发展,又看到由此带来的生态问题。如《老辈滋养过的物件》中“像木楼的消逝一样,传统的物件一天天减少,现代化的东西一定会越来越多。往后,那些沾过老辈体温的珍贵遗存,如铜鼓、背带、雕花床,还有承载着我们童年少年时光的木楼,许多会从我们眼前消失。”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和隐隐的担忧。《黔东玉屏》中“近年物质条件好转,国门打开加大交流,箫笛在许多地方却慢慢被国外的管弦乐器取代。风光过,沉寂着,玉屏箫路在何方?”《瞬间的寂静》中“传统村落,特色村寨,能够长久的产业是什么?能够连接山外,融入市场的业态又是什么?我们沉默,没人打破这寂静。其实内心里,早就已经没有宁静了。”《小城暖年》中:“老人”不语,我分明听见它在我的耳边摆古、讲款,轻轻诉说沧桑和历史。在它的雕栏画栋前,我洞察它的心事。它心中一定希望,一首首玩山赶坳歌、一段段情垒,还能被年轻人唱出来、讲出来。《老街的小店》中“遗憾的是,这个热气腾腾的店子(染店),于20世纪后期默默消失了”。作者像一位清醒的智者,以在场的方式和审视的目光关注发展,体现了散文理性之思和感性之美的调和,是其散文现实性、现代性、复杂性特点的体现。

以小视角体现大情怀

作品通过“我”的视角,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博大情怀,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也集中体现了民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映射。作者从乡村调到县城进而调进省城,始终没有忘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思想。无论是到湘西、湘南、湘中的调研,还是到平江的驻村扶贫,抑或是回到家乡,始终怀有深厚的“民本”情怀。在虎形山,看到破烂不堪的房屋、看到揭不开锅的情景、看到同穿一条裤子的情形,作者感同身受,为百姓忧愁,于是想方设法寻找对策,终于找到了发展新产业——种植金银花药材的出路,看到漫山遍野的花开,看到群众的张张笑脸,作者心里感到甜蜜幸福。在平江驻村期间,作者日思夜想的是如何开展项目、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尽快修好致富路。这种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表现,这种舍小家为大家、舍自己的幸福为百姓的发展谋福利的情怀,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思想。如《群山前方》中“住在高寒的虎形山茅坳瑶乡,贫困景象令人忍不住流泪。”“虎形山瑶乡和茅坳瑶乡,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困的生活状况,点点滴滴都能够刺痛人。”《遍地花开》中“我们的眼里闪着泪花”“几天里,热泪一次次盈满我们的眼眶。”《雨阵》中“老吴老赵都是很有信仰的人”“他们以自身的行为思想境界,诠释了什么人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岳麓山上》中“从岳麓山遥望不见边际的远处,不只是阳光温煦的远方,还有着边远之地的贫穷和落后。而都市里生活在高楼之下、低处为生的艰难和困苦,也像难以抵御的寒风一样,令人哆嗦心凉。”在这里,我们读到了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伟大的干部形象。作者无论走到哪里,观现实之困,思民生疾苦,谋群众发展。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将“小我”融入“大我”,体现心忧天下、为百姓谋福利的博大情怀。

作者还怀着一种悲悯情怀。如《来路归途》中“山外,并不是甜酒糍粑香猪肉啊。不幸的青年,是笑呵呵坐上外出的汽车,带着一身的职业病回来。极个别的还不知所终,死在了外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山里的生命被看得有点轻贱,人们满足于打工赚钱,成功的是变为入流的城市人,次一点的是把山寨的旧楼建成新房。而早逝的生命,就像一阵轻风,在无边的山林间悄然消失。我为那些生命,心头难过。”作者在议论中关照乡村卑微生命的前途和逝去,用精神之光烛照现代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悲悯之情。

以小视角凸显大思想

作者从“我”的视角出发体现了儒家入世的大思想,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从小作者耳濡目染,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的勤劳上进、为民服务的思想,无不激励着作者。从小,作者就把追求理想、无私奉献、奋斗精神融入了骨髓,成为他前进的精神动力。如《父亲的奖品》中“树立理想、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等美文佳句,抄了一页又一页。其中有些化为不断争取进步的精神力量,鼓舞我在遇到困难时不会后退。但更多的内容沉淀在我的血脉里,让我养成了认真、努力、坚韧、奉献等品格。”从小,作者就立志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走向更大的世界。在乡村中学教书,因为成绩突出调进县城,又因表现出色调进省城。在负责韶山培训班工作时,作者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工作成效显著。在平江驻村扶贫时,作者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谋划项目,带领群众发展乡村的产业、电商等,村里走向富裕大道。在党校学习时,作者时刻以伟人激励自己,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直指引作者砥砺前行,不忘初心。如《岭上开遍映山红》中“根据分组安排,我与同事和环保检测人员一起去湘西等地,不发通知,不要陪同,到几个园区工厂、生活治污点水体采样,暗访一些老大难问题,了解矿区环境治理。”《远去的天籁》中“搅拌机械比较老,我们担心达不到要求,常常冒着烈日,站在边上,面对面监督。宽度够不够,用尺量量。厚度够不够,严格跟踪。”“除了资金,还有一系列审批手续,时间上已耗不起。我所在委员会对口财经部门,安排我来村是有关领导的考量,在其他项目之外,尤其公路等大项目建设,有关部门听我汇报后都表示支持。某天得知分管省领导在岳阳调研,我与凯老、学老立马赶去,认真汇报,及时得到省与岳阳市主要领导重视。我又回省直汇报,到长沙等地组织相关会议研究,请省市领导和单位在项目计划和资金上开绿灯,扶一程。正式启动前,我们在平江县开会,因当时的扶贫队长都不兼县里的职,我只能将几大家领导请出来,要每一个有关部门表态并在确定时间内落实到位。细致地安排,尽心地努力,我相信铁树也会开出花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马不停蹄地为百姓奔走、呕心沥血操劳的人民公仆形象。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心系百姓的行为,正是作者入世精神的写照。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者在立志、修身、爱岗、敬业、奉献、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方面,切实践行了儒家思想,体现了积极入世、拼搏奋斗、追求理想的精神。

在作品中,随处可见的还有“贵中尚和”的和合思想。身为干部的作者与群众关系非常融洽,干部与干部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也和睦相处。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之间、身体与心灵之间达到了一种融通,紧张忙碌的工作和随时随地的放松巧妙地相应和,在积极入世和自由出世之间,作者自由切换,达到了身心的和谐、工作和生活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作者和大自然之间,也处处体现着一种和谐,人乃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无数次的沉醉、忘我,心灵和身体获得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愉悦。大自然内部也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比如鸟鸣的低声部和高声部的合唱等等。小城、山水与歌声、城与人、人人之间也处于和谐统一状态之中。如《黔东玉屏》中“玉屏城的民居,清一色雅致,大多门店招牌格调典雅,经营箫笛的店子散发出艺术的气息。小城与山水,在一曲漫长的箫笛声中,和谐相融。路上微笑的行人,人们带着温度的话语,于我都非常亲切熟悉。”《远去的天籁》中“许多生命在它们自己的世界里,其乐融融啊。此刻多么美好,各自相安,各得其乐,并且共同营造着难得的轻松、自由和自在。”

以小视角体现大境界

作者从“我”的视角出发,体现了道家自由、旷达、乐观的精神,体现了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一体”的思想境界。作者常常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景色中,以一颗细腻、鲜活的心感受大自然的阳光、雨水、溪流、瀑布、鲜花、树木、小松鼠、蝴蝶,聆听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流水声、鸟名声、虫鸣声、蝉鸣声。蓝天白云、草原湖泊、花草树木、溪流瀑布、大山群峰、一束阳光等,都无法逃离作者犀利的目光和敏锐的触觉。在读者眼前,作者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呈现了精神的绝对自由、思想的彻底放松、心灵的彻底解脱。作者与自然万物平等、对话、交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愉悦。在写观茶、品茶时的神清气爽、唇齿生香,在听鸟鸣的低声部高声部的合唱、在听喇叭声的幻想、在听钟声、风声、雨声的天籁之音时,作者以灵动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空灵、虚无的精神境界。作者由观万物而观世界以至于通达万物。如《拾梦深山里》中“那水,非常清澈,在下午的阳光下明亮闪动。我最为感怀的,是它那一阵接一阵的奔跑和经久不息的歌吟。奔着,跑着,毫不迟疑地从高处腾起,飞驰而下,轰轰声没有片刻的停顿。”作者融入大自然,敞开视觉、听觉等感官让读者感受到水花飞溅。《黔东玉屏》中“近在耳边舒缓的箫声,把我思绪从远处拉回到箫笛之乡,把我的游思带到了屏山的月夜,月光洒向波光粼粼的玉水,流淌着夜色中的一片空灵,倒映的星空无限远。”这种时空意识中,作者的情思、舒缓的箫声、如银的月光、微波的玉水和浩渺时空融为一体,将读者带入一种悠远空灵的境界中。《黄桑短章》“在一湾水旁,我陷入思索。把风声水声鸟声、大呼小叫的人声,屏蔽在听觉、视觉之外。我从模糊混沌,进入纯净。在优美的天籁里,一些音符像一束束光,从思绪的远方斜斜射来,给岁月的孤寂,注入了霞光。”《闲谷游记》中“夜郎谷溪水的美不是看的,需要亲近和交流。它们清洌透明,花朵绽放,一尘不染。一群文友、摄友、画友,水上漂,溪里走,于一段与世隔绝的时光中,洗涤一阵思想灵魂,不失为一件乐事和雅事。”作者在山水审美中忘情地嬉戏玩耍,物我两忘中获得空灵。《都市茶事》中“观茶,听茶,读茶,杯中的美,在静谧中展开,那些倾诉,可以入心入骨。”“面对一杯香茶,我像面对悟彻的高僧。室外利来欲往,此间浓淡在我,心无旁骛。茶就是禅,禅也是茶。”这种以物观我、物我一体,这种专注清静无为乃是作者至高的思想境界。

这部散文集还将历史和现实交织,过去和现在勾连,是其散文常用的书写体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其散文的特点;作品源自边地的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是其散文现实性的源头。总之,这部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远,既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态价值,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文学价值,值得大家去阅读研究。

来源:红网

作者:郑明娥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855/52/1446315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