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向立成:取暖

来源:红网 作者:向立成 编辑:施文 2024-12-12 17:33:52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80625094326.jpg

pki16970_副本.jpg

取暖

文/向立成

电视正播放着一个比较怀旧的七八十年代的片子,一家人正围坐在火塘边聊天。

小孙女在旁边疑惑道:“爷爷,他们为啥围着一堆火呀?那火堆上黑黑的是什么呀?”我笑了笑,说道:“那叫火塘,黑黑的是烧水壶。”“那他们为啥不用电呀?”小孙女仰着头问我。我叹了口气道:“那个时候电力不够发达,不像现在呀。”小孙女看了一会儿电视,似乎就失去了兴趣,扭头去摆弄自己的玩具去了。

被小孙女一问,让我的记忆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在记忆的深处,老家冬日的寒风总是格外的凛冽。小时候的冬天总是与火塘紧密相连。那是一个家家户户必备的取暖神器,简陋却实用。在那些没有电、没有天然气的年代,大家依靠着燃烧的柴火,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夜晚。

在老家,火塘通常位于堂屋的中央,是一个用砖石砌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坑,有的简陋些的直接就是一个火盆。每当夜幕徐徐降临,堂屋的火塘也会燃起火苗。火光跳跃,烟雾缭绕,整个堂屋都被温暖的氛围所包围。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有时捧着饭碗,有时大家磕着瓜子,听长辈们聊着家长里短,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听的是以前的点点滴滴,特别是以前打仗的故事。每当这个时候,火塘里火光映照着大家红扑扑的脸蛋,凝聚成了冬日里最温馨的场景。人们去休息的时候,长辈们有时会把红薯放在火塘带着余热的灰烬中,第二天,就可以吃到香甜的烤红薯了,那种味道,至今难以忘怀。

小时候,冬日取暖的方式虽然原始古朴,却充满了人情味。特别是在下雪天和下雨天,邻居相互串门时,主人家都会把火塘里的火烧得旺旺的,让客人充分感觉到主人家的热情。那个年代,邻里之间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送上几捆柴火是很常见的事情。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样的互助显得尤为珍贵。火塘里闪耀的火苗不仅温暖了身体,更温暖了人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家的取暖方式也慢慢发生了变化。蜂窝煤炉逐渐取代了火塘,成为新的取暖工具。煤炉小巧、方便,可以拎着来回搬,放在家里的任何一个房间,为寒冷的冬日带来持久的温暖。尽管那个年代蜂窝煤炉的使用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但它的普及无疑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似乎冲淡了一家人围坐火塘的温馨氛围。

印象中,随着电网的普及和电力的充盈,老家拉闸限电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电暖器也就有了用武之地。电暖器也成了老家人家家户户的必备取暖神器,夜晚的灯火通明,取代了以前火塘的昏黄。那时候,电视也逐渐进入了大家的堂屋,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看电视的情形取代了以前围坐火塘的情形。小时候电视的频道也比较少,家家户户能收的台基本差不多,有时候看到精彩处,家家户户一起传出哄笑声,整个村庄似乎随着剧情而产生了互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地暖、暖气、电热毯等现代化取暖设备也逐步走进了千家万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过去,村民们为了取暖,不得不忍受烟熏火燎,甚至冒着一氧化碳中毒的风险。如今,他们可以安全、舒适地度过每一个寒冷的冬日。过去,取暖是生存的必需,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享受生活的一部分。从火塘到现代化设备,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它们不仅仅是取暖的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尽管取暖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有些记忆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些围坐在火塘边听故事的夜晚,那些邻里互助的温暖,都是老家人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看到孙女孙子在温暖的暖气房中玩耍,老伴儿在暖气房里悠闲地品茶,我不禁感慨,时代在进步,生活在改善。取暖,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温暖的追求和对家的眷恋,永远不会改变。

微信图片_20240919093459.jpg

向立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飞天》《鸭绿江》《湖南文学》《湖南日报》《名家名作》《小说月刊》《散文百家》《野草》等报刊,有作品被《小说选刊》《作家文摘》等转载。著有长篇小说《龙门守望者》《二宝协奏曲》《山药》,中短篇小说集《水神》《永远的星星》等。

来源:红网

作者:向立成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856/56/145363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