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邓华如:细读三坊七巷

来源:红网 作者:邓华如 编辑:施文 2025-07-24 14:36:03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80625094326.jpg

微信图片_20250724145043.jpg

细读三坊七巷

文/邓华如

到了福州,最值得驻足的地方还是三坊七巷,许多朋友都有这个共识。

福建的这一名胜古迹,我已去过两次。一次是2023年5月中旬,我和妻子并几个朋友就住在景区内的民宿中,虽只小住两天,但主要坊巷还是打卡过了的,早、中、晚不同时段,都去领略了一番。第二次是今年4月中旬,一个“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的傍晚,我又看到了不一样的三坊七巷。

福州的这个古建筑群,在我眼里不仅仅是一个古民居群落。清晨当朝暾初露,她是舒展的一轴水墨丹青;到了阳光灿烂时,她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献典籍;黄昏以后,她又嬗变为一首浪漫的诗章。故城意蕴深邃,实在耐人细读与寻味。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全国各地游客趋之若鹜的网红旅游打卡地,位于福州市古城鼓楼区内,总占地面积约40公顷。她处于四周被摩天大楼的城市森林紧紧包围之中,显得格外古朴而静穆,同时在与现代文明的对歭中,她又格外引人注目。

三坊七巷发轫于晋朝。西晋末年,因“八王之乱”,皇权日益衰微,到永嘉五年时,匈奴后裔刘渊之子刘聪领匈奴大军攻陷洛阳,晋怀帝被黜,西晋灭亡,天下混战,史称“永嘉之乱”,中原大批士族阶层,为避战祸,纷纷南下谋求生机,其中南逃福建的就有八大姓氏族群,因此福建历来就有“八姓入闽”之说,南下的士族奉蛇为图腾,福建历来也就有“八闽之地”的称谓。而最早定居在三坊七巷的族群就有王、林、陈、郑四大氏族。

根据《福州府志》记载,三坊七巷,成形于唐、五代间。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秦大将王翦之后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从河南固始县率农民起义军南下,先后攻克福州、泉州最终统一福建全境,建立了闽国,这就是著名的“三王开闽”的由来。闽国的都城位于福州,王氏三兄弟在福州建罗城。以安泰河为界,贵族居城南,百姓居城北,分段围墙,突出中轴对称,逐渐形成了三坊七巷的雏形。此后历代加修,规格越来越大,经两宋而完善,至明清而鼎盛。被史学界誉为“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

古城以“南后街”为中轴,西侧的商贸与公共行政区划作三坊,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七条巷作为居民生活起居区,分别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两区合称为三坊七巷。福州这一声名远播的历史文化街区,现在依然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而其建筑则突出了明清时期的风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其中159处被列为保护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家。

千百年来,从三坊七巷走出来的历史人物,声名显赫,若群星璀璨。特别是近代,以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纾、林旭、林觉民、林徽因、林语堂、郁达夫、冰心、黄乃裳等为代表的历史人物扎堆涌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自唐、宋以降,这片占地仅四十公顷的建筑群,就走出了十位院士、十位尚书、一百五十一位进士。难怪史界说:“三坊七巷一条街,中国半部近代史”。

清晨,旭日东升,霞光还未散尽,花丛树梢和水榭亭轩还在与轻烟薄雾缠绵,此时的三坊七巷正沉醉在水墨丹青的意境里。走在千年青石板铺就的街坊弄巷里,视觉和景物仿佛总在古代和现实中反复切换和穿越。作为中轴线的南后街,垂直而宽敞,两边的屋宇馆舍,无论造型还是装饰看上去古韵十足。那门楣、窗棂,以及屋檐、房屋的图案、造型,及其色彩无一不同现代建筑装饰风格背道而驰,一砖一瓦时刻凸现出历史的筋骨与神韵。它们或继承了唐宋的美学追求,或保留了明清的时尚内核。尤其是那些雕梁画栋和门当户对的线条图腾,更彰显出古建筑文明的精髓。当那些红男绿女穿戴着唐装宋服招摇过市时,便让人回光返照到了唐、宋、明、清的梦境里。

上午蓝天如洗,阳光灿烂而慵懒,雨过天晴的三坊七巷十分清爽。南后街两边的商铺密集而繁华,各种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商品琳琅满目,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有时店小二故意拖长嗓子叫卖,各种变腔变调的吆喝声,带着浓郁的地方口音,此起彼伏,从街道两边商铺的门窗里婉转飘逸出来,又像花絮一样散落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听起来韵味十足。街中的榕树和芒果树枝繁叶茂,苍翠欲滴,被人工修剪成心型的树冠,远看疑是一堆堆绿烟成团成球,聚而不散。微风中不时飘来栀子花和茉莉花的幽香,在花枝招展的摩登美女们的云鬓间弥散,她们嘻嘻闹闹地飘然而来,又蜂拥而去,却平添了古街的盎然生机。

入夜华灯璀璨,衣锦坊五颜六色的油纸伞,花团锦簇般倒悬于空中,在雨后如洗的黛蓝色天幕下,一如天女散花般浪漫而壮观。忽然一队妙龄少女衣着唐装宋服,一个个高擎落英缤纷似的花伞,彩云一般飘然而过,但见其身后便晕染成了一片江南烟雨的意象。当青鬓红腮的少男少女都会在此驻足留影,浪漫的气息四散漫延。留完影之后,她们便三五成群地嬉戏打闹,像飓风一般,忽而冲向这个亭里,忽而又转到那边桥前,那银铃一样的笑声洒落一地,又在夜空中回旋。这情景简直就是辛弃疾的《水调歌头》所描绘的画面翻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笑语盈盈暗香去。”

与伞境对应的是那相邻的舞榭歌台,总在夜幕中随风飘散着闽语花腔。那唱腔里有郑和持节下西洋的豪情、有郑成功挥戈收获台岛的豪迈、有沈葆桢主持中国船政的激昂、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愤怒,还有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慷慨赴义的决断。那声腔时而婉转,时而激越;时而舒缓,时而高亢,穿透夜幕,余音绕梁,总拨动人的心弦。倘佯在这衣锦坊中,视觉冲击与听觉震撼接踵而至,让人在目不暇接之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身临其境总在唐诗宋词的意象中不能自拔。

暮色中的光禄坊灯火通明,各家店铺大门两边高悬着形态各异的绸布灯笼。有的桔黄,有的大红,有的白炽,有的绛紫,五彩缤纷的光斑洒满一地。几家豪宅的灯笼在微雨中变得通透,一个个光晕在暮岚中氤氲成诗情画意。在万紫千红的声色中漫步,让人误以为遁形于唐宋的繁华里。黄姓大宅的雕花窗棂突然活了。那些缠枝莲纹的暗影在墙上游走,马鞍墙的曲线在琥珀色的灯火中愈发柔软,宛如踏花归来的青骢,将百年风云都敛入到它那弧形的鬃毛里。

光禄坊里以前住的大多是朱门豪户,既有朝廷命官,又有地方霸主。一幢幢官邸豪宅鳞次栉比,无不是高墙深院,侯门似海。刘家大院在光禄坊中最为显赫,大院占地面积超过4500平方米,横跨光禄坊半条街,门阔院深,几进几出的结构布局,是三坊七巷中最大的私家宅第。大门前的灯笼也最大最亮,一进大院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大院属清代风格,水榭、假山、楼台应有尽有。东侧的花厅尤为精致,体现了传统闽派建筑与近代园林融合的思维。刘氏家族祖籍河北,明宣德年间迁至福州,到第十五世时,刘齐衢、刘齐衔兄弟于1841年并中同榜进士,后者为林则徐女婿,官至河南布政使,为家族积累了财富和声望,因而这巨宅建得是鹤立鸡群无出其右,大院门匾题为“翄均居”,是林则徐的手笔。现代文学家郁达夫曾寄居这里两年,也曾在这寓所雪夜醉酒题诗,那句“曾因醉酒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名句不知道是不是也在这里留下的。光影流转千年,朝晖夕阴百代。沉迷在光禄坊的灯火阑珊处,我依稀感触到了唐、宋的韵脉在石缝砖口间律动,也清晰地分辨到了明、清时代的风采在整体建筑中的脉络分布。

文儒坊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两边的店铺大多与文房四宝字画相关。福州特产的寿山石在明净的玻璃柜里晶莹剔透而又琳琅满目,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在文儒坊的梅花门下驻足,风声穿越廊柱,带来诵读诗书的回响。陈若霖怒斥皇子的惊堂木声,李鸿章狼毫扫过宣纸的沙沙声,都在雨丝织就的帘幕里余音绕梁。而这里更引人注目的还应是那个颇具诗情画意的听雨斋。记得那天我们到此凝目时,正好碰上雨疏风轻。只见一男一女生得眉清目秀,着装别致,神态飘逸。那男郎作画,女生鼓琴。此情此景令人羡煞不已,路人的镜头大多定格在听雨斋里。

从坊间走出,进入一条条小巷,那又别开了生面。逶迤的小巷,粉墙黛瓦,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一些花影扶疏的深庭迥院,门上一把铜锁,锁住了庭院中老旧的光阴。青石板路,曲径通幽,两旁错落有致的古宅大院,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都难掩时代脸谱的神采。坊巷之间,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与花馨,寂寥的雨巷里,宛如丁香一样的江南女子,着一袭白裙,长发飘飘,红色的油纸伞下,掩盖着一张如雕琢一般十分精致的粉嫩小脸,那撑着雨伞踽踽独行的背影,最是动人心弦,这不就是戴望舒那首名为《雨巷》诗的表意么?

踏入七巷的刹那,脚下的青石板突然有了呼吸。那些被千万双鞋子摩挲过而凹凸不平的石面,泛着淡青色的幽光,像一页页摊开的史册,等待行人用足音来丈量历史的厚度。我们在几条小巷中漫步流连,双脚想从这一条条青石巷的时光褶皱中追寻那些近代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

坐落于杨桥东路17号的杨林巷,是林觉民的祖宅,林徽因小时候也曾在这老宅生活过。林觉民大义赴死后,林家将它贱卖给了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谁知就在这同一屋檐下出了一个忠烈和两个文化名人。林觉民广州就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还在老宅的玻璃柜里带血泣诉,那封《与妻书》泛黄的信纸在时光的折皱里仿佛还在渗泪,字里行间的情感表达依旧让人肝肠寸断。《林徽因的诗集》和《林徽因文集》等大量文献也在老宅同时展出,她那锦绣情怀和天赋异禀的才气似乎也在人间四月天里争奇斗艳。冰心的书桌上还摆放了一盏煤油灯,不知有多少个暑热难熬或者寒风凛冽的夜晚,一个兰心蕙质的小女子伏案在桔黄色的灯下奋笔疾书,写下了《繁星》《寄小读者》《小桔灯》等清心细腻的经典散文,至今读来那字里行间依旧洋溢出茉莉花的芬芳,令人心静恬淡而平和。这两个卓越的女性由内而外散发的才情和气质,一如长在老宅天井里的那株经久不衰的腊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位于鼓楼区文藻北路的“营左山房”是林则徐的故居。林文忠公丁忧守制和晚年养病都住在这里。林则徐曾任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是清朝级别最高的封疆大吏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曾国藩、李鸿章等一干朝廷重臣,共同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可就是这样一个能臣好官,却屡被奸人排挤,几遭贬谪。但他依旧忠心耿耿,就是在远谪新疆的途中,还不忘劝导好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晚清奸人当道,放眼朝堂里,黄钟废弃,瓦缶雷鸣,令无数仁人志士扼腕叹息。“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出现在林则徐纪念馆内的这副对联,久久地回响在历史的天空中,发人深省。

这纵横交错的坊巷,就像历史精心折叠的纸艺,轻轻展开,便露出层层叠叠的文明肌理。我漫步在三坊七巷的街道上,脚下的甬道好像化成了时光的留声机。那些被岁月磨砺成淡青光泽的石板,每一块都镌刻着明清以来的跫音。当暮色漫过水榭戏台的飞檐,驻足郎官巷20号时,我仿佛感觉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之声,洪钟一样彻响,渗透了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的心灵,从而更坚定了他的维新意志。沈葆桢的海图在厚重的青砖墙上波涛汹涌,海国图志的宏愿在这位晚清海军创始人心中火焰一样升腾,最后落在了帝师陈宝琛上呈的加急奏折里,演化为发人警醒的策论。当游客的潮水暂时退去,寂静的帷幔笼住了喧哗,坊巷间青石板缝里便渗出旧时光的沉香。林语堂的朗笑夹着他那《人世间》的卷首语,从杨林巷的故居飞越出来,穿过林徽因和冰心的紫藤花墙,飘落在安民巷15号林琴南的书窗花棂上,于是这对出自三坊七巷的新旧文化代表,在时间的穿越中,就有了一场灵魂的会晤。

三坊七巷的每个转角都藏着折叠的时空,当打更人的梆子惊飞檐角铜铃,所有朝代突然在灯笼下团聚。石板缝隙里冒出的青苔,把六百年前的故事染成碧绿。整片坊巷本就是一部活着的史书,它的每道肌理都深沉着永恒的喟叹。

走出时光的隧道,当我细读三坊七巷后,更觉得她就是中国氏族坊巷历史文化的典范,也是一部氏族坊巷文化建设的史籍,内容丰富而厚重,蕴藏了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和精神,真是百读不厌,余味无穷。

微信图片_20250724144059.jpg

邓华如,湖南广播电视台原副总编辑。

来源:红网

作者:邓华如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1/68/1515154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