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艺评丨魏怀亮:探寻湖湘文明滥觞、绘就史前艺术华章

来源:红网 作者:魏怀亮 编辑:施文 2025-01-23 11:27:02
时刻新闻
—分享—

????_20180625094326.jpg

微信图片_20250123101103.jpg

探寻湖湘文明滥觞

绘就史前艺术华章

——《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观感

文/魏怀亮

《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作为一部聚焦湖南史前文明的国画鸿篇巨制,堪称讲好湖南故事的中国画艺术创作典范。其凭借独特艺术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湖湘大地源远流长的历史与灿烂辉煌的文明。

跨界融合,立意高远

该作品巧妙达成考古研究成果与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它将湖南地区人类文明起源回溯至距今约50万年前,彻底更新人们对既往“南蛮之地”的刻板印象,展现其光辉灿烂的一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倾囊提供丰富的考古资料与研究硕果,艺术家们以此为坚实创作根基,完美融合考古学的严谨性与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此番跨界合作,宛如为中国画创作开辟一片崭新天地,提供全新题材与独特视角;同时,也让晦涩的考古成果以鲜活、直观的姿态呈现在大众眼前。作品选题精准锚定湖南史前文明这一关键主题,立意深邃而高远,旨在借艺术之笔,彰显湖南在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与卓越贡献,从而激发人们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炽热热爱以及民族自豪感。

架构磅礴,以史为据

《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架构雄浑壮阔,由七大板块构成,分别从不同历史时期与文化维度,全方位展现湖南史前文明的发展脉络。每个部分均有详实丰富的考古实证作为有力支撑,使得故事真实可感、令人信服。

从最早湖湘先民傍水而居、逐猎为生,到人类文化在山岗与平原之间初绽萌芽;从彭头山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种实证稻作起源,及其孕育的定居生活模式,到高庙文化中那些神秘独特的宗教符号所绽放的认知与信仰之光;从城头山遗址所呈现的稻作农业成熟形态与城市雏形的诞生,到鸡叫城、孙家岗遗址仿佛能让我们聆听华夏文明浪潮的澎湃之声……作品恰似一部栩栩如生的历史影像,将湖南史前文明的发展轨迹清晰且细腻地铺展在观众眼前。这种以考古实证为基石的创作路径,既确保作品具备无可辩驳的历史真实性,更为观众提供一次深入探秘湖南史前文明的绝佳契机。

微信图片_20250123101106.jpg

艺术精湛,笔墨苍厚

在艺术表现层面,该作品堪称匠心真情之作。艺术家们运笔苍茫浑厚,灵动的笔墨间,东方美学思想与现代绘画技巧水乳交融,为观众徐徐展开一幅气势恢宏、意境幽远的史前文明长卷。

画面之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神态、动作皆刻画入微,仿若能感知到他们的呼吸与情感;场景描绘细致入微,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饱含历史温度;色彩运用古朴典雅,既贴合史前时代的厚重质感,又不失艺术美感,全方位呈现出湖南史前先民的生活百态与精神世界。

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创新,开创性地将人物、山水、花鸟画的艺术创作手法融会贯通。在描绘大型场景时,借鉴山水画的构图技巧营造宏大空间感;刻画人物形象时,融入人物画细腻的线条勾勒与神态捕捉;而在表现远古文物时,巧妙运用花鸟画的色彩晕染与细节描绘,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这种饱含深情、兼具历史深度与人文精神的艺术创作,赋予作品极高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史前画卷展湖湘,

跨界融合意悠长。

见史见人见精神,

笔精墨妙韵流芳 。

《万古长歌·湖南史前文明图卷》凭借其跨界合作的创新模式、恢宏大气的结构布局、丰富详实的故事内容、灵动精妙的笔墨技法与新颖独特的艺术呈现,当之无愧地成为讲好湖南故事的中国画艺术创作典范。它不仅为湖南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更为当下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借鉴范例 。

图片12.png

魏怀亮,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南美术馆首任馆长,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员,李可染画院研究员,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红网

作者:魏怀亮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5/67/146530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