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随笔丨范良君:贡院寻踪

来源:红网 作者:范良君 编辑:施文 2025-02-24 11:12:44
时刻新闻
—分享—

千库网_春天清晨小草希望自然风景摄影图_摄影图编号13257_副本.jpg

贡院寻踪

文/范良君

这条马路不是叫“营盘路”吗?可公交车报站,每每都是:巡道街!为了弄个明白,已经围着“清湖南贡院”来回走了四五趟的我,再一次坐上了公交车……

巡道街,本是营盘路南侧的一条小巷,清代时长沙分巡道司在这儿呆过。如今的它,一边是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大院的围墙,另一边,是几幢商住楼后院的偏门,一条通向教育街的过道而已。

还是有收获:我竟然在这发现了清湖南贡院留在世间唯一的物证:一堵高三米、长约百米的老墙,墙脚嵌有界碑,碑上有文字:贡院巡道街一丈一尺。

我的清湖南贡院“留在世间唯一物证”可不是瞎编的。几天了,我一次次从“又一村巷”“五堆子巷”走过来、走过去,所见到的,仅仅是五堆子巷口一线建筑物墙上,今人所绘几幅关于清湖南贡院的素描画图,有反映贡院内各个建筑外貌与功用的、有表现人们大宴宾客、庆祝乡试成功的,除此以外,没见到贡院留下的寸土片瓦、断壁残墙,好在有墙上的一幅“贡院平面图”,让我明白:贡院的规模绝不仅仅限于面前这几幢民房,范围比这大,大许多:我迈入“又一村巷”之前所在的中山东路,过去叫“贡院街”,从又一村巷口往东,一直到现在的蔡锷路,后来所建著名的“湖南省国货陈列馆”,也在这“贡院街”上,在贡院的范围里。又一村巷是贡院西向的边界,从中山东路一路走过来,要经过好几个楼盘。贡院北边的边界,就是我刚才走过的营盘路,过去叫营盘街,因为扩建、开挖过江隧道,老营盘街名存实亡。

今日所见巡道街,还纠正了我的一个错误,原以为蔡锷北路那一一线都是贡院东向的界线,不对。贡院从巡道街这里,呈曲尺形,朝南拐进来一点,没有将曾经的“长沙分巡道司”、如今蔡锷路上的湖南省中医院包括进来,而是绕过它,从教育街那里回到蔡锷北路上去的。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所在,曾经是湖南省人民政府,再往前,1905年时,因为废除科举,贡院的这一头被改建为湖南督学署,1907年间,谭延闿等又在此处创建了“教育会”,因前面有一宽阔空坪、中有戏台一座,又被称作“教育会坪”。1927年,湖南省政府在教育会坪内兴建一座气势宏大的花岗石建筑——中山纪念堂。

巡道街尽头,就是教育街,偏过头,就望见了那拱形门洞、琉璃瓦的老省政府、而今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的门楼。

天可怜见,正是在我走近湖南省农业农村厅门楼这一刻,我突然回忆起:我也在眼前曾经的清湖南贡院里“赶”过考啊!

上世纪60年代初,作为一家省属企业的职工,我报名参加了一家教育机构举办的“职工业余大学”入学考试,考场就设在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大院的大礼堂、曾经的中山纪念堂里。我清楚地记得,是在大礼堂二楼第一排座位上答的题。不久,我被录取了,开学后的第一堂“古代汉语”课,老师讲的是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里面的名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那年,我才16岁……打住!在曾经的清湖南贡院面前,我有什么资格自吹自擂!

“明清乡试在南京、北京以及各省省会举行。乡试期间,考生在贡院的号舍中历经九天六夜的考试与挑战,期间的辛劳,更有‘三场考试磨成鬼’的俗谚。乡试中举即称‘举人’,中举后不仅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产生质的提升,进而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因此,乡试是明清时期改变士人命运最关键的考试。”

上面这段话,是我半年前南京旅游时,在秦淮河景区里的“中国科举博物馆”读到、并用手机拍下来的。

这段话,让我联想到一位一生中仅有举人身份,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建立了伟大功勋的、我的湖南老乡左宗棠。

被湖南巡抚衙门一度聘为幕僚,获得主讲醴陵渌江书院的资格,从而在醴陵得以会见回乡省墓的陶澍,受到后者高度欣赏,以及唐浩明《曾国藩》里描述了的、湖南巡抚张亮基“计赚左宗棠”,让左宗棠在对太平军的作战中展现其雄才大略,进而得到曾国藩向清王朝的竭力推荐……左宗棠有真才实学不假,举人这身份,确实给了他许多“方便”。

“清湖南贡院”,听起来,总觉得有点别扭?但湖南确实是到了清代才拥有乡试的主办权的。从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到1905年,光绪时废除科举,科举在中国推行了1318年,而“各省省会举行的乡试”,留给湖南的时间,从1723年雍正元年宣布“南北分闱”,到光绪废除科举,仅仅182年!对于湖南,这是一件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啊!

也怪不得“天”,而今三湘四水的湖南,在中国历史史册上,很长时间没能有机会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存在过。汉朝时,湖南是长沙郡、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四个互不隶属的“郡”并存;唐朝时,与江西,同属“江南西道”,后虽然有了“湖南”之名,但管辖范围里,没有北部洞庭湖区域的岳阳和常德,却把广东北部的连州包含了进来;两宋时,湖南分属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元朝时,湖南属湖广行省,湖南北部属江南湖北道(湖北道),湖南南部是岭北湖南道(湖南道);明朝时设湖广布政司,范围包括今湖北和湖南大部分地区;直至到了清朝,方才将“湖广”分为湖北、湖南二省,各设巡抚。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才有了雍正元年的“两湖分闱”,长沙,作为湖南的首府,方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乡试——贡院。

雍正帝大笔一挥,不用多少力气,对于湖南万千士人,“两湖分闱”却是命运攸关的大事情。

两湖分闱之前,因为每届乡试都是在盛夏酷暑时,洞庭湖汪洋恣肆,一遇暴风雨陡发,只得停船等候,有时十天半月都开不了船。为了能按时参加考试,考生乘一叶扁舟,冒险赶路,常遇风浪,樯倾楫摧,酿成人间惨剧……即使一路平安,从陶澍的安化、魏源的邵阳,辗转千里前往武昌,不仅劳民伤财,要耽误考生多少宝贵的读书时间啊!

同是科举考试,考场路途的远近与风险的有无,严重影响到考生的数量与考生的临场发挥,非同小可。

据光绪《湖南通志》统计,从顺治到雍正南北合闱的78年里,湖南录取的举人人数为326名,每年才4名;而从雍正二年南北分闱到乾隆六十年的72年里,湖南所取中的举人人数为1610名,增长到每年22名。你能说刘、瞿二人不是其中最大受益者!

“江南贡院又叫南京贡院。贡院鼎盛时期,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从贡院落成到晚清废除科举制度,江南贡院为国家输送了800余名状元,10万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时期全国半数以上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

这是南京的朋友向隆鸣先生得知我对古代科举制度颇有兴趣,且瞒着他只身去了南京贡院和科举博物馆,特地发给我上面这些资料,以供我写作参考。

朋友提供给我的关于南京贡院的数据,让我称羡不止:拥有号舍8500间的“清湖南贡院”与20644间号舍的南京贡院相比,差距很大,南京贡院给国家“贡献”举人数量之多,其保护完好、可供欣赏、学习的文物、古代科举制度的知识之丰富多彩,都是清湖南贡院望尘莫及、无法与之相比的。

值得清湖南贡院尤其骄傲的,是从其“贡院街”龙门下昂首走出去的他们:

陶澍:嘉庆五年(1800年),随父赴长沙参加乡试,得中举人。后官至两江总督,督办海运,整顿盐政,兴修水利,兴办教育,严禁鸦片,改革币制,名噪华夏;

魏源:道光二年( 1822年)乡试中“中举”;人称: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者;

曾国藩:道光十四年(1834年),进入长沙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第一个倡办洋务,组织第一批青年学子赴美留学,翻译印刷第一本西方书籍;

胡林翼:道光十五年(1835年)乡试中举;因其战功卓著,得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并称 “四大中兴名臣”;

左宗棠:得中举人时,才20岁(1832年);他抬棺出征收复远在新疆的广阔国土,人称“五百年以来第一伟人”;

郭嵩焘:道光十七年(1837年)得中举人;是他,第一个出任驻外使节;

    …………

如果清湖南贡院能够说话,她一定会对南京贡院的同行说,如果再早一些让湖南拥有主持乡试、开办贡院的资格……

范良君,1947年出生,湖南常德人。14岁时辍学,进入工厂当学徒工。1982年考入广播电视大学,1985年毕业于该校“现代汉语”专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起,先后担任湖南省一家省属国企负责人、主要负责人,2002年提前离开国企,加入民企行列,至今。上世纪70年代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有多篇文学作品见诸报端杂志,出版有儿童文学集《神奇的写字板》,散文集《心系药业》《药颂》,游记集《还愿西欧》《域外行吟》《峡湾短笛》《目标南极》等。

来源:红网

作者:范良君

编辑:施文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6/68/1472485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