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假期,全国各地,传统民俗、年俗活动竞相绽放,每一处都是文化中国的生动展现,传递着浓厚的年味与文化韵味。即日起,红网文化推出《文化中国行——年俗文化》专栏,聚焦新春走基层、文化中国年。
鞭炮声里的年味
文/刘懿波
前几日,只是偶尔的一句童言,却勾起我对过往一些年俗的无限回味与思考。
午饭间,上幼儿园的外孙女突然说:“外公,年兽要出来了,它会吃人的,你知道吗?”“哦,那怎么办呢?”“嗯……罗老师没说。”小家伙大眼珠子转子了好几圈后回答我。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与年兽一同出现的还有另一个名字——爆竹。
《神异经》曰: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长尺余,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挂熚,而山魈惊惮。这便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山魈便是年兽的原型,因之怕红色、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用爆竹把山魈吓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而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有记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现代的鞭炮亦是因此而来。
春节放鞭炮是汉族人民寄托祛邪、避灾、祈福等美好愿望的一种传统风俗。以前,我家乡从腊月二十四扫尘祭灶起,就开始燃放鞭炮。送灶王爷时要在灶膛前放鞭炮,在猪舍、鸡笼上粘贴“六畜兴旺”时也要放鞭炮。当然,这还只是辞旧迎新的前奏,真正的高潮则是从大年三十开始。
家乡流行过早年,而不是年夜饭。自鸡鸣三更起,家主便陆续叫醒一家老小,将早准备好的新衣新帽穿戴整齐。主妇则升起炉火,架上一口大铁锅,以大白萝卜作底,上置鸡、肉、鱼各一。不时雾气缭绕,满室生香。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由疏而密由远而近,将一家忙碌的节奏催得飞快,生怕被别人家抢走了褔气。因为老人们说,年过得早,财喜就来得早。
年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祭拜。先将桌子朝向户外,鱼肉鸡三大盘热气腾腾,谷酒、碗筷、香烛、钱纸齐备。当鞭炮响起时,当家人带着全家点烛燃香,烧纸祷告。祈国家之兴盛,保五谷之丰登;求长者之褔寿,佑家人之平安;谢天地之润育,感阴阳之调和。是为祭天地。天高地厚国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感天地之恩,更勿忘祖宗之德。掉转桌头朝向宗位,重新换杯筷,续祭先人。谢先祖庇佑,告全家平安、人丁兴旺,以慰在天之灵。
年饭结束时,一般已近正午。所以家乡说别人吃饭太慢时就会说,你吃年饭啊,要这么久。
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守岁,不是皇宫中所独有,寻常百姓同样如此。晚饭结束,父亲便会从屋外搬进来一个早已晒干的老树兜,燃起一堆岁火。火上挂一圆筒形铁锅,满满一锅腊猪脚炖萝卜,萝卜红白相混。儿时,我没那么深刻,守岁就为两样。一样是压岁钱,另一样就是腊猪脚炖萝卜。因为父亲有规定,不过零点就不准动筷也不发压岁钱,所以只能跟着大人们一起熬。待到压岁钱到手,骨头汤入口,嘿嘿,对不住,上床睡觉。
酣睡之中,突然被几声炮仗响惊醒。随之便是父亲急促的起床声响起:“起来啦,起来啦,开财门了”。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放开门爆竹,我们当地则称之为开财门。父亲有讲究,先放三个大炮仗,砰,砰,砰三响之后,再点燃一挂“万籽”鞭炮。一时间硝香满鼻,烟雾缭绕。满地喜红,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记住,这满地喜红当天是不能扫出去的,因为大年初一不许往外泼“财喜”。炮仗响声大、鞭炮不歇火,就预示今年一定人财两旺,万事安康。
新春伊始,龙灯花鼓便正式闪亮登场。龙灯进门,主家很早就候在大门口,长板凳上摆着“千籽”“万籽”鞭炮,香烟和红包(称包封)则悬挂于檐下。鞭炮响起,龙灯进门,每间房子穿行之后,坪中耍起“柳丝舞”。而后用珠叉挑下包封,够不着的就要立于龙把之上才能到手。鞭炮放得多、包封大,则启动对子地花鼓;场地大、礼数足,就唱围龙地花鼓。如果没有鞭炮迎接,龙灯花鼓是不会进你家门的。
不过,这些场景已在记忆中封存许久。然而,为何悠悠五千年华夏文明能绵延不断,中国文化历经入侵却依然鹤立于世界文化之颠。正是缘于这种诞生于血脉中的信仰,宗亲制度的延续,一代一代,父传子授,代代相传。
刘懿波,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网络作家鲁迅文学院学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网络作协理事、益阳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中外文摘》《湖南日报》等媒体。
来源:红网
作者:刘懿波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