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后的那片竹林
文/田玉芳
夜色如墨,轻柔地将大地笼罩,静谧得仿佛能听到风轻抚竹叶的细语。我再次跌入那熟稔且令人迷醉的梦境,梦中是儿时嬉戏的竹林,老家的秘境,童年的乐园。笑声在林间回荡,打破了夜的静默。醒来时,心中满是不舍,那梦境仿佛触手可及,却又转瞬即逝,正如那句“好梦易醒”。这梦,我已做过无数次,却仍旧兴致盎然地沉浸其中,一次又一次地回味着往昔的旧梦。想来,定然是家乡的竹子有着无穷的魅力,牵引着我的灵魂,在梦境与现实之间游走。
我虽为女子,却对那些娇艳的花朵不屑一顾,家乡的竹子,坚韧而优雅,才是我的挚爱。我的家乡桂塘镇,在湘西龙山,临湖北和重庆,一脚踏三省,这片风水宝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山水如画。楠竹、蓬竹、黑竹、野山竹、斑竹、水竹、鱼泡竹,它们在这里生长,如同精灵般,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楠竹高大挺拔,材质坚韧,可用于建筑和制作家具;蓬竹矮小纤细,姿态优美,常被用来装饰庭院;黑竹神秘而典雅,是文人墨客喜爱的对象;野山竹、水竹作为食材丰富了人们的菜肴。
远远望去,老屋后的竹林就像一片翠绿的海洋,随着微风轻轻摇曳,绿波粼粼。阳光洒在竹林上,斑驳的光影在地面上跳跃,仿佛是大自然在绘制一幅生动的画卷。随着脚步的接近,竹林的轮廓逐渐清晰,那些挺拔的竹子像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我恋着的土地。
走近一些,竹林的气息变得更加浓郁,清新的竹香混合着泥土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竹叶在微风中轻轻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低语,又像是在欢迎着来访者。每一根竹子都笔直地指向天空,果真迎风翠竹节节高。
再走近,可以看见竹林中偶尔穿梭的小狗小猫,它们在竹林中追逐打闹,为这片静谧的绿色世界增添了一抹生机。竹枝间,偶尔有些鸟儿停歇,它们清脆的鸣叫声在竹林中回荡,为这宁静的景致增添了几分生动。竹林的深处,似乎像世外桃源的通道,引人遐想。
最后,当置身于竹林之中,四周被绿意环绕,仿佛与世隔绝,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每一根竹子都触手可及,它们的纹理清晰可见,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这里,心灵得到了宁静,思绪也随着竹林的韵律飘向远方。
我时常步入老屋后的楠竹林,那郁郁葱葱的楠竹林,高大修长,竿儿笔直,散发着坚韧与纯粹的气质,深深吸引着我。轻敲竹竿,清脆悦耳,如天籁之音。大风吹来,竹林哗哗作响,翠绿的竹叶摇曳生姿,犹如仙女翩翩起舞,美妙不已。同时,还伴有淡雅的清香,闭目轻吸,神清气爽。
这片楠竹林,是我心灵的寄托与归宿,承载着儿时的欢乐与梦想,见证着我的成长与变迁。童年时代,竹林是我们小孩子最为热闹的游乐场。在这清凉世界里,我们捉迷藏、爬竹竿、荡秋千。其中最好笑的事情,莫过于扮家家了,我们模仿着大人的样子,抱着布娃娃扮演爸爸妈妈,还煮饭烧菜。常常玩到晚霞透过竹叶洒下千丝万缕的金线时,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小时候渴望长大,成年后又希望回到童年,永远莫长大。
冬天的时候,雪如鹅毛般纷纷扬扬,下得极为盛大,铺天盖地,老屋后的绿色披上了一层白色的棉絮。桔园里的桔树枝被压得接连断裂,爸爸在雪天里最为忙碌的事情就是打掉桔树上的雪。我问爸爸为何不给竹子打雪。他说竹子坚韧,积雪压弯,却始终不折。风一来,它抖三抖,雪便落下。从此,我爱上了竹,爱上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严寒之际,坚韧的竹子一边顽强地抵御着冬日的威严,一边孕育着自己的“宝宝”。当东风尚未完全消融残冬的余寒时,笋宝宝便在地下悄然萌发。一场春雨过后,它们纷纷破土而出,密密麻麻,大小高矮不一。一个个如尖锥一般,身着褐色的嫩衣,争先恐后地向上生长。过了清明,竹笋可以长一尺;过了谷雨,更是能长一丈。春风温柔地帮羞涩的竹笋褪去一层又一层的笋衣,使其化身为活泼的竹姑娘,亭亭玉立在骄阳下,笑靥如花,柔情万种。待到盛夏,她舒展双臂,直指向云天,抖动起一片浓郁的绿纱,临风摆动,婀娜多姿,令人目眩神迷,只觉绿烟袅袅,诗意盎然。
成熟的楠竹,是制作竹器,编织竹制用品的好材料,更是农家发展副业的好途径。家乡的能工巧匠更是可以大显身手。
农闲时节,篾匠们精心挑选老竹子,熟练地剖开,划成片条与丝条。他们的手指灵活,巧妙地穿插着竹条,时而拉紧,时而调整,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节奏感。编织出箩筐、背篓、竹篮等,待到赶集之日,这些物品被运到集市上,换回来的是一沓沓钞票,篾匠们笑得合不拢嘴。我姑爷的篾匠活儿做得好,到我们家“走人家”时,顺便就编起来撮箕、背篓、菜篮等竹制用品,好看又耐用。
(节选自田玉芳《老屋后的那片竹林》,原文载于“湖南生态文学”微信公众号。)
田玉芳,土家族,湖南龙山人,湖南省作协生态文学分会会员,现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作品散见于《长沙晚报》《新湖南》《团结报》《旅游散文》《太平山》等文学媒体。
来源:红网
作者:田玉芳
编辑:施文
本文为文旅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