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散文丨陈萍:去长沙腌制一段时光

来源:红网 作者:陈萍 编辑:唐雨欣 2025-05-09 00:29:57
时刻新闻
—分享—

5638d347eabea205b077b80d7fbba343_acb8e330-68b5-47df-9f78-5149284cfcce.jpg

微信图片_20250404095417.jpg

橘子洲头。李长宏/摄

去长沙腌制一段时光

文/陈萍

长沙的黎明是被剁辣椒染红的。地铁站口的早餐店,阿姨用铝勺搅动着汤锅,服务员用军用水壶给客人倒茶,壶身“先进生产工作者”的红漆已经斑驳,客人端着一碗捞粉,红艳艳的剁辣椒上浮着半片腌鱼,曙光和辣味带来的刺痛感,共享同一种色素。

走出地铁二号线,前往橘子洲看湘江。乘坐观光车碾过梧桐落叶,手机的抖音歌曲和导游的喇叭介绍争夺着湘江上的空间,一群群行人大声说笑着,我没有听清楚一句像样的对白,倔强霸蛮的湖南人好像把时间压缩得极为珍贵,也极为热闹。此时,河岸有风,空气里有薄荷,身边有好友相伴,血色的诗篇在心里浩浩荡荡,路边的树林落着数不清的斑驳光阴,这样的清晨,值得喜欢。

橘子洲是因为盛产橘子而得名,而如今,观光道旁两边的橘树,青黄相间的果子像被刻意藏在了叶间,那位穿汉服的女孩踮脚凑近拍照,用手机镜头虚化了背景,也只能截取一抹理想的橘红。在滤镜时代,真实与传说之间,隔着一首诗的距离。

若不纠结于是否有橘子,秋天的橘子洲却是拍片的好地方。这里河面宽阔,枫叶与银杏交织出一幅红黄的写意画,中间还穿插着一场场拥挤的深绿。踩着法国梧桐的落叶,沿着江边漫步,洲头可远眺岳麓山叠翠,洲尾与天心阁、杜甫江阁隔江相望,江面与蓝天交汇,树木与秋色相映成趣,难怪说:长沙之美,始于橘子洲。

我和女友坐在橘子洲头背诵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回顾这片土地的红色历史。“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歌琅琅,许多燕子飞到树枝上旁听,金灿灿的阳光落了一个上午,足以治愈在体内潜伏的大雪天气。诗歌中,所有的地标都满怀深情面向东方,组成属于长沙的黄金左岸,这里不需要地理经纬认证,巨大的毛主席雕像上的深邃目光,便是通行证。

不远处的湖南博物院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的冷气让人起鸡皮疙瘩,我裹了裹外套,像给了自己一个深情的拥抱。博物院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也就是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古老的历史凝结成玻璃展柜里的雾气,三千多件文物化作了《导引图》的吐纳,他的辛追夫人已经沉睡了两千多年,云纹漆奁存放着楚汉风月,素纱襌衣上记录着家族荣耀,皮肤脉络依然清晰可见,那经纬密度好像坡子街晾晒的腊肉表层的油脂膜。可见,湖南人的祖先早在楚汉时期,就懂得用食物防腐术来对抗时间。

最令我惊讶的是数以千计的楚汉漆器。主要以红漆、黑漆为主,色调尤为鲜明典雅。他们被深埋于地下16米,在空气之外腌制了几千年的光阴。如今漆器上斑斓的纹饰浪漫生动、琳琅满目、颜色明亮,和这个城市一样的热情充沛,色彩鲜明。而青铜器展柜里的商代兽面纹提梁卣是国家一级文物,展示柜前一位老人戴着老花镜,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看,又绕到展柜的另一面反复端详。玻璃上映着一位美女游客举起手机自拍杆的倒影,穿越时间和代际的凝视在此重叠。那青铜器盛过商朝战士的美酒,而今盛着21世纪的多巴胺。当我用敬重和自豪的指尖抚过博物馆冰凉的展柜玻璃,门外阳光突然显得格外慷慨。

长沙的秋天绝对不能遗漏了岳麓山的红枫。这里的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思想前厅,被奉为天下书院之首,集讲学与藏书于一体,自古就有“天下书院半湖湘”的说法。当秋风翻动着《朱子语类》的书页,凉亭吟诵着贾谊《吊屈原赋》的苍凉,楹联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八大醒目大字,气势甚大,但从未被超越。我的手指抚过护栏上凸起的麦穗纹,铁锈在指纹间簌簌掉落,游人的体温早将历史里的狂热暖成了温柔的光斑,岁月的风雪大大方方地开出了鲜香的花朵。但如果长沙有颜色,应该是最初的“满山红”。

岳麓山红叶满山时,映天醉地,山径被红叶覆盖,空气格外清新。山中爱晚亭的讨论声与大学城吉他声构成和弦,湖中亭倒影里不断翻阅着新鲜的诗稿,树荫下的一家三口已经铺开了野餐布,胖乎乎的孩子正字正腔圆地读着诗词,夫妻俩一口湘音听不清楚在讨论什么。光影透过叶子浮动,带着平静而有规律的心跳,在他们之间来回穿梭。

品尝湖南美食还是得去太平街,那里承载着半个湖湘的味道。喧嚣的街道上弥漫着湘言湘语,空气里带着盐的颗粒感,所有的行人都徘徊在吃饱和吃撑之间。我走到街口,就被飘香的糖油粑粑给吸引,正准备下载付款码,穿校服的少年把手机怼到取餐台前,叫着“嬢嬢,两盒粑粑!”店家笑了:“细伢子,今天放学早呀。”隔壁奶茶店的服务员皮肤白得透亮,脸上粉黛未施,指甲敲击屏幕时发出细碎脆响,找零钱的动作干脆利落,不愧是辣妹子的风格。后巷炒粉摊的煤气灶蹿起半米高火焰,端着一碗粉在嗦的小姐姐,一心两用地在手机上打麻将,她那生动的表情包分明写着:胡牌!

我的祖籍本是湖南。家族变迁到广东生活了三代,但从小娭毑就在耳边唠叨:“陶坛要放在阴影里,辣椒要背着光腌制。辣椒要用霜降后第二场雨水洗净,粗盐脱掉水分,沿口用棕叶与竹篾密封,凹槽里要记得加水隔离空气……”所以,太平街熟悉的辣椒味一入鼻腔,血液里的湖南人基因就被激活,这是三代移民也稀释不了的感觉,与老屋里的陶瓷罐沿口同频。让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祖屋,想起了院子里的桂花树,想起了很多往事。于是,我和这里的所有,均像是重逢。

太平街的辣椒香像条无形红绳,将离散的游子与故土重新系紧了,这些游子的故事,大的叫历史,小的叫往事,挤满了只有300米长的太平街。街道上有贾谊故居、长怀井、明吉藩王府西牌楼旧址、辛亥革命共进会旧址等很多的文物古迹,小青瓦、坡屋顶,木门前却依然晒着百姓人家的腌制腊肉,落叶在这里穿过锋利的秋,攀登着起伏的烟火,每个角落的故事都很饱满。我叫了一份微辣的长沙臭豆腐,一口一个吃下去,立刻两眼泪花花,舌尖的灼烧感像湘江暗涌,急忙喝下一大杯“茶颜悦色”缓解,口里还不忘唠叨着:“美味!美味!”

当夕阳的橙红映射在街口的牌坊上,城市里的阳台上升起了橘红的灯光,所有的窗台都有人在读书,站在IFS的高楼上,将辣味切换到茶香频道,俯瞰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湘江灯光作序,岳麓山宁静致远,时尚与传统融合成了一碗恰到好处的清茶,再配上几颗槟榔,便是良夜连城。

高铁摇晃着往南走,玻璃窗上凝着湘江的水汽。包里剁辣椒开始渗油,染红了《楚辞》里“沅有芷兮澧有兰”那页纸。我辗转着睡不着,灵魂似乎被这座城市的辣味腌透,舌尖和胃壁都是余韵,辣味醇香,入心三分。忽想起娭毑说的:“好腌菜要经得火车颠簸'”。倒不知这满肚子的橘子洲秋风、太平街烟火,岳麓书院的酸味,腌到广州能不能变成一肚子的湖南腊味。

陈萍,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中国石油广东销售公司。喜欢用自由而随性的文字,记录生活感悟,用诗歌语境抒写“新文人散文”,品味生活灵光。

来源:红网

作者:陈萍

编辑:唐雨欣

本文链接:https://wl.rednet.cn/content/646949/99/1493599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