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刊110周年·我与《船山学刊》丨陈来:我对船山思想的理解

来源:《船山学刊》 作者:陈来 编辑:施文 2025-10-29 14:45:23
时刻新闻
—分享—

08a7ed75685845c68fd6d1e36cc084e0.png

QQ20251029-144302.png

诠释与重建:我对船山思想的理解

——贺《船山学刊》创刊110周年

文/陈来

我对湖南长沙有着很深且特殊的感情,与湖南的刊物《船山学刊》也有着很深的缘分。

20世纪70年代,我在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上大学,读的是地质系,虽然不是我心仪的文史专业,但这几年的大学生活却是我之后人生之路的重要基石。还记得报到之后,我登上学校后面的岳麓山,细雨绵绵,使得我的心情很难敞开,在山上,我套用宋人词意,凑了一首小词,调寄《浪淘沙》:“细雨麓山蒙,雾满石亭,低眉信扫尽秋容。红叶虽无落地意,何奈秋风? 独步且徐行,漫踏林丛,遥闻山下有钟声。举目不及三丈远,只有桐松。”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就我个人来说,在长沙上大学念书可以说是苦其心志,动心忍性。但也正是在长沙上大学这几年,由于没有考试和作业的负担,我开始大量阅读哲学、社科、文史书籍,这是我之后转向文史哲类学术研究生涯的重要基础。

《船山学刊》是一份历史悠久的刊物,是研究船山思想、湖湘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镇。恩师张岱年先生曾多次为《船山学刊》撰稿和题词,记得有一次就是在《船山学刊》创刊80周年的时候。我也有多篇文章在《船山学刊》上发表。《船山学刊》创刊110周年了,我们再一次向百年老刊送上最深的祝福。

借此机会,我想说一下船山学研究。我曾在200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一书,后来该书又于2010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是我本人比较满意的著作之一。而说起它的写作,却原属计划之外。记得1991年春天,我拿着刚刚出版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呈送给朱伯崑先生,朱先生翻了翻后,对我说:“你下边该研究王船山了。”其实20世纪90年代,虽然我仍间或写一些朱子学和阳明学的论文,但除了教学,主要精力已经离开宋元明清时代。直到2002年春,我在香港科技大学做客座教授,借着那年秋天武汉大学和湖南省社科院要举办王船山研究会议的机会,才写了一篇关于船山《大学》诠释的论文。当时发现学界对船山关于“四书”的哲学诠释研究甚少,于是借参加武汉大学课题之便,又相继写了船山关于《中庸》《论语》《孟子》《张子正蒙注》和《思问录》的诠释及思想的部分,最后终成此书。

我对船山的看法与以往大多数船山学研究的观点有些差异,大体上可以这样来表述:我认为船山并非所谓“启蒙思想家”,而是“正统的重建者”;船山并非“反封建”,而是仍在“封建”框架中试图恢复正统。船山并不是反朱子。我们以前只注意他早期的著作,没有注意他中期的著作,所以错误地以为他是反朱子的。特别是在“四书”的诠释上,他后期的《四书训义》并非反对朱熹,而是处处接着朱熹讲。也正是基于这种看法,我想,船山研究要深入发展,最重要的是向更广阔的儒学思想史的视野发展,在深入具体地研究船山的经典诠释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理解船山与宋明理学的关系。

如果不把“道学”等同于朱熹学派,而按其历史的意义来加以理解,那么,一方面,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船山不仅是儒学思想家,也应被视作宋以来道学运动中人,只是他的思想形态是属于道学中张横渠的一派,并与朱子有着广泛复杂的继承关系。这是就其与宋明道学的继承关系而言,这个意义我们称之为“承前”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船山代表着不同于明代理学的清代儒学新学术思想,这一意义我们称之为“启后”的意义。研究船山应当把两方面的意义都照顾到。但即使是在启后的意义上,我们也必须首先强调清代前期的思想发展仍然是儒学的发展。因为,既然船山与道学,不仅与朱子,更与横渠有继承关联,就不能视其为“反理学”。我们可以用“后明代理学”来概括清前期的儒学形态,即清初开始的对明代理学的陆王派和程朱派都进行反思、修正并企图超越明代思想的儒学形态。我们把船山放在这样一个过程里加以定位,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其“启后”的意义。这当然不是说清初以后的每个思想家都是如此,清代康熙后期和雍正时期,仍有主张朱学或王学的学者,但清初这个时代的主导方向是对明代理学衍变(陆王派和程朱派)进行反思和超越,转向笃实的道德实践,以重建儒学的正统。而船山学术思想的这种反思活动,以“正统的重建”为主要特征,可以视为清初这一反思和转向时代的开端的代表。

这是我对船山和船山学的一点基本看法,与学界同仁切磋。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船山学研究能进一步推向广阔和深入,也祝愿我们的百年老刊《船山学刊》越办越好!

陈来,1952年8月生,浙江温州人,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召集人、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朱子研究会会长;兼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复旦讲座教授、山东大学讲座教授,同时为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长、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著有《仁学本体论》《宋明理学》《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中国哲学的精神与境界》《朱子哲学研究》《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等著作30余部和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仁学本体论”2025年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原创学术理论。

来源:《船山学刊》

作者:陈来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旅频道首页